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嘉应中国哲学简史

嘉应中国哲学简史

来源:乌哈旅游
【光阴耗不尽,年华却易老】

古训《增广贤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xiù岫,山穴也。——《说文》) 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1、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 2、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3、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4、 “知者不 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

心所欲,不逾矩。 6、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7、 【诗经·国风·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⑴。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⑵!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⑶。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⑷! 相鼠有体⑸,人而无礼⑹。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2、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13、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4、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 书,

想见其为人。 15、《诗经·小雅· 车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鲱鲱,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16、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18、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1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後获,可谓仁矣。」 2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3、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24、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26、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7、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29、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3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3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2、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3、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译文: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译文: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 3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5、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7、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3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0、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42、子曰:“有教无类。” 4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侫,损矣。” 4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7、人生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8、\"三纲领,八条目\" 49、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

物。”

50、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1、神秘主义:一个天民,所关心的只是天爵 ,而不是人爵(课本76页) 52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53、《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54、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55、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

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56、於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後为大。 57、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

以无死,死伤勇。”

5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59、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60、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小释:老子说,

“道”的原则有三条(即三宝),这就是:“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有“道”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取灭亡。) 61、《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

知。

62、鲁哀公曾问孔子:“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曰:“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 63、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易·系辞上传》)

64、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传》) 65、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6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 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周易·乾》)

67、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

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周易·坤》) 68、“德薄而位尊,不能久也。”

6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逝曰远,远曰反。 7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71、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7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3、上德若谷;大白若辱(黑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惰);质真若渝(变污)。大方

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施与、给予)且成。

7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虚,空虚),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嘴笨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45章) 75、“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76、布袋和尚《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7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尤:怨咎、过失、罪过) 78、【孔子】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 79、【孔子】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

也》 )

80、【孟子】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

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81、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因为不管用什么都不能代替它(水)】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弱小战胜强大,柔弱战胜刚强】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做到的】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忍辱负重),可以作为国家的主人】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能够在国家危难(不祥)之时,接受保全、领导和建设国家重任的人,才可以配得上做天下的王】 正言若反。【真象是正话反说啊】

8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

之益,天下希及之。”

8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8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

乎?

8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85、【《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8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产生贪欲),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87、(天下多忌讳(禁忌、避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88、《道德经》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89、《道德经》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

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9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揣度)而锐(銛,锋利)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91、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

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70章) 92、《庄子》其书: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七:《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93、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94、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95、孟子曰:“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6、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97、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尚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98、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99、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100、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01、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102、 “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03、日本近代学者西周首先将“philosophy”译成汉语“哲学”,其含义为“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

后来,黄遵宪(1845-1905,广东嘉应州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将“哲学”一词介绍到中国。

104、 《尚书正义·皋陶谟》记述帝舜与皋陶、大禹讨论政务,皋陶(中国上古人名,相

传是舜臣。)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105、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106、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07、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法度】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达到】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作者:子思;孔子的孙子】 108、《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09、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10、然后墨子用他的“三表”来判断兼与别(以及一切言论)的是非。所谓三表,就 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 (《墨子·非命中》)“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 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三表之中,最后一表最重要。“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 (课本54页)

111、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112、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13、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11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15、 养心莫过于寡欲, 116、 三纲八目 117、 三玄 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