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我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辐射带动薄弱学校综合教学水平的提高,结合我校实际,充分发挥我校的优势资源,弥补薄弱校之不足,进一步促进薄弱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薄弱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帮扶兄弟学校。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思想重视、明确任务
结对帮扶,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学习互动,也不仅仅是学校间的互动提高,而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经我校校委会研究决定,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计划,建立互动机制,创建一系列帮扶的机会。
二、活动目标:
1、以我校的优势辐射带动薄弱校,缩短校与校之间的差距,提升薄弱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促进薄弱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激活我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紧抓新机遇,创造新局面,促进薄弱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活动方式及要求:
1、建立校级领导互访,每个月一次,其中包括新一学期帮扶方案的制定;如何抓常规管理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培养骨干教师,以此改善薄弱学校的教学管理。
2、10月份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等课堂教学活动,并开展研讨。
3、邀请薄弱校的领导与教师参加我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我们将结合自身的感受进行反思。
4、派遣骨干教师送课薄弱校,听课后与他们进行研讨,作好研讨记录,同时写出心得体会,从而内化所学的知识。
5、与薄弱校的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针对薄弱校的情况,首先根据实际制定学习计划,确立努力的方向,每学期还要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以实现提升目标。
6、我校教师每学期到结对学校听5节以上,听课后及时写下体会,同时针对某节课的说课,进行具体指导,从而提升薄弱校教师对教材的挖掘水平,及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
7、定好时间开展的教学理论讲座,共同探讨新的课改下学校教学的新动态,学习交流前沿的教育思想。]
8、校领导每学期开展1—2次管理工作研讨交流会。
9、为了使教师在反思中提高自己,我校教师每学期写两次阶段总结,学期末写一篇学习总结。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活动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加大管理力度,认真组织实施。
活动机构见下:
组 长:贾 副组长:王 成 员:王 宋 张
2、及时建立档案。由教导处负责做好活动记录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保管。
3、进行阶段评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际间活动,对工作有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并纳入期终评价体系。
实施单位:通化乡人民政府通化乡新庄村委会
帮建单位:平凉市科协、平凉市建筑设计院
二、基本情况
通化乡何岔村(已并入新庄村)位于庄浪县东北部,北水洛河上游河谷。处于关山林缘区,距乡政府6公里,现有3个社**6户657人,耕地面积1974亩,人均3亩。现有劳动力322人,其中男174人,女**8人。现有大家畜200头,鸡存栏1000多只,猪存栏**4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736元。有贫困户59户236人。
全村共有道路4条,总长11公里;人饮工程1处,全部通上了自来水;现有四年制初小一所。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认真贯彻县委及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温饱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规划原则
(1)坚持综合开发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在抓好经济发展项目的同时,统筹兼顾,搞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使该村的基础条件、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程度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同时,要从实际出发,集中有限资金,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解决的困难,在产业开发上走多业并举,一业突破,科技致富的路子。
(2)坚持整村脱贫与扶持低收入农户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突出扶贫开发的特征:在着眼于整村开发脱贫致富的基础上,针对贫困户特殊情况,因户制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扶持其尽快实现稳定解决温饱。
(3)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贯彻国家扶贫政策,把国家的投资、部门帮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群众自筹、信贷资金、投工投劳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加大物资、资金投入力度。
3、建设目标
(1)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75%以上。
(2)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3)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人均产粮达到340公斤,全村所有农户实现稳定解决温饱。
四、建设内容
1、计划投资7.5万元,治理防护河堤**0米。
2、计划投资6万元,改扩建道路6公里,达到通村四级公路标准。
3、帮扶贫困户30户,年内解决温饱20xx扶贫攻坚实施方案策划书。
4、发展养殖大户(养牛户)10户,种植优质牧草100亩,种植洋芋500亩,输出劳务人员200人,完成“三荒”造林300亩。
5、计划投资9.6万元建成沼气户60户。
五、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帮扶帮建,使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村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增强“造血”功能。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从而达到整体脱贫致富的目标。
2、社会效益分析
规划的项目一次性启动和全面实施,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深层次挖掘村域资源潜力,有效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村民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群众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生态效益分析
本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既加快了农业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又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密切协作
成立由政府乡长任组长,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任副组长,驻村干部、贫困户代表、妇女代表、致富带头人、小学校长、村民代表和社长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其职责是:以群众广泛参与实施管理为目的和手段,编制实施计划,组织项目实施,组织技术培训,对村规划实施进行全方位监测评价;规划完成后,建立健全保障村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
2、科学规划,规范建设
结合村上实际,因地制宜,把提高贫困户经济收入和提高整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各类项目建设综合化、配套化。
3、加强服务,搞好培训
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切实搞好技术服务和培训。对村干部和重点示范户要采取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培训,使其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
4、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在全面落实扶贫项目的同时,要把现有贫困人口作为特殊人群进行重点扶持,按照全村的整体规划,逐户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扶持方案,对所开展的基础建设、产业开发及其它项目以实物形式落实到户,使每户有一项稳定的增收产业,有一名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对个别确因天灾人祸出现返贫的户,适当予以补助,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真正实现整村发展,共同致富。
为切实抓好农村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扶贫对象
具有东兴区户籍的、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我区平均最低收入以下的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我区平均最低收入以上但生活困难的农村残疾人。
二、扶贫内容
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残疾人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发展残疾人扶贫项目服务。
一是实施政策扶贫。将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开发整体规划,推进农村低保和康复扶贫“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摸清底数,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和“应扶尽扶”。
二是实施项目扶贫。实施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危房改造项目,解决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的住房问题。
三是实施技术(培训)扶贫。大力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培训后的残疾人家庭至少一名成员掌握实用技术。
四是实施社会化扶贫。将贫困残疾人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帮、包、带、扶”活动。
五是实施资金扶贫。补助创业资金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等扶贫解困形式。
三、目标任务分解
20xx年帮助13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任务数详见内东区残联[20xx]22号文件)。
四、相关要求
请各乡镇(街道)残联按照内东区残联发[20xx]22号文件要求把残疾人帮户情况表、四川省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情况汇总表(见附表)以及人员汇总名单上报区残联,上报情况要和录入“量服”平台信息一致。
(一)总体思路
20xx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济源市列入太行山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xx年计划完成搬迁40户16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xx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河南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xx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xx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