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0海南儋州一中高一期中)出土于元谋人遗址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的少量石制品、大量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当时元谋人已经( )
A.大量使用陶器和从事原始农业 B.会制造简陋的工具和使用火 C.村落聚居和学会用火
D.从事渔猎和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答案:B
2.下图所示器物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乌黑发亮、胎壁薄如鸡蛋壳的黑陶。此类器物是下列哪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
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 答案:C
3.(2021福建三明高一期末)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
A.刻有甲骨文的牛骨B.司母戊鼎 C.人面鱼纹彩陶盆D.铁制农具 答案:C
4.(2021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期末)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中国文明加速前进,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有核心地区的中华文明,其核心地区在( ) A.四川地区B.岭南地区
1
C.中原地区D.辽河地区 答案:C
题组二 从部落到国家
5.(2020安徽亳州利辛一中期中)据文献传说记载,少皞氏以鸟名命名官职,凤鸟氏为历正,玄鸟氏为司分,伯赵氏为司至,青鸟氏为司启,丹鸟氏为司闭……爽鸠氏为司寇,鹘鸠氏为司事。该记载反映出少皞氏部落( ) A.国家形态基本形成 B.官员职责较为明确 C.官僚体制十分健全 D.官制等级界限分明 答案:B
6.(2020辽宁辽阳高一期末)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规模空前广大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这时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已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发现了规模空前广大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这时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可知,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排除;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C项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题组三 商和西周
7.(2020安徽合肥六中高一期中)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2
答案:B
解析: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西周与商代的政治制度的比较。 解题思路
第一步:时商代和西周 空定位
第二步:关商代附属国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的诸侯国对周天子有义务 键信息
第三步:材西周与商代相比,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加强 料主旨
第四步:选A项 西周在继承商代内外服制基础上,加× 项分析
强了对直辖区以外的控制,并没有废除商代制度
B项 商代附属国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
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诸侯王对天子有规定的义务,是对商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C项 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
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项 西周诸侯国世袭统治,可再行分封,×
天子不能直接控制诸侯
解析:点睛 紧扣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西周分封制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图示图解 商代的内外服制度
8.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D.加强文化交流
3
答案:A
解析:分封同姓与异姓诸侯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使各诸侯国作为周王室的屏藩,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B项排除;C、D两项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9.立于宗庙的先王神主,称之为“示”。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内外服制度 C.禅让制D.宗法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同一宗族内部,大小宗(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体现的是血缘的亲疏,规范权力在父子间世袭继承的制度是宗法制,D项正确;分封制是管理地方的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内外服制度不符,B项错误;禅让制并不区别血缘亲疏,不是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的制度,C项错误。
10.(2021浙江湖州高一期末)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中的一部分。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分别填入的是( )
A.内外服制、小农经济B.内外服制、井田制 C.分封制、井田制D.分封制、小农经济 答案:C
4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西周的宗法制之下,权力的分配表现为分封制,权力的经济基础则是井田制,故选C项;内外服制是在商代实行的,排除A、B两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点睛 西周时期的经济制度以井田制为基础,而井田制又成为西周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经济基础。
素养综合练 一、选择题
11.(2020吉林白城洮南一中高一期中)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解析:“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只能证明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
12.(2021广东揭阳高一期末)《春秋左传正义》:“华、夏,皆谓中国也。”何尊是西周时期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其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由此可见,《春秋左传正义》与何尊铭文( )
A.起了证史补史的作用 B.证明周代都城在镐京 C.印证了甲骨文的出现 D.体现了华夷之辨观念 答案:A
5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春秋左传正义》有记载“中国”一词,而出土的何尊铭文上也有记载“中国”一词,这二者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对“中国”的解释而非强调西周的都城,B项错误;甲骨文出现于商代而非西周,C项错误;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素养拓展 历史研究中的史料
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的史料。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2.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能较为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加受到注重。
13.(2020河北邯郸六校高一期中)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以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答案:D
解析:“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以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足以说明商代生活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历法的主要作用是了解天意,
6
而非指导农业生产,排除A项;观测天象是为了了解天意,而非了解自然,排除B项;占卜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非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排除C项。
14.(2021湖南宁乡高一期末)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井田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观念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是以血缘为依据维护“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故选B项;禅让制是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C项;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排除D项。 知识拓展 宗法制使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家国同构的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最高,权力至大。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而君主就是全国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使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的品质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15.西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分封诸侯、分赐土地,但如果诸侯不来朝贡周天子,天子可以“削其地”。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周王直接占有天下土地 B.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C.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井田制开始产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分赐土地”“天子可以‘削其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土地属于以周王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即实行的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项正确。周王将土地分赐给各诸侯,而不是由周王直接占有天下土地,A项错误;“地
7
主土地所有制发展”是在战国时期,而不是在西周时期,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井田制开始产生”,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yǒu)及其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铭文内容,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 (2)历史价值较高的是材料二。
原因: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属于二手史料。相较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更具有历史价值。 (3)制度:分封制。
(4)特点: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解析:(1)根据“尊神”“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其特点是崇尚神灵和祖先。 (2)从材料的出处可知,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属于二手史料。相较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更具有直接性,更接近当时的历史,故其价值更大。
8
(3)根据材料中赏赐土地给召,可知是分封制。 (4)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其特点。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