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氯化铵分解实验的创新

氯化铵分解实验的创新

来源:乌哈旅游
化学教育 2008年第11期 氯化铵分解实验的创新 吴子由 (四川达州市高级中学635000) 对于氯化铵的分解实验,我设计的实验方法,创 生成氯化铵的过程,弥补了高中化学教科书之不足。 新使用了中间封闭的大试管这种仪器,使氯化氢和氨 也比以前一些报刊上刊登的改进方法,更科学,更进 气同时从试管两端排出,同时分别检验,且装置简单, 步。 构思巧妙。革新了吸收分离手段,使氯化铵分解生成 笔者设想,加热时,让氯化氢和氨气分别从试管 的氯化氢和氨气,在排出的最短时间内,就被吸收分 两端飘逸出来。加入某种试剂,一端只吸收氨气,放 离。采用了无机有机分层检验观察的新方法,既观 出氯化氢。将放出的氯化氢通人滴有石蕊的蒸馏水 察到了氯化氢和氨气的气泡,又检验出了氯化氢和 中,使石蕊从浅紫色逐渐变成红色。另一端只吸收 氨气,还吸收了有毒的尾气。不但克服了实验的难 氯化氢,放出氨气。将放出的氨气通人滴有酚酞的 点,还使实验具有多种功能;能分离出生成的氯化氢 蒸馏水中,使酚酞从无色逐渐变成红色。再将氨气 和氨气;能观察到无色的氯化氢和氨气的气泡;能检 和氯化氢分别通人下层的四氯化碳,四氯化碳是非 验出氯化氢和氨气。弥补了高中化学教科书之不 极性分子,氯化氢和氨气都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 足。 溶规则,氯化氢和氨气都不溶于四氯化碳,会成气泡 1实验原理 冒出来,这就观察到了生成的无色的氯化氢和氨气 ^ NH C1— HC1十+NH 十 的气泡。氯化氢和氨气的气泡再冒人滴有酚酞和石 2实验装置图 蕊的蒸馏水中,这就既检验出了氯化氢和氨气,又吸 收了有害的尾气。 吸收氯化氢容易,用实验室常用试剂碱石灰或 生石灰。用什么物质吸收氨气,却遇到了困难,选择 了很久。用实验室常用试剂无水氯化钙,效果不佳; 用无水硫酸铜,效果也不佳。笔者思考氯化钙、硫酸. 水、石蕊 水、酚酞 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 铜等是中性干燥剂,虽然可以吸收氨气,但如果用酸 性的干燥剂吸收碱性的氨气,效果应该更好。酸性 3实验创意 氯化铵分解实验的难点,是生成的氯化氢和氨 干燥剂既是固体的,酸性还要强的,查《中学教师化 气,又极易化合成氯化铵,不容易观察到生成的氯化 学手册》得知,五氧化二磷吸水性好,是固体,酸性较 氢和氨气,更不容易将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分离出 强,效果应该好。笔者试验过草酸、五氧化二磷等, 来。用高中化学教科书第二册第12页演示氯化铵 最后选择了五氧化二磷。 分解的实验方法,根本观察不到实验的分解过程和 分别将沾有五氧化二磷和碱石灰的石棉绒,放 分解产物。演示出的氯化铵分解的实验现象,与碘 到两端氯化铵固体的上面,即试管的偏中部,而不仅 的升华现象倒很相似。要说明氯化铵的分解原理, 是试管口,使氯化铵分解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在逸 必须靠教师的解释,有时还要写上氯化铵的分解和 出的最短时间内,就被吸收分离,这就大大减少了氯 化合的2个化学方程式,学生才能明白。历年(各种 化氢和氨气化合生成氯化铵的机率,就能更好地更 版本)的化学教科书,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报 多地生成氯化氢和氨气。 刊上刊登的改进方法,也不令人满意。 4实验用品 笔者设计的氯化铵分解实验,具有多种功能:能 氯化铵,碱石灰,五氧化二磷,四氯化碳,石蕊, 分离出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能观察到无色的氯化 酚酞,蒸馏水,石棉绒。 氢和氨气的气泡;能用化学方法检验生成的氯化氢 铁架台,酒精灯,中部封闭的大试管,玻璃棒,小 和氨气。不但能直观地从本质上演示出氯化铵的分 烧杯,火柴,药匙,镊子。 解过程,还能演示出将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再化合 5实验操作 (下转第73页) 2008年第l1期 化学教育 氢离子氧化了钠单质,而苯酚固体是分子晶体,在用 3几点感想 乙醚作溶剂或熔融时电离出的氢离子的浓度(准确 编者引人该实验,本意是什么?是用来说明分 地说,应是活度)比相同条件下的乙醇小。这正如盐 子中基团之间相互影响?还是用来说明非氧化性羟 酸呈强酸眭,但氯化氢气体与钠反应困难一样。若 基都能与金属钠发生置换反应?还是要求学生,通 是在水溶液中,苯酚的电离度比乙醇在水溶液中大, 过实验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理论预测不一定 这一点可用测相等物质的量浓度的苯酚溶液和乙醇 正确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是作为前 溶液的pH来验证。 者,本实验的结论是适得其反。当然,若作为探究苯 那么为什么在乙醚中或熔融时,苯酚难电离出 酚和乙醇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活泼性的一个实验设 其中的H+呢?这需要考虑到氢键的影响。 计方案(不一定可行)可以提出来交由学生去验证, 我们可以先回顾一道2004年的初 , E1 . 并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方案,以下 赛题:请解释氯仿在苯中的溶解度明显\(,/~ 是笔者的学生设计的一些方案,提出来以供大家讨 比l,1,1一三氯乙烷的大。原因是 fI 论: CHcl。的氢原子与苯环的共轭电子形 ===# (1)JR适量的乙醇和苯酚,分别配制成同物质的 成氢键。其氢键如图2所示。苯酚中 ==:===,/ 量浓度的溶液,测定两溶液的pH,pH小的对应分子 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比苯中苯环电子 图2 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 云密度高,苯酚羟基氢核的裸露比氯仿中氢核更明 (2)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1 g无水乙醇和苯酚 显,因此,苯酚之间可以形成图3所示氢键: 晶体,分别注入3 mL蒸馏水,振荡,得到乙醇溶液和 ・ 苯酚溶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5 mL混有酚酞的 ~ _… . NaOH溶液,若苯酚中红色褪去,而乙醇中红色不褪 去,则可说明苯酚中的氢较为活泼。 (3)取2支试管,加入2 mL NaOH溶液,加入 形成环状、链状的双聚或多聚式。苯酚羟基氢与 1~2滴酚酞,取0.46 g乙醇和0.94 g苯酚放人试 酚环共轭Ⅱ键之间形成的氢键比CHCI3的氢原子与 管中,加入苯酚的试管红色变浅明显,因此苯酚上的 苯环的共轭电子形成的氢键强,比乙醇分子间氢键也 羟基氢更活泼。 要强。正是这种强的氢键约束了羟基氢,破坏这类氢 (4)取适量的乙醇和苯酚,分别配制成同物质的 键需要较多的能量。另外,从分子结构出发,不难想 量浓度的溶液,分别滴加到NaA1Oz溶液中,能产生 象,苯酚中羟基氢与苯环之间形成 浑浊的是苯酚溶液:C6H5OH+NaA1Oz+H2O— 氢键,羟基氢被Ⅱ键电子云所笼 H C6H ONa+Al(OH)。 ,则苯酚上的羟基氢更活 罩,紧扣其中(如图4所示)。金属 泼。 钠首先接触的是Ⅱ键电子云,电子H (5)取适量的乙醇和苯酚,分别配制成同物质的 斥,所以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活化 传人,必然受到Ⅱ键电子云的排 图4 量浓度的溶液,分别滴加到NazCO。溶液中,能产生 浑浊的是苯酚溶液:C6 OH+Na2C03一C6H5ONa+ 能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活化能大,反应速率慢应 NaHCO。Jr,则苯酚上的羟基氢更活泼。 在预料之中。 将以上方案付诸实践,可得知苯酚中的羟基氢 较为活泼。 (上接第64页) (1)用中部封闭的大试管或在硬质大试管中部放 氯化铵固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氨气。氯化氢 人小纸块封闭,连接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使滴有石蕊的蒸馏水逐渐变红色,氨气使滴有酚酞 (2)两边分别加人氯化铵。 的蒸馏水逐渐变红色。 (3)将五氧化二磷和碱石灰分别混入石棉绒,再 7实验评价 分别加入到两边氯化铵固体上面。 (1)科学新颖,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安全快捷。 (4)将两边导管插入烧杯中,烧杯下面盛四氯化 (2)适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关于卤化铵分解、碳酸 碳,上面分别盛滴有酚酞和石蕊的蒸馏水。 氢铵分解等一类演示实验,适用于发展学生创新能 (5)缓缓加热。 力的分组实验。 (6)观察四氯化碳层中的气泡,观察蒸馏水层中 参考文献 颜色的变化。 [13高中化学教科书(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实验结论 r2]中学教师化学手册.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