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ECONOMICGEOGRAPHYJan.,2005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1-0097-04
甘肃省河西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李志刚1,2,刘传玉1
(1.西北师范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甘肃兰州 730070;2.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084)
摘 要:甘肃省河西民族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地草原牧区,尽管该地区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摸索了一些可贵的经验,但仍然隐含较多问题。文章在对四个民族自治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全面调查①的基础上,探讨了典型生态脆弱山地草原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可供参考的几种模式:专业市场+农牧户、公司+基地+农牧户、公司+合作组织+农牧户、牧场企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并结合四县畜牧业发展状况分析了四种模式内部运行机制和可能的演进方向。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四县畜牧业产业化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甘肃省河西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307.3
文献标识码:A
优势畜牧资源为依托,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通过规模化养
殖、基地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行产加销,牧工贸一体化经营[3],通过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条达到牧业增值、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的目的。在生态环境脆弱的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还意味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容、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根本途径,其基本要求包括:①农牧户规模化养殖,并实现区域化布局,形成基地;②有具备创新能力、独立经营的“龙头”企业群体;③有为农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机构;④有一个能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健全的市场体系,包括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如草场、土地经营权流转)等;⑤有一个能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引导、信息咨询和必要资金支持的高效的服务型政府;⑥农牧户、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利益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据此,畜牧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可概括为:市场引导“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带农牧户,各类中介组织协调利益、配套服务,市场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政府发动产业、提供咨询和配套服务。
1 引言
甘肃省河西民族地区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
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下简
)。四县绵延分布于祁连山北麓、称“四县”三大水系(石羊河
流域、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上游地带,行政面积12.88万km2,2001年末人口28.49万[1],是一个地广人稀、相对边远的民族牧区。四县草场资源和畜牧资源相对丰富,目前,四县可利用草场面积8,376.6万亩,占区域总面积的43.4%;各类牧畜存栏139.66万头,牛羊肉总产量11,679t,其中主要牧畜天祝白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等均为稀贵地方类群,特色突出。近年来,四县一直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强扶持,畜牧业获得迅速发展。2001年,四县畜牧业总产值依次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6.47%、60.54%、80.1%和89.68%[2],畜牧业在大农业中占绝对优势。总之,该地区畜牧业具备产业化发展的资源依托和一定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严重。据调查,天祝县587万亩可利用草场中有
(退化、520万亩严重退化;肃南县草原“三化”沙化、盐碱化)面积达955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5%;肃北县和阿克
塞县也存在严重的草原退化现象。传统粗放式畜牧业经营方式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为此,探索这种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兼容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意义重大且非常紧迫的任务。
3 四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经验及存在问题
3.1 四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状况3.1.1 天祝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2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内涵、要求及运行机制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的一种新
型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
天祝县以天润开发公司为龙头,以本县特有的白牦牛为资源依托,采取“公司+基地+牧户”模式,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推进白牦牛种群扩繁和精深加工,初步实现了白
(纯种繁育区、牦牛养殖业产业化发展。该县通过“三区一站”
①调研过程得到了河西地区四个民族自治县政府领导、畜牧局、计委等部门及各县主要“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谨以致谢。文中所涉及数
字除注明外均来源于上述部门现场汇报及其提供的内部材料,文中不再详注。
甘肃省计委重大科研项目“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研究”部分成果。收稿日期:2003-09-10;修回日期:2004-03-04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98经 济 地 理 25卷
2002年,阿克塞82%牧民定居县城,畜牧业仍然主要依
选育提高区、推广利用区和白牦牛冻胚站)基地建设,2002年
年底全县50头以上白牦牛养殖户达400多户,100头以上养殖户达60多户,白牦牛存栏3.95万头。在养殖过程中,天润公司为农牧户提供技术、种牛和信息咨询,农牧户自行发展。
天润公司1998年成立,2000年扩建投产,2001年改制为
靠天然牧场,由牧民自己放牧或雇人(主要是四川、青海等外
地人员)放牧。然而,传统的游牧方式已经面临很多问题,如老一代牧人已经年老,而年轻人已不愿再放牧;雇佣的外地人员由于不了解草场地界致使牧户间常产生一些纠纷;牧畜数
民营企业。当前公司主要产品有白牦牛精分割肉、熟肉制品、量的自然扩张造成草原退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县政府规骨髓壮骨粉和山珍野菜等4个系列20多个品种,其中白牦牛划在县郊扶持民族村牧户进行专业化设施养殖。当前,为解精分割肉、香酱肉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为甘肃省唯一肉类加工绿色食品。2001年,公司提供资金在甘肃农业大学成立了白牦牛科学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成果“牛羊肉精加工制品技术研究及应用”等3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公司白牦牛肉制品的理论生产能力为1,000t,实际加工白牦牛肉200t,产品主要在天祝县周边地区销售,少量产品通过代理商流入东部沿海省市和海外市场,消费者反映良好,总体上产品供不应求。当前,约束公司发展的两大难题:①筹资困难,正常周转资金存在很大缺口;②人才短缺,内部员工素质相对低,外部人才受生活环境和公司薪金支付能力制约引不进、留不住。
3.1.2 肃南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决牧民“卖难”问题,县政府已经在县郊工业开发区建立了羔羊交易市场,并即将开通网上交易。县城有一小型奶制品厂,
但限于原料来源,产品仅供自用。
3.2 四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①实行繁殖与育肥相分离,并推行农区种草、农牧结合,以减轻草场压力。②在农区扶持专业养殖户以培育产业化根基。③加强基地建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④扶持龙头企业以带动农牧户发展。⑤“产、学、研”联合加大畜产品科技含量,延伸畜产品加工链条。3.3 四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草原退化严重。由于四县传统的粗放式畜牧业经营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载畜过量而又忽视保护和建设,导致草原退化,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畜牧业的长远发展。②分散的牧区经营和零散的农区育肥,养殖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直接限制了产业化开发的原料来源,突出表现为肃北和阿克塞因受原料限制而无法进行畜产品深加工。③产业组织交易成本高,产业链条脆弱。肃南县牛羊肉深加工产业的“公司+牧户”模式、马鹿产业的“公司+
肃南县依托本县高山细毛羊、绒山羊和牦牛等丰富牧畜资源,挂靠知名品牌“草原兴发”成立了肃南清真肉食品厂,采取“公司+牧户”模式,对畜产品进行综合精深加工。肉食
品厂于2002年4月在倒闭企业肃南县毛条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2003年秋季投产。为保障生产顺利进行,肉食品厂与当地政府签订合同,确保羊源供应量;与农牧户签订收购合
同,并帮助其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脱毛。基地”模式和天祝县白牦牛产业的“公司+基地+牧户”模式,广大农牧户按照“山上繁殖、山下育肥”的经营思路,实现羔羊都因缺乏稳定的内在利益机制而隐含着产业组织的不稳定当年育成出栏,2003年预计出栏可达10万头(只)。肉食品性。④龙头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畜牧业产厂原料不足部分主要从青海省邻近地区采购。
此外,肃南县马鹿养殖也初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肃南县鹿场为原料基地,以甘肃祁连山生物科技公司为龙头企业的一体化产业链条。肃南鹿场是甘肃省最大的马鹿驯养繁育基地,2002年马鹿存栏500余头,产鲜茸900多kg、鲜血1,000多kg。祁连山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于2002年,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的“茸参胶囊”和“鹿血胶囊”等系列保健食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对于抗疲劳、延缓衰老、调节免疫等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1.3 肃北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针对南山地区季节性超载和草地退化加剧现象,肃北县政府提出了“牧区产羔、农区育肥、农牧结合”的发展思路,在牧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区推行人工种草,扶持规模化设施养殖。截止2002年,肃北县在牧区围栏封育草场4.8万亩,人工改良草场1.1万亩,修建棚圈88座,86%的牧户实现了棚圈标准化。在农区建成保畜育草基地1.5万亩,通过小额创业贷款和补贴部分设施建设资金等方式重点扶持100多个设施养殖户,累计建成规范化养殖棚圈300多座,饲养量达1万余头(只),其中推行的以酒泉市畜牧服务中心为技术负责单位的“肉羊育肥产业化示范项目”,农户养殖积极性高,发展形势良好。通过这种牧农结合、规模养殖的发展思路和措施,肃北县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3.1.4 阿克塞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业化发展带动作用小。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市场化程度
低,人才和资金积累困难,致使龙头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⑤农牧户自组织能力差,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缺位,使分散的农牧户难以与龙头企业和市场相抗衡,畜牧业利润大量流向加工流通环节,农牧民利益受损,削弱了产业化根基。⑥政府、龙头企业和农牧户三者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产业化初始阶段,政府作为产业化的推动者,在扶持龙头企业和农牧户、规划布局基地等方面的工作十分必要,但最终龙头企业必须有自我发展能力,基地建设和农牧户发展也必须靠龙头企业来扶持。政府的职能必须尽快转变到咨询和服务方面上来。
4 四县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探讨
为提升四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建立稳定而有效的组织模式是根本保障。基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四县区域特征及产业化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四县可主要完善以下几种模式。
4.1 专业市场+农牧户
这是产业化发展初始阶段经常采用的一种模式。为推进畜牧业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往往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专业市场,通过拓宽牲畜销售渠道,带动分散的农牧户规模化养殖。阿克塞县试图通过“羔羊交易市场”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期 李志刚,刘传玉:甘肃省河西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99
带动本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典型的例子。
农牧户通过区域专业市场与广大客户连接,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但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受市场区位条件、本地商品牲畜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专业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必要向牧工贸综合性企业集团转换,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牧民增收和牧区发展。4.2 公司+基地+农牧户
该模式以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外连市场,内连牲畜养殖基地,基地联带农户,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是当前我国其他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型企业,也可以是流通型企业,农牧户自愿组成的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和专业大户某种程度上起着龙头企业的作用。基地是大量农牧户规模化养殖所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龙头企业可自办或控制专业养殖场作为原料基地并带动周边农牧户发展。根据龙头企业、基地和农牧户激励—约束机制的特点,该模式主要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4.2.1 合同约束型
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养殖村或农牧户签订购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责、权、利,公司按合同规定的保证价格或市场保护价格收购牲畜,农牧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龙头企业交售牲畜。该模式运作过程中,龙头企业需要与每一农牧户签订合同,交易成本高;另外,由于经济个体的自利性和机会主义本性,合同双方随时有破坏契约的可能(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收购价时,农牧户存在把牲畜转售给市场的强烈动机;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收购价时,龙头企业倾向于从市场进行收购或以种种理由对农牧户压低实际收购价格),产业组织链条自身蕴涵着内在的不稳定性。
当前,天祝县和肃南县畜牧业发展大致采取这种模式,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非市场性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合同约束,产业化组织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脆弱。为稳定一体化的内在利益机制,龙头企业有必要通过非市场性的制度安排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和对农牧户的扶持,为农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如龙头企业可以在基地建立技术推广和服务中心、为农牧户提供资金支持、无偿或低偿服务、低价供应畜种或赊购饲料等。随着市场主体逐步成熟和产业化组织进一步发展,该模式必然向内部约束型组织方式转变或成立合作组织作为交易中介。
易,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不同经济主体间形成股份合作性质的内部一体化经营,需要龙头企业具有成熟的管理制度、要素市场完善等条件。
图2 内部约束型的“公司+基地
+农牧户”产业化组织模式
Fig.2 Theinterior-restrictedorganizationamong
company,basementandpeasanthouseholds除以上两种形式外,龙头企业、基地和农牧户三者还可以
(龙头企业将农牧户的承包地甚至口粮田返采取“返租倒包”
租回来并作为公司生产基地再包给农牧户经营)和大户专业承包等多种形式的激励—约束机制。4.3 公司+合作组织+农牧户
为克服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直接对接的弊端,有必要引入农牧民自我兴办的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交易中介。合作组织或由农牧民选举成立,或由农牧民以自愿入股形式成立,既可以是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也可以是运销合作社或加工合作社。合作组织代表农牧民利益协调农牧户与龙头企业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签订收购合同、统一拨付收购款,并给予适当资金、技术支持和必要人才培训。合作组织为农牧户提供草场检测、畜种改良、饲养技术推广、饲料供应以及牲畜销售等配套服务,二者通过紧密的内部利益联结和合作社内部道德约束维系其稳定性。
合作组织提高了广大农牧户的自组织性,节约了农牧户直接进入市场或与龙头企业直接对接的巨额交易费用,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牧户的养殖积极性,加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图3 “公司+合作组织+农牧户”型产业化组织模式Fig.3 Theorganizationofindustrializationshowing
therelationshipamongcompany,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ndpeasanthouseholds
注:①具有畜产品加工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实际上具备了龙头企业的功能,产业链条中可以没有龙头企业一环。②该模式往往由“公司+大户+农牧户”模式演变而来“,大户”部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
图1 合同约束型的“公司+基地
+农牧户”产业化组织模式
Fig.1 Thecontract-restrictedorganizationamong
图4 “牧场企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型产业化组织模式company,basementandpeasanthouseholds
Fig.4 Theorganizationofindustrializationshowingthe4.2.2 内部约束型
relationshipamongenterprisesofpasture,intermediary为节约交易成本、强化一体化价值链条,龙头企业可使农
organization,andleadingenterprises
牧户以土地、资金、技术、牲畜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股,形成
4.4 牧场企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
股份合作制,使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外部风险和利益内部化。
伴随牧区城镇化水平提高和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通过使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组织内部交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00经 济 地 理 25卷
制的基础上,加快草场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促使草场资
源向少数懂技术、会管理的经营能手和大户集中,促进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②加强对畜牧业产业化主体的培育与扶持。一方面要尽快扶持一批综合素质强、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体,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牧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③转变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在牧区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暖棚养畜、规模繁育,在农区实行人工种草、设施育肥,走牧农结合的新型牧业发展道路。④优化调整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发展对草场破坏小、市场需求大的节草型地方类群,突出特色;提高商品牧畜出栏率,压缩大畜,提高适龄母畜比例。⑤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牧区科技支撑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形成畜牧业发展急需的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通过加强牧草种籽基地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场水利设施建设、牧区暖棚建设和农区专业养殖设施建设以及推广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和围栏封育等措施,逐步形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公共基础环境。同时,加大对畜牧业的技术投入与推广,实施“畜群良种工程”,加快牧畜良种繁育、疫病控制、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加快牧区信息网络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通过Internet组建“专家智能库”,促进牧区市场信息与饲养技术的获取与传播。
草场和牧畜必然向少数经营大户和管理能手集中(阿克塞县已出现这种趋势),在没有制度障碍的前提下,这种集中过程最终将导致规范化的牧场企业出现。农牧民可以以草场和牲畜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成为牧场企业股东,也可作为牧场企业职工参与收入分配。
中介组织最终是专业化和市场分工的产物,其存在与否,取决于牧场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最优规模边界。当一种服务在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服务设施、服务人员薪金等)超过其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时,专业中介组织必然出现[4]。专业中介组织为牧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草场综合治理、鼠虫防治、牧草飞播等草场建设服务,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管理咨询,甚至销售代理服务。
该模式既要求打破生产要素合理流转与配置的制度障碍,又要求妥善安排集中经营后的剩余劳动力、协调牧户与牧场企业的关系,是产业化组织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图4)。
应该指出的是,产业化发展是一个行业经济从低级水平向高级阶段不断演进、成熟的过程,在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可能出现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上述模式也仅仅是抽象与简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主体间的实际运作关系可能更为复杂。四县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畜牧业发展不同阶段等综合因素,考虑产业化模式的引导与选择。
5 结语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对甘肃省河西地区四个民族自治县畜牧业发展状况综合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典型的生态脆弱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一般问题和规律。产业化发展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根本出路,对于生态脆弱的欠发达边远牧区来说尤其如此。文章针对四个民族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业已取得的经验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讨论分析了几种可供选择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本文蕴涵以下几点政策含义:①在稳定家庭承包
参考文献:
[1] 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 甘肃农村年鉴编委会.甘肃农村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2002.
[3] 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7-53.
[4] 周立群.组织理论与组织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1998,(5):48
-52.
STUDYONTHEINDUSTRIALIZEDDEVELOPMENTOFANIMAL
HUSBANDRYINHEXIMINORITYAREAOFGANSUPROVINCE
LIZhi-gang1,2,LIUChuan-yu1
(1.CenterforStudiesofSoftScienc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Gansu,China;
2.InstituteofArchitecturalandUrbanStudie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HeximinorityareasofGansuprovincearepastoralareaswher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scrisp.Althoughtheyhavefoundoutsomevaluableexperiencesinpropellingtheindustrializationofanimalhusbandry,manyproblemsstillexisted.Basedontheoverallinvestigationintothecurrentsituationsandproblems,thepaperprobessomekindsofmodesofindustrialization,forexample,professionalmarket+peasanthouseholds,company+basement+peasanthouseholds,company+cooperativeorganization+peasanthouseholds,enterprisesofpasture+intermediaryorganization+leadingenterprises,etc.Atlast,weput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oimprovetheleveloftheindustrializationofanimalhusbandry.
Keywords:minorityareasofHexicorridor;animalhusbandry;industrializeddevelopment;mode
作者简介:李志刚(1962-),男,甘肃平凉人,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乡规划研究。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