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

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 口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胡芳健 龙口西聚龙阁位于广州天河区.33层 其中地下室2层,地 面以上31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建筑总高1。8 6 m。地下室占 分段分序间隔施工。桩底标高较基坑开挖深度深3 5 m,人工成孔 钢 筋混凝土护壁。 地面积2086m 基坑开挖为一1 0 6一一1 3 45 m,地质情况: -3 0 m以内为杂填土,一3 0 m以下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为砂卵石层 地下水位一2 0 m。因存在不规则水平方向的隔水层,导致降水 效果很差 1 5口降水井降水后 水位下降至一7 6 m。位置关系 见图1 支护方案与方案优化 支护方案基本思路与安全性要求 聚龙阁南、北、西三面房屋密集处对房屋基础进行托换加深, 其余部分采用双排桩支护方案。托换桩加固处理后与双排支护桩联 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深基坑支护体系。根据房屋安全性鉴定 标准 基坑支护结构(或其后面土体)的最大水平位移不大于基坑开 挖深度的1/200(1/300)或其水平位移速率不大于3 mm/d (2 mm/d)。为确保基坑周边房屋结构安全 深基坑支护方案要 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房屋结构完全不变形 这对施工方案的 制定和实施提出了较高要求。 图1 地下室外墙基础 图2地下连续墙托换既有房屋基础 周边房屋基础托换 1、基础托换方案 原房屋基础为条形片石基础,基础托换采用地下连续墙对原房 屋基础分段(每段不超过2 0 m)进行托换加深至聚龙阁基坑开挖深 度以下1 5 m。地下连续墙的施工采用逆作法分4—5层(每层高度 不超过2 0 m)完成,连续墙厚度为350 mm。如图2所示 2 方案分析 从图1看出 筏板边距片石基础边的距离d是决定方案是否可 行的关键因素,从图2中看出,用地下连续墙托换周边房屋基础.则 图1中的距离d将分别由原来的50、0、1 50变成一250、一300-、1 50. 这说明地下连续墙占据了地下室筏板的位置,所以地下连续墙方案 作为基础托换是不可行的 必须对方案进行优化。 方案优化设计(一) 将基础托换方案由地下连续墙改成钢筋混凝土桩,桩径为0 8m, 0 {0 S¨ 132 1、优化设计后的托换桩施工方案 钢筋混凝土托换桩净间距为6。0mm 南、北、西三面分三段 分别进行.托换桩施工完成后 在一6 10 m和一10 0m的位置 增设两道腰梁 将单个的托换桩连接成排桩 在腰梁与桩交接的位 置增设锚杆 增加托换桩对土体的抗倾覆力,代替该部分的支护 桩。 2、对优化后的方案分析 (1)施工现场土体不稳定 托换桩净间距为600mm 根据施工 经验 混凝土护壁在施工过程中 水泥浆可以渗入到土中3∞mm 左右 形成类似低标号混凝土的封闭层 临基坑侧的区域无法形成 完整的封闭层 一旦基坑开挖后,该区域无法保持稳定,并会影响 其他区域 因而桩间土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2)当钢筋混凝土护壁施工至地下水位以下时,由于分层的地 下水涌水量很大(混凝土护壁封闭以后 上一层的地下水顺着护壁 往下随着成孔深度的增加 地下涌水量愈大),泥土遇水稳定性很 差 易塌方 成孔难以继续进行,护壁混凝土凝固前地下涌水会冲 走部分护壁水泥浆,护壁混凝土强度很难保证。因此,需对方案再 次优化。 方案优化设计(二) (1)将圆桩改成1000 X 800×800梯形桩 桩中心位置不变, 桩的间距为400~600mm。仍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 由于水泥浆渗 入到桩间土中 形成类似混凝土的封闭层,该区域虽然没有形成完 整封闭层,但其处在背离基坑一侧 所以临基坑侧的桩间土是完全 封闭的 这就为保持桩问土的稳定提供了条件。同时,桩基组成了 一个楔形结构 也有利于桩间土的稳定。 (2)将钢筋混凝土护壁改成钢筋骨架木模板支护 (见图3)这种支 护体系既利于基坑壁的稳定 又利于泄水,避免了随着成孔深度增 加 地下涌水量愈大的现象。施工时,先将加工好的钢筋骨架在桩孔 内拼装,随着开挖深度的推进 每1∞~3∞mm将木模板跟进(木板 厚度18mm) 避免地下水对土体造成塌方,同时在桩孔内设积水坑, 边抽水边成孔。浇注桩芯混凝土时 水泥浆可以透过支护木模板的缝 隙渗入到桩间土中400 mm以上 进~步增加了该区域的厚度 对桩 旬土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深基坑支护 支护方案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1)周边房屋基础托换桩通过增设腰 梁。形成整体排桩作为基坑支护体系 的~部分(2)其余部分均采用双排桩 结构。 腰梁施工方案 图3木模板支护示意 托换桩施工完成后,将其加固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等级公路路基变形观测及探讨 口广东省深圳市龙岗越长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朱现峰 广东揭普高速公路路线全长45 223 km,沿线软土主要分布于 浅层换填法 排水固结法 复合地基法等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并 榕江冲积平原和练江 中积平原,分布长度达24 4km,约占全线总 设置了40个观测断面,在路基施工的过程中对基底沉降及侧向位 长度的53.96%。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沿线软土分布的厚度不一:平 移进行观测。 原区沉积较厚,低缓丘陵区和台地丘陵区则沉积较薄,离山前坡地 愈近,厚度愈薄或消失。因此,根据以上软土特点,应考虑综合效 益采用相应的软基处理方法。 施工概况 试验段平均路堤高度超过6m。路基填筑主要集中在两个时 段:2001年10—1 2月,2002年5—6月;预压土的填筑则多在 本文主要通过对揭普高速公路软基试验段的观测工作的介绍及 2002年9月完成,于2003年1月初开始分段卸载。 所遇问题的探讨为未来高速公路的施工提供借鉴。 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 工程概况 观测断面设置 设计概况 路基区观测断面根据地质条件及地基处理方式的分布进行设 为对比分析不同的软基处理方法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的加固 置.一般1 O0--200m设置一观测断面。每个断面上在路基中心和两 效果.揭普高速公路在里程为K24+000~K27+700设立了软基处理 侧路肩位置设置沉降板,路基两侧距离坡脚2m 1 2m处对称设置 试验段。该段分布于榕江冲积平原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厚度巨 位移观测边桩。路桥过渡段沿线路中心距离台背1 0m和2.5m处 大,在地表硬壳层之下广泛分布淤泥,为海陆交互相,埋藏深度 设置沉降板。 一般为0 40~3 20 m,厚度为1 70~6.60 m,断续分布,局部 沉降板由钢筋混凝土底板 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底板尺寸 10 m以下有腐木分布,软基处理长度为4290m。段内采用了包括 为50 cm X 50cm X 3cm,要求用c1 5号混凝土预制,测杆采 为该部分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加固措施:(1)增设腰梁,在混凝土 施工,缩短了基坑支护体系和土方工程施工的总工期,从而缩短了 桩一6.0 m和一10.0 m的位置设两道腰梁。(2)腰梁与托换桩交 地下室结构施工工期。 接处预留中80孔作为下一步施工锚杆用,锚杆增强了托换桩对土 体的抗倾覆能力,从而起到该部分基坑支护结构的作用。 方案分析 双排桩支护 聚龙阁深基坑东面及其余三面除基础托换桩部分外均采用双排 桩支护结构,前排桩为梯形桩,截面同托换桩,后排桩为桩径 1∞0mm的圆桩。由于浇注桩芯混凝土时,水泥浆可渗入周边土体 型钢腰梁的优点是施工快速,工期短。托换桩施工过程中,其 垂直度很难保证在50 mm以内。混凝土浇注时,水泥浆往周边渗 400 mm以上,前排桩的间距为1.8m(净距为0.8m),后排桩间 入较多,造成腰梁施工时,托换桩表面很难清理,即:托换桩靠基 距为1 8 m,前后排桩距离由于受场地限制为1 4m。前排桩的桩 坑一侧很难做到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方案优化设计 顶设置连系梁,将前排桩连接成整体排桩,再由拉梁将前后排桩连 接成整体,并与加固后的房屋基础托换桩共同构成整个深基坑支护 (1)将腰梁改成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与托换桩的连接 体系。 通过植筋来实现。施工中,当土方开挖至第一道腰梁位置后,对托 换桩表面进行清理,然后在靠基坑侧植筋,作为钢筋混凝土梁与托 换桩的连接支点。单根基础托换桩通过钢筋混凝土腰梁连接成了整 体排桩,腰梁联接到距托换桩最近的支护桩上,将托换桩与支护桩 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深基坑支护体系。 效果验证 施工过程中对周边房屋结构和支护体系进行了连续的变形观测 和沉降观测,直到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后两个月,周边房屋结构始 (2)在腰梁和托换桩联接处预留孔洞,作为施工锚杆用。施工 终没有发生变形和沉降,基坑支护体系也没有任何变形。实践证  腰梁前,基坑土方开挖至腰梁标高以下1.1 0m,腰梁的施工与土方 明:优化设计后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实现了深基坑支护结构不变形,开挖穿插进行,既保证了腰梁施工的时间.又充分考虑了土方工程 确保了周边房屋结构的安全。匕兰i_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