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6篇)

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6篇)

来源:乌哈旅游

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

  这些女孩是学校老师通过满大街和菜市场贴广告、口耳相传从大山里招来的。

  学生什么也不用准备,只需带着干粮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县城的汽车,去女高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课桌。周云丽是那个夏天的96个幸运儿之一。

  报考女子高中时,周云丽正苦于没钱读高中。妈妈早逝,父亲养猪、种地、帮人锄草,养活一家四口。在周云丽的记忆里,有些跛脚的父亲总是一清早出门,用碗装着冷饭上山劳作,傍晚才回家。

  打从记事起,周云丽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亲分担农活。姐妹俩读书的动力很直接——摆脱土地与贫穷。

  但读到高中,父亲发了愁。两个女儿都读高中,一年花费上万元,难以负担。初三还没毕业,父亲就开始为读书凑钱。那时,父亲总是坐在院坝边、猪圈门口不停地抽烟。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两年,来读书的女孩几乎都是因为贫困。周云丽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很幸运。在她所在的村子,许多女孩十五六岁就已定亲。山里人觉得女孩读书花钱,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为贫困女孩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第一届学生成绩很多未达到中考分数线,且年龄偏大,有学生补习3年还未拿到初中毕业证。

  女高接纳了这些女孩,只要是农业户口,想读书,就收。仅有的一栋5层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吃、喝、睡的场所。学生们住在3楼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有女老师陪同,其余女老师和男教师被分入4楼两间大教室。男老师们轮流在一楼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学生们要去隔壁中学上厕所,女老师陪同,男老师打手电筒护送。

  开学不久,张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个女孩去医院做阑尾手术,被发现已怀孕4个月。一阵批评的浪潮袭来,女孩的父母也质问学校。女孩说了真话,孩子的父亲是对面一所高中的男孩,两人在入学前的假期发生关系。

  张桂梅长了教训。学校没有围墙,常有男孩来戏耍,张桂梅守在教学楼前,见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赶跑,大骂“小混蛋”。

  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有性知识辅导老师问需不需要支援,张桂梅让他们“滚一边去”,“手机上已经很过火了,还用教吗?”

  后来,教学楼一楼安装了铁栅栏。一向吝啬的张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门坏,她立即请师傅来修。每当高考季来临,张桂梅会请几个人日夜看守教学楼,让学生看到“楼前楼后都是人”,安心。

  为了杜绝攀比,张桂梅规定,学生必须剪短发,穿校服,女老师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学楼的一楼贴满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墙上的企业和个人帮助支撑起这所免费高中。每当有人来校捐款,她要求学生向捐款人集体敬礼,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对学生手举捐赠牌被拍照的行为,有企业提出此类要求,张桂梅宁可钱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毕业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终资助给了哪个学妹,张桂梅希望这种“背对背”的方式,让学生没有压力地接受捐赠。

  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对女孩是一种隐私,对外,她称呼自己的学生“山里的女孩”。

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

  “孩子,别哭,有什么困难跟我说。”

  11月30日中午,记者刚刚踏进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门,便看到一名女学生依偎在校长张桂梅怀里哭泣。

  这位女孩是华坪女高毕业生吕娜的妹妹,目前在当地一所初中读书。张桂梅在家访时认识了她,并一直支持帮助她上学读书。但女孩因为思念去世的父亲,好几天没有上学。

  “想爸爸了就到坟上跟他说说话,要好好读书,不能让爸爸失望。”

  张桂梅话音还未落,便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塞到女孩母亲手里。信封里装着的,是教育部给她看病的1万元慰问金。

  原来,张桂梅知道女孩母亲一个人供两个孩子读书,经济十分困难,家里的杧果林因为缺水收成也不好,便拿钱给她去修个水窖。通过张桂梅做思想工作,这名学生当天就回到了课堂。

  像关心呵护这位女孩一样,张桂梅带领华坪女高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建校12年来已累计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学,点亮她们的人生梦想。63岁的张桂梅,被学生亲切地称作“张妈妈”。

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的第二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__年,陈法羽初中毕业,中考没达到高中录取线。父亲对她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陈法羽16岁,心有不甘。此时有人告诉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对陈法羽来说,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开学报到,宿舍的床已经铺好了。被褥崭新整齐,床位上贴着名字。陈法羽轻抚写着自己名字的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都有和陈法羽相似的感动,她们对张桂梅的敬重无以言表——有什么比改变命运更重要?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

  还有什么传奇人物比62岁的张桂梅更落魄吗?

  为了省钱,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后来“吃点肉就会呕吐,就会难受”。

  她去筹款时,被人放狗咬过,脚上鲜血直流;街头募捐,别人怀疑她是骗子、朝她脸上吐口水。

  她家中没多少家当,最醒目的是40多项荣誉的获奖证书: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

  张桂梅没有孩子,但有1000多个孩子都叫她“妈妈”。

  建起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张桂梅忍着疼痛继续站在讲台上,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学生们中考。直到7月中考结束,她才住进医院。打开她的腹腔,医生们倒吸了口冷气: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肿瘤有两公斤多。

  20__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儿童之家的工作,让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经她到处游说,这一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华坪县委、政府协调出土地,省、市党委政府划拨了100万元的办学经费。

  20__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

  李桓英,一位98岁的老人,在麻风病防治的道路上,还在继续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5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曾经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争——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为病人诊治,从不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云南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后来,原卫生部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__例。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__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__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__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

  传承红色基因,争当合格接班人

  “尽管彭士禄院士逝世了,但他的一生对核动力事业和祖国的热爱依旧存在,他所秉持的精神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来传承,需要青年人去发扬,彭士禄院士的伟大精神,青年人永远不会忘记。”聿怀中学高一(10)班佘诺珣同学告诉记者,阅读了《汕头日报》刊发的相关报道后她深受感动,“彭士禄院士是‘磨难的孤儿’,是‘革命的勇士’,是‘核能的先锋’,是豁出命干的‘老黄牛’。”佘诺珣说,当看到彭院士在一次现场调试时突然病倒,医生在现场为他做手术,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住院仅一个月后,他又重新投入超负荷的工作,直到他逝世之前,他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她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百年梦想正青春,让我们重温历史,致敬这位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感受拓荒者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聿怀中学高一(13)班学生余俊彦观看先进事迹报道后表示,彭士禄院士曾说道“我这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更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今年4月,市蓬鸥中学的学生们有幸聆听了彭士禄女儿彭洁老师的讲座。昨晚9时,蓬鸥中学学生谢哲齐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观看了央视的专题节目。谢哲齐告诉记者,看了节目后,他更深刻地感受到,正是有了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日美好的生活。“彭士禄院士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不仅磨炼了不怕艰难困苦的性格,还站在我国科技的前线,像彭士禄院士这样的先辈,正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谢哲齐表示,作为当代青少年,要将“爱国”二字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不负祖国的大好河山,奋发图强,珍惜青春时光,培养创新能力,争做祖国的创新人才。

  “作为新时代接班人,应该向彭士禄院士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心系祖国。”蓬鸥中学学生许锦霞认为,追溯到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彭湃烈士,青年一代要传承发扬这种红色基因,从现在开始坚定理想与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学习“拓荒牛”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昨天晚上9时,在金霞街道书吧,街道党工委领导带领街道干部职工20多人正在收看央视彭院士的专题节目,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时代楷模”彭士禄的光辉事迹,学习他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的精神。据了解,为落实金霞街道工作人员、辖区居委、金霞物业、党群服务中心的干部职工准时收看该节目,金霞街道提前在微信工作群发出通知,落实大家准时收看节目,激励大家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现代潮剧《百姓之子》是汕头市潮剧团根据彭士禄院士的革命事迹打造而成的红色题材潮剧精品,昨天晚上,剧中执行导演以及男女主演也早早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央视的报道。谈及观看感受,他们感慨万千。

  “当时在整个排练过程中经常被感动流泪。”《百姓之子》执行导演谢继顺表示,在剧中,幼年彭士禄成了孤儿,是金砂古寨二十多位母亲轮流隐藏、尽力抚养。彭院士曾说过“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所以该剧就叫《百姓之子》。“择一事,终一生,用一生去坚守,去奋斗。敢为人先,勇于承担,实干担当,永做‘拓荒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看了节目,回忆起当时排练过程中,谢继顺说,大家都为彭士禄院士坚韧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很荣幸在剧中扮演彭士禄的养父陈阿木这个人物角色,看到彭士禄院士为国家做出伟大贡献的先进事迹报道,感到很欣慰很自豪。”在现代潮剧《百姓之子》中担任男主角的演员李勇强表示,看了先进事迹报道感到万分感动和敬仰,彭士禄院士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剧中扮演彭士禄的养母潘舜贞的演员黄玲玲告诉记者,该剧描述在彭士禄童年时期,潘舜贞一家冒死救孤,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牺牲的情况下,她以弱臂担道义,与共产党特派员成功地从监狱送走彭士禄的故事情节。“很荣幸扮演这个角色,观看彭士禄院士的先进事迹报道深受鼓舞,很感动,彭士禄院士敢于担当的精神,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