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物鉴赏心得

文物鉴赏心得

来源:乌哈旅游


“文物鉴赏”学习感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信息,其承载物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文字,包括文件、书籍、印章等等,它可以直接记载历史;第二类是实物,这一类数量大,种类多,可以从中挖掘大量的历史信息;三类是精神传承,比方道德、宗教、语言、艺术、工艺等等。这一切就构成了传统文化。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对文物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在我们所遇到的“文物”中,往往真假相间、鱼龙混杂。还有一些文物,在物换星移的漫长岁月中,其本来面目被掩盖了,人们对它难以正确地认识,因此在应用文物前,首要任务就是鉴定。文物鉴定是文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技术前提。

文物鉴赏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是表达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文物鉴赏”,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文物的知识,更是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发扬了优良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对我个人而言,更是提升了文化品位,提高了个人素质。

在老师讲授的众多知识点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玉器鉴赏。

古人有佩戴玉的习惯,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戴玉呢?其原因不外乎有这么几个:〔一〕分别等级。佩玉是在当时是一种政治行为,其本质在于给人身上的佩玉装饰赋予一定的政治含义,还被列入了周代的国家典制当中。天子要求用全佩,贵人则身必佩玉,而且佩玉

常常是组配。〔二〕作为君子道德标准的象征。《礼记?玉薻》中还有以下重要论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也。”从中道出了问题的根本。〔三〕以身正范,赞赏玉之互相碰撞之声为美乐,并自诩为道德操守的践行者,不啻是一种玉

文化的伟大创造。君子佩玉,除了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价值取向以外,还彰显了作为君子在道德上的追求和取舍。所谓玉之五德:“仁、义、智、勇、洁”,就是以玉的坚硬象征君子之节气操守,以玉的滋润代表君子之谦虚风度。通过佩玉来匡正和标准君子的言行,从而到达最高的道德向往和理想追求。这只是“文物鉴赏”中的其中一个知识点,却让我们生动有趣的了解了文物的文化和背景,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文物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分类。把混和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以便研究和保管。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比方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准。二、比较。比较是文物鉴定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也可称为类比,是在各不相同的文物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比较是认识文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两件或几件文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点作出这两件或几件文物在其他特征上也相似的结论。例如造型、纹饰、铭文、墨迹等,都是比较时常常找的相似点。三、辨识。实际上就是对文物的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的手段。一件文物乃多样性的统一(造型、纹饰、质地等),如果不把这件文物分成假设干组成部分和因素,不加以分析,那就不可能认识这件文物。然而,分析还不能单独提供完整的认识,它还需要有个综合过程。因为综合是根据分析的结果,而把各种事物和现象作为整体来认识的。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我们常常看到,文物鉴赏家在鉴赏文物时,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满足之情,这正是多种心理功能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的一种外在表现。

除了了解历史,我们还学习到文物鉴赏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文物。文物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它具有历史内涵,代表并表达了一段特定的历史。其次,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文物,文物身上的岁月痕迹、斑驳陆离的沧桑感,是它内涵的历史感,是那种说不出道不明、学不来仿不像的神韵。

如今,我们收藏文物,不能光看到它的商业价值,我们更应该品味的,应该是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文物鉴赏让现在快餐文化充满的社会,多了一份高雅。

学习文物鉴赏,实际上就是给人们提供了文字和艺术之外的又一种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的高雅精神食粮,可以说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文物鉴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认识中华文明的精髓,了解中国古文化灿烂辉煌的成就,从而引起人们对国学的热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发现,在文物鉴赏过程中,大都能自然地排除杂念,不断促使内在精神世界的净化,使其进入一种和谐与愉悦的状态。这时,心已宁静,思想已集中,以致使人忘却了忧虑与烦恼,专注于眼前或手中的文物,使其在鉴赏中陶醉,在朦胧中遐想,这种享受确是文物鉴赏者所独有的。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1243825 许悦

一、 文物鉴赏的定义:

文物的定义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词典释义】文物〔wén wù 〕: 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鉴赏的定义: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

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

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二、 文物鉴赏的方法:

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

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到达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三、 文物鉴赏的举例:

1、玉器的鉴赏:

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

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2、古钱币的鉴赏:

鉴定钱币的基本依据是古钱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各个时代的古钱,都有自己的特征。

先秦时期货币主要有三大体系,即:布币、刀币和环钱。有些空首布特别粗大,身长连首有五寸,身宽三寸以上的,而且纳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圆底平,两面都没有文字,同农具的铲最接近。当时铸钱是用泥范,每范只铸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钱币,上面的文字没有两枚是同样的。这种钱币上的文字书法流畅,其笔划是一刀而成,绝不改动,伪造者伪造这些钱币时字划都显得呆滞,全没有战国钱币文字的特点。

西汉的铜钱有八种。汉初半两,身小肉厚,文字极不规则,有时甚至高挺;八铢半两比较大样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四、五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种类多。

莽钱中金错刀制作精美,大泉币直径一寸二分,重二十铢。锲刀和错刀币都是两寸长,错刀有“一刀平五千”五个字。其中“一刀”是用黄金错成的,所以成为金错刀。

魏晋时钱币种类多,但伪品也多。这是钱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也曾普遍通行。出现了国号钱、年号钱及吉语钱,如“丰货钱”,改钱

径约三厘米,篆书,为后赵石勤所造。

因此我们一定要仔细了解个时期铸币历史,掌握各代钱币特征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

四、 文物鉴赏的意义:

文物是和艺术相关的,从人类文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只要有文明存在,就有文物伴随而来。西方有属于西方的文明,东方有东方的文明,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文物就是对这些文明的一种具体的表述。我们通过文物,对文明慢慢地进行了认识。虽然认识的范围有限,鉴赏文物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对于文物的鉴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深层。在表象上,我们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没落。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白很多伟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深层上,在情感上,文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情感上的升华。有的宏伟,有的亲切,有的感伤,有的自豪。面对着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我们鉴赏文物价值的又一层面。 五、 文物鉴赏给我的启发:

3逻辑思维的不断培养,结合各个学科知识,学习科学掌握有效的鉴赏方法

5要注意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从细节做起保护身边的文物古迹。篇三: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初认识

2011053340 王勇 由于从小对文物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文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初步认识和深入的。于是,这学期的文物鉴赏的论文,我想谈一下我对文物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文物的定义和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这学期,老师主要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艺术品和古文化遗

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总称。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

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公民合法所有的文物,法律允许其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和流通。

中国文物的分类

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我们将在以后分类进行阐述。 可移动文物共分为以下26大类:

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钱币雕塑书画漆器家具科技文物铜镜古籍善本玺印竹木骨角雕刻织绣甲骨文房四宝紫砂器古董钟表景泰蓝鼻烟壶宣德炉砖瓦宝石扇子杂项

文物史迹共分为以下12大项:

人文初始历史古都名城揽胜沙场秋风科技杰作万里长城

建筑精华园林艺术宫观寺堂帝陵名冢直面真品名人遗踪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没有时代的文物是不存在的。有的文物由于流传及本身原因,时代一时尚难判明,这应属对文物的认识问题,和文物必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是不同的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文物均有产生的时代,这是文物按时代分类的依据。把同一时代的文物集合一起,把不

属于该时代的文物剔出来,分别集合到与其时代相同的组内,从而可将不同时代的众多文物,以其产生的时代区别开来,到达归类的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各个时代的文物打下基础。 在按时代分类时,要注意我国在时代划分方面的情况,如历史时期的文物,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划分,不是按纪年划分,当然在研究某一件文物时,要尽可能了解它的绝对年代,在分类中,一般只考虑它的相对年代。因此,古代文物,一般分为夏代文物、商代文物、周代文物、秦代文物、汉代文物、魏晋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国文物、宋代文物、辽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其中周、汉、魏晋南北朝、宋等时期的文物,还可以历史朝代详细划分。

文物及其保护的意义和影响

2009年巴黎时间25日19时佳士得拍卖行举行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活动。这一活动引发了中国高度关注,最终圆明园流失文物兔首和鼠首以总价约为二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件事件引发了我对文物五及其保护的意义和影响的深思。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文物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另外一种是物质上的,从精神上来说文物是构成社会群体心理中的潜在组成之一。它不单激发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作为人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一旦形成成熟的文物价值观,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社会的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能提高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从物质上来说文物具有科研的价值与经济效益,人民能从文物了解到古代的生产技术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人民去看展览目的就是想吸收文物所沉淀下来的历史气息,能够教育下一代,使他们知道中国的历史,而商家举行展览就是为了盈利,这样的商业活动是文物价值的一个侧面反映。也是文物对于现代社会价值的直接表达。通过了这样的商业活动能使人民激发起保护文物的情绪。但是这种一方面对“重要”遗产保护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对“普通”遗产破坏又习以为常的现象说明,我们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还很不成熟。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遗产破坏的高危险期,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使得一些文物遗址遭受破坏,一些具有古代建筑特色的建筑物被现代话的高楼大夏所取代,文物

保护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保护好历史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物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历史文物是县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对加强德育教育,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并使之传之于后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我国国家馆藏文物数量太少,不足以佐证我们悠久灿烂的民族史;第二,中国文物流失太多,现在去世界各地的古董市场,都能发现堪称国宝的中国文物被摆在地摊上贱价出售,而且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出土的文物;第三,中国文物的赝品太多,结果会导致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误读,损害中国文物的国际声誉;第四,国内文物市场疏于管理、杂乱无章。制假无罪、卖假不罚、专家虚假鉴定、拍卖行“假拍拍假”等现象普遍存在。

小结

通过本学期文物鉴赏的学习,我对文物定义特征,分类及其意义和保护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我国文物保护现状表示担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号召大家保护文物,保护文化。 (本文相关专业资料来源于百度文库,百度百科以及中国文物网等) 2011053340王勇篇四:文物鉴赏论文

越窑瓷器的鉴定与鉴赏

摘要 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 拓展。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字 越窑瓷器 鉴定 识别 纹饰 铭文 釉色 装烧 体胎

二、越窑的鉴定

越窑分为早期越窑、越窑、越窑仿品识别三个方面。

〔一〕 早期越窑的鉴定〔1〕 造型与装饰艺术。

造型与装饰往往密切联系。东汉晚期瓷器的造型,多来自原始瓷制品的延续。主要有:

垒、五联罐、钟、虎子、香熏等,井、灶、等冥器制品东汉晚期虎子的造型,基本上承袭了西汉时铜虎子形象。造型是比较简单,横卧圆筒体,前面向上有一个突出的,微微向上翘的圆形口,背部装提梁,没有虎形装饰

〔2〕 胎釉与装烧工艺

早期越窑的装烧工艺,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

第一,明火迭烧。第二、泥点间隔支烧。第三、间隔窑具的支烧。 〔3〕 铭文及纪年器

早期越窑器上的铭文,这为我们鉴定提供了直接的可靠的依据。在接触的制品中,鄞县东汉瓷钟底书“王尊”隶书两字,绍兴东吴瓷灶灶面上书“鬼灶”两字,上虞县东吴虎子上铭〔纪年〕“赤乌十四年〔251〕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二〕越窑器物的鉴定

越窑的鉴定也必须掌握五大要素。这就是制品的造型与文饰、装饰艺术与方法、釉色与胎体,铭文与款式五个方面。

1、 器物造型与纹饰。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个小浅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称玉璧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碗。晚唐时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利美观。2、 装烧工艺的特点

在鉴定中,区分器物的装烧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窑口,装烧工艺除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就越窑的装烧工艺而言,恰恰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明显的依据

匣烧工艺,有二个明显的特点: 〔1〕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包括中唐以前〕,使用匣烧后,从此器内的印痕消失了,使器内光洁美观。这个特征断定都是元和朝以后的制品。〔2〕匣烧工艺烧制的器物,其外底部都应该有支烧泥点的印痕。这个印痕的大小与形式,对我们了解它制作年代,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胎骨识别与釉色

釉色不但与釉料化学组成成分有关,而且也与窑炉中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初唐,越窑虽然在窑炉结构上,获得了改善。但烧造中,一部分复原焰较好

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弱复原焰或氧化焰烧成,呈色便为青中泛黄或米黄色。

中唐,匣烧使呈色青为多。由于配料差异与窑炉气氛差异,所以呈色也有变

化。

晚唐,由于大量使用匣烧,使釉色大为改观,加上窑炉烧造技术的改良,使

窑温升高,使制品呈以青翠为多。“贡窑”所使用的匣烧,其质量到达极精的程度,所呈釉色“似冰”、“类玉”,晶莹滋润。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亦以青

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了。

三、越窑仿品的识别

越窑青瓷不管早期制品和越窑时期制品,在我国享有崇高声誉。

1、 越窑仿品流传广

在五十年代,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中,曾发现一件鸡壶,仿者以五代

越窑面貌设计,全器施青中泛灰釉,松子状支烧印痕。这件器物造型逗人所爱。但仔细推敲,造型在越窑制品中,显得不伦不类,泥点支烧是唐式,露胎地方是白色,拉胚成型,在壶身中没有旋纹,光滑如新。这件仿品无疑是解放前制造的。目前,仿造者,不但有早期越窑的西晋人物堆塑罐、东晋鸡头壶,而且还有唐越窑的执壶、玉璧底碗等等,制作后再入土,或作成旧器状。但是仿制者疏忽胎体,无法作成灰白,入土开片泥痕也新鲜可见,支烧泥点特征无法表达,与真货一比原形毕露。2,仿制器物的特点

〔1〕 效仿造型。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文物精华》、《国宝大

观》等有照顾片制作。因此,外观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装饰的主

题思想与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所以在鉴定中,从局部入手,对制品造型进行总体审核。

〔2〕 临摹纹样。纹样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的信仰、风俗与时代特点。

由于不理解思想内容,仿造的图案线条不可能流畅,构图远不如原作。

〔3〕 装烧工艺。装烧工艺每一个时代,因使用装烧工具不同,所遗留的

印痕特征也不一样,尤其是支烧印痕的形式与排列规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无视了这方面的细节。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显原形,因此,是否胎体烧制过程中反映的印痕,是鉴定支烧的一个标尺。〔4〕 釉色的鉴别。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窑各时期生产制品的配方化学成分。

仿者只是凑合釉色,加上窑炉均用液化气与电炉烧制,因此,无法对火候的气氛理解与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开水冲洗就泛色。

〔5〕 体胎的仿制。胎体所呈的色泽与所用的原料有关。现在仿者大多用

高岭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两者所显露胎体呈色就不同,一个灰胎,一个白胎,区分较容易,实际上也是仿制品的一个特点。

四、越窑制品的鉴赏

越窑是大唐帝国著名的一个瓷种,为唐代六大名窑之首。因此,在唐代越瓷

已跻身于金银珠宝、丝绸绫罗之行列,被最高统治者,列为供奉神灵的珍贵品之

一。唐代越窑青瓷,不仅是艺术制品,而且是生活的实用器,深受国内外各阶层的喜爱,所以唐代文人学士,对越窑青瓷的咏诗赞赏屡见不鲜。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明确赏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

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假设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假设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可见越瓷质佳,成为茶具中的精品。正因为越瓷有如此身价,所以赞颂越瓷的诗人也特别多。

由于越窑所产青瓷,曾经风行一时,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目前,日本、韩

参考文献

1陈万里 《瓷器与浙江》、《越瓷图录》

2瓷宝斋《越窑窑具文字调查研究》

2陆羽《茶经》

3皮日休《茶瓯》

4许浑《晨起二首》

5韩握《横塘》篇五: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 考古与文物鉴赏 考试方式: 大型作业

班级名称: 金融14己班 学号: 1490810609 : 袁文君

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

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您在课上也为我

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

1、陶器的发展

2、陶器出土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开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

绘陶器等。

3、陶器纹饰

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葫芦形人面纹彩陶瓶〔陕西临潼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4、秦始皇兵马俑

以陶土烧制的兵马群塑,是秦始皇的随葬物品之一。1974年初春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园外城以东1225米处开掘出土。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在课上我们还看到了很多陶器的图片以及老师去实地考古的图片,这点上实在是让人羡慕,羡慕老师去过那么多的地方。

接下来,我来说说关于这个学期考古鉴赏的学习感想。

首先,大体感觉它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因为我们真的只能用一种欣赏图片的角度看待这门课,因为我们不懂,不懂那些专业的名词,也不懂考古所谓的真正含义,我们没有那些考古的经验和阅历,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考古学家嘴里的心酸苦楚。我们能看到的感觉到的只有出土文物的高贵与神秘。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仍然会趋使我们去喜欢考古这门课程。原先的喜欢魏晋南北朝,喜欢邯郸的兰陵王墓,于是带着年轻人的激情与好奇心去了,去看了,但是现实总是会脱离想象,看到的也就是一抔黄土,但是心中的热情未被熄灭,反而感觉更具有历史的意义和神秘色彩了。

研究古代之学,古物和遗迹研究,研究对象是经过人加工过的实物,古代遗迹如窑穴、墓穴,有意识放入墓穴中的陪葬品,或者无意识的丢弃的物品,都是研究的遗迹,遗址是指埋藏于地下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多是断壁残垣,或者深埋于地下,但是这里都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说到这些,就有一种表达小说境况,那些风尘中的历史文物总带着神秘色彩带给我们无尽遐想,也让我们更爱它了。

最重要的是我在老师您身上学到的一种职业道德和精神,以及那种对考古的热爱。哪

怕课上的人再少,你也会按时上下课,认真上课,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为我们讲述您的考古经历,每次你说出自己的经历或者是挖出来的文物时那自豪的表情,我会一直记得。那是你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也是人生的一中极高的追求吧。我相信我今后的日子里,也会忠实于自己所爱,做一个有责任有意识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