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考点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19·上海徐汇区合格考试)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我国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其共同点有( )。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已经学会用火 ④直立行走和简单劳动 A.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元谋人与北京人的比较能力。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已直立行走并制造工具,都学会用火并过着群居生活,都从事原始的渔猎和采集活动,故选A项。
2.(2019·河南洛阳高一学考)《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远古居民火的使用。山顶洞人时期已经会钻木取火,故选D项。
3.(2019·上海静安区合格考试)下图是姜寨遗址的复原图,呈现的是一个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当时人们日常主要种植和分享的粮食可能是( )。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A.甘薯
B.稻 C.粟 D.玉米
答案:C 姜
解析: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临潼。这种古代文化遗址属于北方,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C项正确。A项和D项是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的;B项是南方河姆渡时期的粮食作物,排除。
4.(2019·湖南郴州湘南中学高一入学考试)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故A项和B项错误;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C项错误;因此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故D项正确。
考点2从部落到国家
5.(2019·上海浦东区合格考试)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
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故A项正确;传说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经过考古发掘的验证,故B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C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材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真实存在与否,故D项错误。
6.(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一期初考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这一年应该是( )。 A.公元前20世纪早期 C.公元前21世纪早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如公元元年向前推算一年为公元前1年,公元元年向前推算二十年为公元前20年,两者相比较可知公元前20年更早。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一百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末期。公元前2099年至公元前2000年为公元前21世纪,所以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并比公元前2099年晚29年,属于早期。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
7.(2019·湖南娄底高一期中)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家天下”主要是指( )。 A.分封功臣为诸侯 B.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实行禅让制 答案:C
解析: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此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答案为C项。分封功臣为诸侯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内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B、D三项。
B.公元前20世纪末期 D.公元前21世纪末期
考点3商和西周
8.(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一期中)《尚书·酒诰》在追述商朝的制度时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
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反映出商朝实行( )。 A.王位世袭制 B.内外服制度 C.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商朝的制度”“越在外服”“越在内服”中可以看出,商朝实行的是内外服制度,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从夏朝开始实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位世袭制,故A项排除;C项是指分封制度,排除;D项是从秦朝开始实行,排除。
9.(2019·山东青岛二中月考)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A.分封诸侯国 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 D.任人唯亲 答案:A
解析:封建,词本义为“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度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分封给诸侯的制度,即周王把自己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于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让他们建立封国,保卫中央,A项正确;封建改革是封建社会的改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和任人唯亲都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
D.中央集权制度
10.(2019·北京海淀区高一合格考试)《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这里的“共和”指的是( )。 A.最高统治权由多人共同掌握 B.多位大臣共同辅佐君王 C.君主与大臣共同掌握政权 D.建立奴隶制贵族共和国 答案:A
解析:“共和”指的是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即最高统治权由多人共同掌握,故答案为A项。B、C两项为通常情况下的政权形式,不能反映属于特殊时期的“共和”体制的特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2019·山西运城中学高一期中)周王年老了,膝下有四个儿子。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母亲地位 王后 妃嫔一 妃嫔二 儿子年龄、称谓 三哥(20岁) 四哥(14岁) 大哥(25岁) 二哥(22岁) A.大哥 B.二哥 C.三哥 D.四哥
答案:C
解析: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材料中王后的第一个儿子即三哥是嫡长子,故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三哥,故C项正确;大哥是妃嫔一所生,不是嫡长子,故A项错误;二哥是妃嫔二所生,不是嫡长子,故B项错误;四哥是王后所生,但不是长子,故D项错误。
考点4早期国家政治与经济特点
12.(2019·上海浦东区高一合格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王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材料二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材料三 幽王时边境空虚,犬戎东侵,周师大败。但幽王竟不顾犬戎的进犯,却于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与诸侯会盟兴兵讨伐申国,企图杀害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于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吕、缯等国举兵攻周。周幽王急“举烽火征兵”,诸侯不至。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1)材料一中为什么周王会如此称呼诸侯?
答案: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不仅同姓贵族分享着大大小小的特权,而且异姓贵族又与王族互通婚姻,建立起姻亲关系,所以周王会有这种称呼。
(2)材料二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什么“诸侯悉至”?
答案:分封制规定,各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随周王出征。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诸侯对周王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从“诸侯悉至”到“诸侯不至”,一方面说明周幽王荒淫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西周末年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形成地方割据。
13.(2019·北京东城区高一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出土大批器物,其中的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条型石铲、陶壶、三足陶钵、筒形罐,还出土了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8 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甘肃临夏大何庄遗址发现七座房基,随葬陶罐中还保存着小半罐被火烧焦的粟粒,出土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还有陶制纺轮56件,并发现铜匕一件。
材料二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稻穗纹陶盆(见右图)……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结合所学,提炼上述考古发现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
答案: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体现了“南稻北粟”作物分布的特点;以石器为主,种类多的农具;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原始制陶、纺织技术出现;原始艺术出现,过着定居生活。(以上答出五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