编辑丨卡卡 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5月16日,稻城亚丁高原上一名女游客因为高原反应倒下,经过周围群众的自发抢救,最终也没能将她救回。
几日过去,家属依然没能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回想起死者的凄惨死状就痛苦万分,透露出的抢救细节更是令人揪心。
然而祸不单行,除了稻城亚丁高原这名女子出了事,前段时间的四姑娘山也有一名男游客因为高反去世。
网友不禁伊疑问,为什么总有人因为高反出事,难道旅游的人都不把前人的提醒放在心上吗?为什么就是不听劝呢?
高原之上,两场猝不及防的悲剧
那位在稻城亚丁遇难的35岁女性,她的突然离去,让所有人扼腕叹息。
她和同事们一起来,阳光正烈的中午,在通往牛奶海的路上,前一刻还在同行,后一刻就突然昏迷。
目击者回忆,她穿着紫色的衣服,倒在路边。
大家急忙施救,景区医护人员也第一时间赶到,吸氧、心肺复苏,所有能用的方法都轮番上阵,可惜生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再也无法重启。
两个多小时的全力以赴,只换来一句回天乏术。
有游客下山时看到她被人用担架抬下,那种景象,让人心里堵得慌。
得知消息的家人和朋友悲痛万分。
这个优秀的职场女性,家中还有一个刚刚牙牙学语的两岁孩子,谁能想到,一次普通的团建,竟然成了母子、亲友间的诀别?
这飞来横祸,像是撕裂了平静生活的幕布,露出最残酷的真相。
家属在悲痛中,还不忘向那些施以援手的好心人表达感谢,这份人间温情,让人鼻酸。
与此同时,四姑娘山那名39岁男子的情况同样令人唏嘘。
他跟朋友上山后,没有听劝,第一天就洗了澡,很快出现高反症状,头痛、呼吸困难,医生都让他们赶紧下撤了,结果硬是拖了三天,直到人走不动了才送医,最终也没能救回来。
这些绝不是孤例,多年前,稻城亚丁也曾发生过类似的高反致死事件,仿佛高原上的危险信号,一直在闪烁。
极致美景,为何成了生命的绝境?
为什么偏偏是稻城亚丁、四姑娘山这样的地方,悲剧容易上演?
稻城亚丁的美,那是公认的“天堂”,有“三座护法神山”的庇佑,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朝圣。
但极致的美景,往往矗立在挑战人极限的地方。
稻城亚丁景区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设计了不同难度的游览路线,而出事的这位女游客,走的就是难度最高的“金刚挑战线”。
听听这名字,“金刚挑战”,可见其难度。
这条线路往返徒步至少五六个小时,其中有长达两公里的连续爬升,最高海拔能冲到令人望而却步的4700米。
4700米,是什么概念?
那里的氧气含量,比我们平常生活的地方要稀薄得多,空气像是被抽空了一半。
在这样的高度长时间徒步,就像在缺氧状态下,一口气爬四百多层楼高,对体力和耐力,都是非同寻常的考验。
即便是身体健康、平时运动的人,到了这里,也可能变得步履蹒跚,喘不过气来。
高反是致命的“窒息”陷阱
很多人以为,高原反应就是头痛、胸闷,扛一扛就过去了。
甚至有人觉得,我平时身体素质好,爬山跑步都没问题,去高原肯定也没事。
这种“想当然”,恰恰是高原反应面前最致命的误判。
医学上,高原反应有个正式的名字,叫“急性高原病”。它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长期生活在氧气充足的低海拔地区,身体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富氧”环境。
一旦我们快速进入高海拔,空气中的氧气突然变少,身体来不及适应,就会启动一系列应激反应,试图自我调整。
常见的初期症状,确实就是头痛、头晕、恶心、全身没劲、心跳加速,感觉整个人发飘。
这些反应,通常在你到达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方后,几小时到一天内就会出现。
如果只是轻微不适,好好休息一两天,让身体慢慢适应,多数人能缓过来。
但危险在于,如果你忽视这些早期的“求救信号”,继续硬撑着剧烈活动,高反可能瞬间恶化,从“小感冒”变成要命的急症,比如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前者是肺里进了水,呼吸衰竭,后者是脑子肿起来,压迫生命中枢。
这两种,发展都非常快,死亡率极高,是真正意义上的“窒息”陷阱。
残酷的事实是,高原反应的发生,跟你在低海拔地区的体能水平并没有绝对关联。
马拉松选手、健身达人,在高海拔地区也可能趴窝。
真正让情况变得极其危险的,反而是那些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肺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
对他们来说,高原上的缺氧环境,就像是给本来就紧绷的身体,又加上了一把“加速器”,一不小心,就会冲向悬崖。
那些耳旁的忠告,为何总是被风吹散?
回头看看那些悲剧,很多时候都能找到被忽视的警示。
前面提到的四姑娘山那位男性,医生都劝下撤了,他还拖了三天,这不就是典型的硬扛和误判吗?
还有刚到高原就洗澡,这也是无数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禁忌”。
高原的空气本来就冷,洗澡特别是洗头,会导致头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分配改变,在缺氧环境下更容易引发高反。
很多驴友都知道,高原前两天绝对不能洗头洗澡,可偏偏还是有人不当回事。
一位在稻城亚丁工作的本地大姐,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无奈地说,她总能看到很多人衣着单薄,脑袋也不好好保暖。
她好心提醒,听进去的寥寥无几。
她说,海拔高了,头部保暖特别重要,不然高反很容易找上门。
驴友们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高原环境复杂多变,有时候你在一个地方没事,换个地方可能就有了反应,甚至同一个地方,一次没事,下一次就高反,体质差异大,谁也说不准。
这都指向一点,大自然是有脾气的,对它,我们必须保持敬畏。
那些看似耳熟能详的忠告,背后都是经验和生命的积累,但为什么总是被轻易忽视呢?
高原探险前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也许正是因为美景的诱惑太强,我们常常低估了它潜在的风险。
面对高原,我们应该知道,这不是征服,而是带着谦卑去体验,去感受。
如果你计划去高原旅行,有几件事,请务必刻在心上,这不是什么旅游攻略的小贴士,这是保护生命的底线。
去之前,一定要做个全面的体检。
如果本身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高血压控制不住,或者医生不建议去高海拔,那就听医生的,别拿命开玩笑。
风景随时都在,身体搞垮了就什么都没了。
出发前,该准备的氧气瓶、常用的应对高反的药,一定要备足。
不要指望景区里到处都有,或者关键时刻能买到,有备无患,才能心不慌。
到了高原怎么办?
最最重要的一点,抵达当天,甚至头两天,什么都别做!
放下行李,好好休息,静卧最好,让身体慢慢适应新的气压和氧气含量。
这个过程非常关键,是给身体一个缓冲期,千万别一下车就活蹦乱跳,那是在跟高反招手。
还有一点,前文也提到了,是很多人的禁区,但也非常重要,刚到高原的头两天,无论你多想洗干净,千万别洗澡、洗头。
这是无数人亲身体验后得出的惨痛教训,它可以瞬间引爆你的高反症状,让你后悔莫及。
如果旅途中出现头痛、恶心、喘不上气这些不舒服的症状,请立刻、马上停止活动,就地吸氧。
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持续加重,没有任何犹豫的余地,立即向景区工作人员求助,尽快就医或者下撤到低海拔地区。
结语
别逞强,别硬扛,生命只有一次,你的身体发出的任何不适信号,都值得你百分之两百的重视。
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的美丽吸引着我们,但它也有着绝对的力量和不容挑战的法则。
那些壮丽的风景,永远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有准备、有敬畏之心的人。
而生命,脆弱且宝贵,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我以为”。
参考资料:
【1】上游新闻2025-05-18《稻城亚丁景区一女游客因高反去世,景区:90后,急救两个多小时未能恢复生命体征》
【2】杭州日报2025-05-11《“他第一天洗了澡”,四川四姑娘山一游客因高反身亡?镇卫生院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