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填空[1]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填空[1]

来源:乌哈旅游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测试

1、生活在 省元谋县的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 年。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生活的 ,距今约 年。 2、河姆渡人住 房子,证明我国在世界上最早栽培 。半坡人住 房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 和 的国家。

3、 和 ,是我国古老传说中著名的部落首领。 部落和 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形成了以后的华夏族。后人尊奉 、 为华夏族的祖先,认 为“人文初祖”。

、 、 是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了,召集部落首领民主推举有德有才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也采用同样方式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首领让贤的制度,历史上称为“ ”。

4、 夏、商、西周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 政权名称 夏 商 周 建立时间 建立者 灭亡时间 最后一位王 5、从 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依据:周王室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对象:给予宗亲和功臣。内容: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义务:诸侯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拱卫疆土。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7. 朝的 目前我国己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是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一脉相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朝开始的。

8.春秋时期先后出现的主要霸主有 、 、 、 、 。 9.战国时期同时并存的主要诸侯国有 、 、 、 、 、 、 , 史称“战国七雄”。

10.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其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在《 》一书中。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1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 、 ,墨家学派的 ,道家学派的 ,兵家的代表 著有《孙膑兵法》,法家代表 。

12.都江堰是 时期 蜀郡太守、水利专家李冰主持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

13、商鞅变法:原因:战国时期,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争霸的需要,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变法图强。 指导思想: 家思想。 性质: 的改革。

过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措施:政治:①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1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影响: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成功的原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从个人品质看: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启示:(1)要顺应历史潮流 ;(2)要调动人民积极性;(3)制度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4、公元前 年, 灭六国,统一中国。 15、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 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三公九卿官制。地方推行 制。 (2)文化上:①书同文,规定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②“ ”,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3)经济上:①废除原来六国的货币,统一以秦国 作为统一货币;②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②开凿 ,沟通湘江和漓江。 (5)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 ,东到 的长城。 16、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和意义。

地点: 。意义:中国历史上 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干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6、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上:为解决王国问题对于中央集权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了 的建议,颁布“ ”,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继续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候国。同时在地方设置 ,代表朝廷在地方监视豪强和官吏,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 ”的建议,把 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五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经济上:为加强朝廷对一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 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诛钱;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7、 时, 两次出使西域。它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张骞通西域还为 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18、丝绸之路: 从 出发,经 、今 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利西亚,再转运到 (今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形成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 年,汉宣帝时设置 ,新疆正式归中央管辖。 18、 著名的医学家 写成《伤寒杂病论》,被尊称为“ ”。 名医华佗,创制了麻醉药剂“ ”,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手术的医生,他编成“五禽戏”,锻炼身体。 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的著作《 》集我国古代医学之大成,是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药学巨典”。

19、司马迁是 时期杰出的史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

2

20、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战争名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国名 魏 蜀 吴 2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 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成为趋势。(前提) 鲜卑族内迁较晚,汉化程度不足以很好的对汉族进行统治(必要性) 目的: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北魏统治。 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措施:①迁都:494年,孝文帝将都城有平城(山西大同)迁往洛阳。 ②说汉语:要求鲜卑官员在朝廷一律说汉语。

③穿汉服。 ④改汉姓。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

作用:这次改革,促进了 ,也加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 进程。

2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随江南的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原因:北方多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加上南方自然条件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4、南朝的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最突出的是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5、北朝的 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 著作。北魏 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 专著。宋应星写的《 》,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的全貌,被誉为“ ”。

26、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 时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27、 时期,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东晋书法家 被称为“书圣”。秦汉时期雕塑作品的代表是 .

2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 、 、 和 。四大发明经 人传播到欧洲。

(1)造纸术: 出土的纸是 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东汉 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制成优质廉价的纸,后人称这种纸为“蔡侯..纸”。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的巨大贡献。

3

时间 交战双方 建国年代 意义 都城 特点 建国帝王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