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文/官联洪
摘要:深度教学是一项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基于传统教学浅表化、碎片化、形式化现象而提出的,与传统教学相比,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实施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和超越。虽然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是浅层学习现象还大量存在,为贯彻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理课堂需要走向深度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导向,深度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地理教师应该实施深度教学,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构建高水准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度探索。1 优选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未能充分借助探究式、讨论式、地理实验或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导致地理教学仅停留在表层的知识传授上,忽略了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成因的分析、地理现象的探究以及地理情感的体验。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地理学习既不深入也不深刻,使得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难以提升。
深度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优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进其学习效能。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运用,也能借助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有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比较抽象,学生不能直观感知,教师还可以进行地理实验或者将学生带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体验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2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综合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规划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因问题而生奇,因问题而生趣,从而诱发他们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进而提升思维能力,形成思维品质,达到深度教学的目标。在深度教学理念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还应具有科学性及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构建思维导图,促进知识迁移
高中地理教学无论是知识量还是信息量都很大,而且知识的综合性也很强,培养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深度教学的关键所在。运用思维导图学习高中地理,有助于把分散复杂的地理知识点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知识形成体系,具有很强的再生、迁移和转换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开展深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其他类似区域,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讲解必修三(湘教版)“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教材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课本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条件综合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再根据自然背景探究其综合开发的方向和治理的措施。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构建“流域综合开发”的思维导图,教会学生掌握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试分析我国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学会知识迁移运用。但是,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像
田纳西河一样进行梯级开发。如莱茵河,由于流经的地形平坦,河流的落差小,没有梯级开发的条件,但航运条件却很优越。尼罗河虽然有梯级开发的条件,阿斯旺大坝建成以后确实也发挥了很大的综合效益,但是大坝对尼罗河下游地区生态影响很大,因此尼罗河的梯级开发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通过案例对比,让学生明白思维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思维导图,防止因生搬硬套而进入学习误区,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4 利用乡土地理,引发情感共鸣
乡土地理主要讲的是家乡的自然和社会地理环境。虽然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很熟悉,但不一定了解。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知,也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还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这与深度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可见,利用乡土地理进行深度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高中生学习能力很强,在地理课程教育中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教学具有诸多价值。结合乡土地理教材,教师可以选择家乡的农业或工业发展作为教学案例,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走访、考察等形式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工农业发展的条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要求学生将整个学习过程编写成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不仅掌握了工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还提高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形成人地协调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因此,运用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处于真实的情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
综上所述,在深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挖掘知识的内涵。而不是割裂知识的联系,单纯、机械地讲解知识,导致学生只学会上课所教的内容而做不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
[1] 李琳.从浅表教学走向深度教学的路径初探——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1).
[2] 杨军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以高三地理地中海气候的深度学习为例[J].广西教育,2019(06).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校)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