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颡的词语解释是: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顿颡[dùnsǎng]⒈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
顿颡的词语解释是: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顿颡[dùnsǎng]⒈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 结构是:顿(左右结构)颡(左右结构)。 注音是:ㄉㄨㄣˋㄙㄤˇ。 繁体是:頓顙。 简体是:顿颡。 拼音是:dùn sǎng。
顿颡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引《国语·吴语》:“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及於难至,然后顿顙,虽有智者,又不能图。”明沉德符《野获编·司道·监司创势家》:“长公为郡伯者,日扶服顿顙於邑令,禾郡为谚曰:‘有眼不曾见,太守跪知县。’”
二、网络解释
顿颡顿颡,是汉语词汇,读音为dùnsǎng,释义是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综合释义: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国语·吴语》:“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及於难至,然后顿顙,虽有智者,又不能图。”明沉德符《野获编·司道·监司创势家》:“长公为郡伯者,日扶服顿顙於邑令,禾郡为谚曰:‘有眼不曾见,太守跪知县。’”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行于请罪、投降之时。《国语.吴语》:「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汉起,驱轻黠乌合之众,不当天下万分之一,而旌旃之所撝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颡,争受职命。」点点头。是登台时向观众打招呼的表示。唐.白行简《李娃传》:「于是奋髯扬眉,扼腕顿颡而登,乃歌白马之词;恃其夙胜,顾眄左右,旁若无人。」网友释义:dùnsǎngㄉㄨㄣˋㄙㄤˇ顿颡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国语·吴语》:“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及于难至,然后顿颡,虽有智者,又不能图。”明沈德符《野获编·司道·监司创势家》:“长公为郡伯者,日扶服顿颡于邑令,禾郡为谚曰:‘有眼不曾见,太守跪知县。’”汉语大词典: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国语·吴语》:“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及于难至,然后顿颡,虽有智者,又不能图。”明沈德符《野获编·司道·监司创势家》:“长公为郡伯者,日扶服顿颡于邑令,禾郡为谚曰:‘有眼不曾见,太守跪知县。’”国语辞典: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行于请罪、投降之时。顿颡[dùnsǎng]⒈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行于请罪、投降之时。引《国语·吴语》:「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汉起,驱轻黠乌合之众,不当天下万分之一,而旌旃之所㧑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颡,争受职命。」⒉点点头。是登台时向观众打招呼的表示。引唐·白行简《李娃传》:「于是奋髯扬眉,扼腕顿颡而登,乃歌白马之词;恃其夙胜,顾眄左右,旁若无人。」辞典修订版: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行于请罪、投降之时。《国语.吴语》:「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汉起,驱轻黠乌合之众,不当天下万分之一,而旌旃之所撝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颡,争受职命。」点点头。是登台时向观众打招呼的表示。唐.白行简《李娃传》:「于是奋髯扬眉,扼腕顿颡而登,乃歌白马之词;恃其夙胜,顾眄左右,旁若无人。」其他释义:1.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
关于顿颡的词语
椎胸顿足 顿腹之言 顿足不前 鞍马劳顿 铿镪顿挫 顿足捶胸 豁然顿悟 顿足失色 整顿乾坤 闷怀顿释
关于顿颡的成语
顿脚捶胸 铿镪顿挫 顿足椎胸 豁然顿悟 稽颡膜拜 顿纲振纪 顿足不前 顿腹之言 椎胸顿足 顿足捶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