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9期(上) 2013年9月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01.29No.9 Sep.2013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甘肃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与产业化路径研究 何国长。炱继庄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肃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的分析,提出了四大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聚合甘肃特色农 业产业化发展潜力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关键词:甘肃农业主体功能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9—0031—02 甘肃省是黄河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我国重要生态屏 障区.由于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因素的 影响,严重制约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甘肃经济、社 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科学划分农业主体 功能区.促进甘肃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不仅是调整农业产 业结构和合理布局特色优势产业的需要,也是推进全省农 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甘肃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河西走廊农业区,应发展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河西走廊是甘肃农业资源条件较好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 该区应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推广荒漠绿洲农业 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节水高效商品性绿色农业区.根据河西 地区东西跨度较长,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又细分 为祁连山一阿尔金山山地水源涵养林生态林牧业模式和河 西走廊中部的“粮一菜—瓜果一牧一沼气”模式.在山地要建 立国家级天祝白牦牛自然保护区,发展天祝白牦牛培育基 地;在肃南县建立高山细毛羊养殖开发中心,提高细毛羊品 根据甘肃各区域农业自然环境条件、现阶段农业发展 状况以及生产方式,甘肃省“十二五”农业规划把全省农业 发展区域划分为“一带五区”.“一带”是沿黄灌区农业产业 带.主要包括临夏、兰州、白银等黄河沿岸农业区,该区域农 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条件优越,人力资源丰富,具有 质和良种覆盖率,发挥细毛羊在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在中 部地区以发展节水农业为目标,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玉米制 种和蔬菜种植、瓜果栽培等产业,用畜肥沼肥推动特色农业 良性循环. 较大发展潜力和产业聚集条件.发展重点是高原夏菜、瓜果、 奶牛和生猪为主的设施养殖等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 层次和贮运能力.“五区”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在河西走廊农 2.2陇东、陇中农业区,应发展“退耕—林果一畜牧一沼 气一梯田一水窖”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东、陇中黄土 产品主产区,以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建设方向,推进现代农 业示范区、高效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在陇东农 产品主产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发展优质苹果、蔬菜、苜蓿 草、白瓜子、黄花菜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推 进猪禽规模化、牛羊标准化养殖;在中部旱作农业区,以旱 作集雨高效农业为主要方向,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 铃薯、中药材等为重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陇南、天水南 部山地农业区,发展以果品、蔬菜、油橄榄和食用菌等为特 高原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该区应以旱作区集水高效农业 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发展“退耕一 林果一畜牧一沼气一梯田一水窖”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模 式.要利用退耕还林还牧和沼气进农户工程的机遇,推动优 势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产品向绿色发展.马铃薯是 中部地区主导性产业,应加快沿黄全粉薯条薯片专用型、中 部淀粉加工型、天水陇南早熟菜用型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运 用“品牌+专列+团队精神”的营销手段,带动马铃薯向规 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中药材是甘肃有比较优势和发展 潜力的产业,中部地区应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种 植,通过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扩大中药加工企业经营规 色的高效农业;在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发展以保护生 态环境、突出民族特色的生态畜牧业. 2甘肃主体功能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要促进甘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通过制 定差别化的农业区域引导和产业扶持政策,把特色农业作 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通过建立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化基地的形成.为了把农业循 环经济作为全省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建设四大 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苹果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 特色产业,“花牛苹果”和“平凉金果”已成为中国苹果产业 的著名品牌.苹果产业应推广“高垄覆膜+小沟集雨+穴贮 肥水”旱地果品水肥高效利用模式,完善龙头企业、果品协 会与果农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加快苹果市场营销体系建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甘肃特色循环农业产业链延伸研究”(12o38JJ)l ̄&性成果 一3l一 设. 2.3陇南农业区,应发展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地区 农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经济林果、畜牧养殖、冬春蔬菜、中 药材和食用菌等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该区应推广立体农 业循环经济模式,挖掘山体生产潜能,建设山地高效绿色农 业产业基地.在山顶应发展“林一山野菜一茶一沼”循环经济 链条,栽植花椒和银杏,种植茶叶和山野菜;在山腰应发展 “果一菌一牲一沼”循环经济链条,栽植苹果和核桃,种植菌 类和发展畜牧业;在山底应发展“果一粮一渔一沼”循环经 济链条,栽植油橄榄、蜜桃和大樱桃,种植中药材和无公害 蔬菜.用沼气产业链把特色农业生产循环起来,提高特色农 业的整体效益. 2_4甘南、临夏牧业区,应发展“高地—低地”和“畜一草”双 向对流农牧循环经济模式.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要开发 特色畜产品和草原生物资源,实施黄河源头生态屏障工程, 建立“高地—低地”和“畜一草”双向对流农牧循环经济模 式,以整合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牦 牛、藏羊等种公畜基地;研究“基地+牧户+龙头企业+市 场”的种公畜互动机制,实现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不同生 态类型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只有加快草场和养殖基础设施 建设,推进畜牧科技创新,强化畜牧科技推广,才能提高畜 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要加快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在循环经济视 角下聚合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力优势,在理清制 约因素基础上,选准优势,实现从资源优势一产业优势一经 济优势一竞争优势的转化. 3.1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循环基地.甘肃应按 照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和要素构成,发挥气候类型多样、光 照时间长和土地辽阔的得天独厚优势,建设特色农业循环 经济基地.在张掖、武威和定西等地应建设特色农副产品加 工循环经济基地,在甘南、临夏和陇南等地应建设生态农牧 业循环经济基地,在全省推广“种植一养殖一沼气一沼肥一 再种植”、“猪一沼一菜”和“果一草一鸡”等多种农业循环模 式.通过循环基地建设和推广多种农业循环模式,进~步提 高技术、机械、良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3.2突出甘肃高原特色,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特色农业是 甘肃具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各要素组合中频率最高 的策略.为了把优势产业变成主导产业,必须在河西建立以 制种、蔬菜、啤酒大麦和葡萄为特色的产业带;在陇东建立 以果品、草畜、小杂粮为特色的产业带;在中部应建立以马 铃薯、中药材为特色的产业带;在陇南应建立以花椒、油橄 榄和核桃为特色的产业带;在甘南、临夏应建立以草畜为特 色的产业带.通过产业带建设,把马铃薯、蔬菜、果品、制种、 中药材、酿酒原料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变成全省性主导产 业. 3.3用好国家对甘肃农业的支持政策,建立特色产业加工 集群.目前,要认真梳理国家政策文件中涉及甘肃特色农业 发展的具体政策,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建立区域特 色产业加工集群.为此,在河西应建设以玉米制种、啤酒大 麦、棉花、酿酒为主的加工链;在中部和陇南应建设以马铃 薯、蔬菜、药材为主的加工链;在陇东应建设以果品、肉类为 主的加工链;在甘南、临夏应建设以乳制品及皮革加工为主 一32一 的加工链;应推广“梯田+林果十全膜+节灌+基地”的旱 作农业模式,构建“研发一种植一加工一贮藏一物流”为一 体的特色果品和绿色蔬菜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 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用“产学研”相结合形 式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3.4引进农业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特色产业品牌化建设.甘 肃有些特色农产品质量不优,其原因是农业科技含量低和 成果转化率不高,引进农业最新科技成果是缓解内部劣势 的主要途径.要吸收特色农业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转化 率,必须研究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广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农业 科技新成果来推动农业品牌化建设.为此,要以农产品科技 创新园区为平台,创造本地的拳头和名牌产品;以现有国内 名优品牌为纽带,通过聚集生产要素和整合提升,形成世界 知名品牌;制定全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为优势产业提供 技术保障;强化对特色农产品监督管理,建立品牌质量保证 体系. 3.5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 体系.甘肃应依托天水国家农业园区建设,做强西部干旱半 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中心、中国天水航天育种示范 基地、西部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甘肃天水现 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把园区建设成甘肃农业科 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和农村人才培养的 基地,通过推广“园区+企业+科技+农户”的产业化经营 模式,发挥科技对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农产品的辐射带动 作用. 3.6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壮大农业 业队伍.要培养和 储备特色农业产业的实用人才,必须对农业人力资源进行 投资.要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阳光工程,改善农业人 才培训基地的设施条件;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 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 农产品营销大户的培训,造就一批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 务型人才.只有培养和储备农业实用人才,才能把农业人力 资源变成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钰.河西走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张 掖市为例U].安徽农业科学,2011(6). [2]吕文广.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模式选择 . 理论研究.2009(3). [3]王万忠.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U1.水土保持学报,2005(6). [4]郭丽英,任志远.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与定位分析 U].人文地理,2006(1). [5]李朝阳.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发展对策研 究——vY,甘肃省庆阳市为例【I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4). [6]王致萍,张凤芹.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问题探讨U1.甘肃农 业科技,2007(9). [7]王帆,栾娜.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Ⅱ】.河西学院学 报.2008(3). [8]45.g明,杨时聪,等.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 不可持续i:gl素分析Ⅱ].甘肃高师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