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2.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
A. 陶渊明 B. 王维 C. 文天祥 D. 蒲松龄 3.下列关于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指爵位。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
B. 箕踞以骂曰:箕踞,两脚张开而坐,是一种不敬的坐态。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挨着脚后跟,相当于跪坐。
C.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乘,指四匹马拉的车。
D. 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古人很重视祭祀,如君主会祭社(谷神)稷(土神)。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D.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这些诗赋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5.下列诗句,都有节日习俗的描写,若以节日的时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②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②①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 《楚辞》由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 古代将一天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人定”指的是子时,“黄昏”指的是戌时。
7.下面选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得名“白帝城”。
B. 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C.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被理解为哀痛亡国。
D.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3 年)为一纪,四纪为52 年。实际上唐玄宗并没有做到四纪皇帝。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B. 句读之不知 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D. 朝菌不知晦朔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9.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③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 ①中秋 ②重阳 ③除夕 ④元日 B. ①重阳 ②中秋 ③除夕 ④元日 C. ①重阳 ②中秋 ③元日 ④除夕 D. ①中秋 ②重阳 ③元日 ④除夕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 城。”
B. 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 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 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11.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②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③“紫电清霜”中的“紫电”是宝剑名,“清霜”指剑。
④“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的“潘”指潘岳,“陆”指陆机,他们都是南朝人。钟嵘的《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⑤“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夷”指北方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⑤
12.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B. 朝觐,指诸侯朝见帝王。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C. 蛮夷,泛指少数民族。在古代,蛮指代南部少数民族,夷指代东部少数民族,戎指代西部少数民族,狄指代北部少数民族。
D.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1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表示官职变动的时候,“擢”“拔”“迁”表示升官,“谪”“贬”“左除”“左迁”表示降官。 B. 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中的“下车”即是此意。
C.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D. 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15.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①七夕;②重阳;③元宵;④中秋 B. 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④中秋
C. 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1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音乐分为变宫、宫、商、角、变徵、徵、羽七音。 B. 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17.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 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 B.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C. 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 D. 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
18.《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
A. 谥号、年号、年号 B. 庙号、谥号、年号 C. 年号、尊号、庙号 D. 尊号、谥号、庙号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二星的分野。
B. “朝菌不知晦朔”中“晦”为阴历每月第一日,\"朔”为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C.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称谓,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按顺序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三秋”指季秋是秋天的第三个月。 D.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是用干支纪年。\"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
2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 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 “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化常识 1. D
【解析】【分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
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不是《乐》,是《易》。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2. A
【解析】【分析】A项,陶渊明为东晋诗人。东晋没有科举制。隋文帝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故本题选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3. D
【解析】【分析】D项,“如君主会祭社(谷神)稷(土神)”错误,社:土神。稷:谷神。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4. A
【解析】【分析】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此为举“茂才”。“孝廉”是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5. C
【解析】【分析】①是元宵节,②是重阳节,③是端午节,④是中秋节。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6. D
【解析】【分析】D项,“‘人定’指的是子时”错误,应该是“亥时”。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7. D
【解析】【分析】D项,“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3 年)为一纪,四纪为52 年”错误。“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8. D
【解析】【分析】D项,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选项“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应指“晦”,不是“朔”。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9. B
【解析】【分析】首先应该明确诗句所对应的传统节日, ①“插菊花”为重阳风俗; ②由“桂花”可见是中秋;
③旧俗是正月初一喝屠苏酒,“无复屠苏梦”可见此时是除夕夜; ⑤“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可见是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题将诗文放在句子中考查诗文合不合语境,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诗文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分析所引用诗文合不合语境。 10. C
【解析】【分析】C项,“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错。“除”,意为授予官职。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1. A
【解析】【分析】④中,“南朝”应为“晋朝”;⑤,“夷”指南方荆楚之地,“夏”指中原地区。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考场上,还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帮助判断。 12. B
【解析】【分析】A项,诗句写的是元宵节; B项,诗句写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 C项,诗句写的是七夕节; D项,诗句写的是端午节。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能分清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对重阳节、乞巧节、端午节的习俗有所了解。 13. B
【解析】【分析】B项,“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错误,朝指春天朝见帝王,觐指秋天朝见帝王。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14. D
【解析】【分析】D项,“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错误,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直到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15. B
【解析】【分析】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选自杜牧《秋夕》。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选自《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选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又称
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因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而九在古代为阳数,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自古便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中秋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传统节日与诗词结合的综合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能理解诗句意思,并且能够知道各个节日的习俗,就能很好的解答。 16. C
【解析】【分析】C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解说错误,太子只能是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考场上,还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帮助判断。 17. C
【解析】【分析】题干“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答题抓住各句中关键词语分析,①“八月”“登高”②“拜婵娟”“怅假期又一年”③“生前”“沅湘碧潭水”④“火树银花合”“明月”,答案为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各诗题目分别为:①(唐)王缙《九日作》;②(唐)罗隐《七夕》;③(宋)梅尧臣《五月五日》;④(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正确运用的综合性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理解性记忆名篇佳句;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诗句的运用。 18. B
【解析】【分析】“高宗”是庙号,“文景”是谥号,“永乐”年号,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19. B
【解析】【分析】B项,“‘晦’为阴历每月第一日,‘朔’为阴历每月最后一日”错误,“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0. C
【解析】【分析】选项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