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来源:乌哈旅游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小朋友,老师了解到在炎热的商场里一些电器量较大的商品的销售情况,你们认为他们的销售情况会怎么样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空调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属于大众化商品,可以回收进行再次利用;而学习机是高科技产品,对学习有用;护眼灯是比较新颖的产品(课件出示例4:销售清单)

【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出示): (1)哪种商品最贵? (2)哪种商品最便宜? (3)如果三种都买需要多少钱? (4)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 2.解决问题。

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中,哪个问题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

(1)如果三种都买需要多少钱?怎么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8+225+166=

(2)应该准备多少钱呢?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全班交流反馈, 教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方法一:558+225+166=(949 )(元)。

这种方法虽然是最准确的,却不是最好的,因为买东西不可能提前知道价格,所以我们买东西只能估计个大约数,这就需要估算。 方法二:560+230+170=()(元)。(把558看作560,把225看作230,把166看作170,一个多看2,一个多看5,一个多看4,因变化都很小,使结果与准确结果取接近)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估算过程,说说估算的一般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4)根据统计表,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空调扇比学习机大约贵多少钱?护眼灯比学习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说说估算的过程。

总结: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方案。 【课堂作业】 估算。

785-229 493-386 265-95 【课堂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哪部分你最喜欢? 【课后作业】

1.小明遇到了困难: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元?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如果请你选,你想选乘飞机还是乘火车? 2.电风扇:245元电饭煲:187元 妈妈有4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再集体交流。 3.练习九12~14题。

第5课时解决问题

558+225大约是(790) 560+230=790

790+166大约是( 960 ) 790+170=960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这节课教师通过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例——电器销售清单入手,引导学生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数学,解决问题。

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估算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表现在学生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算法,还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使学生对数的感觉得到提高。

培养应用意识,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后,引导学生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