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地理优选课件+习题训练 (7)

高考地理优选课件+习题训练 (7)

来源:乌哈旅游


教师备用题库

抚养比变化图。完成下面两题。

总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2005—2014年

1.(2016浙江10月选考,14,2分)图中信息反映了( ) A.总抚养比持续下降

B.2010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C.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D.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

答案 C 本题考查人口问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出,总抚养比首先下降,后来上升;2010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计划生育政策和老龄化加重的影响;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放开生育政策和老龄化加重的影响;老年抚养比一直上升,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故C选项正确。

2.(2016浙江10月选考,15,2分)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期2025年比2014年( ) A.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 B.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 C.老年抚养比明显下降 D.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增多

答案 A 本题考查实施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预期2025年比2014年少儿抚养比会有明显上升;人口总抚养比不会明显下降,老年抚养比也不会明显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不会明显增多。故A选项正确。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7%称为人口老龄化。下图为中国与美国1970—2010年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统计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6浙江4月选考,16,2分)与美国相比,中国( ) A.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

B.1970年后老龄人口比重增速较慢 C.2010年老龄人口较少 D.2000年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答案 D 本题考查地区人口问题。据图中信息可知,2000年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折线变陡,说明其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据图可知,我国于199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比较晚;由于我国1970年以后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折线比较陡,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速度较快;由于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老龄人口的比重、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老龄人口比美国多。

4.(2016浙江4月选考,17,2分)关于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国际移民加速美国人口老龄化 B.独生子女政策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 C.经济发展制约美国人口老龄化 D.经济快速增长制约中国人口老龄化

答案 B 本题考查地区人口问题的影响因素。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下面两题。

5.(2016浙江文综,3,4分)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C.③→②→①

B.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 D 导致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题中的因果关系应是: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引发了城乡间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

6.(2016浙江文综,4,4分)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人口流动的知识。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的增长,故A项错误,C项正确。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故B项错误。小城镇人口流向大城市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D项错误。

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7.(2015北京文综,11,4分)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 C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程度远大于北方,说明其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

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2015福建文综,7,4分)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答案 D 本题以我国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图为背景,考查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的相关知识,以及读图比较分析能力。从a、c两方案的人口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差异最大的是少儿人口比重;其次是青壮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差异最小;人口性别比差异不大。综上所述,D项正确。 9.(2015福建文综,8,4分)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答案 B 本题考查读图比较分析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比较,a方案到2050年,老龄化问题会特别严重;c方案到205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会增高,人口总数难以控制;而b方案能兼顾两方面问题,使人口结构更为科学。故B项正确。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下面两题。

10.(2014山东文综,1,4分)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答案 A 读图可知①④两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大于户籍人口数,推测其为人口净迁入地区,应为粤、沪;而②、③两省级行政区为人口净迁出地区,应为豫、黔。故选A。

11.(2014山东文综,2,4分)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答案 D 人口迁出主要就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故选D。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2013浙江文综,9,4分)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答案 D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变化。图中看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于0,因此人口死亡率小于人口出生率,A错误;图中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的阶段是1990—2010年,B错误;199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持续下降,C错误;1950—197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上升至23‰左右,D项正确。

13.(2013浙江文综,10,4分)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本题考查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人口变化状况。图中①197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最高,则①为非洲;④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为欧洲;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③,因此②为亚洲,③为北美洲。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2013课标Ⅰ,7,4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总人口减少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答案 D 本题以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为背景材料,考查图表分析和判读能力。根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增长速度变慢,A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虽变慢,但人口总数还在增加,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C项错误;国际净迁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000年期间相比1981—1990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15.(2013课标Ⅰ,8,4分)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答案 A 本题考查美、日、俄、德四国超级大城市的人口变化规律。该城市从1981—2000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口数量与自然增长数量相当,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前总人口约1 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美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导致国内净迁移量变大。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无1 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16.[2016江苏单科,28(2)(3),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月份 1 2 3 4 5 25.8 6 7 8 9 10 20.2 11 12 全年 20.8 849.4 月均温/℃ 13.6 16.8 降水量/mm 4.2 3.5 21.0 24.4 10.0 11.7 26.3 25.2 24.7 22.4 16.1 12.8 20.5 1.5 45.4 133.4 207.1 210.0 140.9 61.2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

是 、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 、 、 。(5分)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

响? 。(4分) 答案 (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解析 (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读图可知攀枝花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冬季气温高,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养老。其他地理原因可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角度说明。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注意从“积极”方面回答。可考虑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消费、促进文化交流等。

17.[2015福建文综,37(3),8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答案 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解析 分析“秦腔飞地”的成因,要紧紧围绕材料信息,除了古丝绸之路和自然条件之外,还要考虑到人口迁移的原因。

18.[2014重庆文综,13(2),8分]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

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数量主要影响高科技产业规模的大小和企业数量的多少;人口素质主要影响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层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