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乐云
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7年第12期
摘 要: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让课堂多姿多彩,克服传统课堂“知识在场”而“人物缺席”的缺陷,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对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对有效提问理论依据和重要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提问的常见问题
由于传统教育思维以及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习惯问题,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粗放提问,呆板低效
教师提问往往缺少目的性,甚至由于过于随意而导致“满堂问”,且由于所提的问题思维度大多数较低,学生往往用“是”或“不是”就可以回答,这种提问看似活跃了课堂气氛,实则学生缺少思考,或者思考难度过低,教学实效其实不高。
2.替代提问,主体不明
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提问多,而学生提问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教师是教学过程优化的主导者,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都应该考虑到在以问题促进学生思索、提高学生释疑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疑能力,使他们从敢问到善问。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及重要性
有效课堂提问,主要是指在课堂上出现的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促进个体发展的提问,这种提问有利于唤醒、激励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可持续的有意义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于对课堂提问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共同认识,许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总会有意识地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恰当的疑问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与当堂课密切相关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的有效提问能够促使师生共同探究,促进课堂的生成与转换,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有效提问的主要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激疑、设疑、释疑的过程。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称得上有效提问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有效”二字,也就是看效果,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明确的目的
牢牢抓住“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不放松,谁提出问题,提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提问题,提问什么学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哪些,学生的非常规问题和答案如何处理等,都应该通盘考虑。
2.富有较强启发性
有效的提问往往是引导式的提问,是最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它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加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3.提问具有多维度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提问的角度、密度、难度,从而使课堂的提问既精确又精彩,既有效且有趣,使学生能够喜问乐答。
角度——力求新颖别致,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只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可以直问,也可以曲问,既能一题多问,也可数题一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可以作为课堂提问角度是否新颖的重要标准。
难度——应充分了解学情,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大多数学生经过短暂的仔细思考能够回答得出,或者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
密度——课堂提问的密度应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降低,特别是低思维度的提问应逐步减少。有时,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思维度逐步提高的提问,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提问的主要策略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的有效提问的研究,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1.设置认知障碍,问题有挑战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未必会对每节课内容在一开始就产生兴趣和主动思考。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找准激活思维的突破点,为学生设置问题障碍,使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些认知冲突,学生们的思维就会顺利启动,例如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点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笔者曾经在教学《贵在一个“新”字》一课时,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文章题目是讲“创新”,而文章内容却没有具体地谈“创新”,这是不是所谓的“文不对题”?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可以看出,用好认知冲突,抓好教学契机,激活学生思维,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且有效地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问题有针对性
教育家王升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现实性教学需要出发,设计符合他们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这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建设出气氛活跃、引人入胜的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要将目光聚焦在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的教学目标之上。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要集中在理解文章的关键点之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当前认知水平,基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富有针对性、梯度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分层设问,问题有层次性
课堂上要产生良好的提问效果,仅靠一两个少量的提问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统筹整篇文章,谋划整节课的提问,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学情,设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思维度逐步加大的问题,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笔者在教学《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时,通过文中讲述的三件与作者有关的小事,来启发学生认识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笔者采用了分层提问的方式,层层递进,从简单的文章叙述内容、人物的主张以及到作者所获得益处,从而进一步挖掘
了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学生在笔者分层的引导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这样一组由易到难、步步推进的设问中,学生轻松完成了本文的重难点学习,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4.营造情境,问题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调枯燥的提问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开展思考。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例如笔者曾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的心情,为学生营造了“炎炎夏日,心情郁闷,身边环境不允许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如何排遣”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心情。其次,教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始思考,思考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的有效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