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村庄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在进行村庄规划时,要考虑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民俗风情、产业基础以及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在布局规划、建筑形式、建造的方式以及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都要体现出地方特性,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创造出具有乡土文化氛围的村庄。同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规划参与性和积极性来开展新农村建设。本文主要对现阶段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应把握的几个方面和具体做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村庄规划建设;问题;具体做法
一、现阶段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规划缺失国家标准,用地分类延续“城镇模式”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仅对乡(镇)镇域和镇区的编制内容和成果图纸进行了要求和规范,但对村庄规划的具体规划内容和成果图纸没有要求。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村庄规划目前还没有编制标准和用地标准,在国家标准层面上缺失了对村庄规划的控制与引导。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各地村庄规划基本延续了《村镇规划标准》的用地分类。尽管农村城市化发展迅速,部分农村地区已逐渐向城市的生活方式转变,但仍有大量村庄仍保留着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所以,村庄用地与城镇用地有很大差异,简单地套用城市与镇用地分类标准,不利于对村庄规划的控制与引导。
2、乡村规划简单理解为新农村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大多数村庄规划只注重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的改变,甚至有规划者简单的认为村庄规划就是在村庄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道路系统,做好集中居民点规划,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而忽略了村庄的发展源动力——产业。据调查分析,我国乡村“空心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源配置不均衡,一方面由于缺少产业支撑,调查显示,32.9%的新型社区居民未就业,该比例明显高于镇区居民(18.4)和农村散居居民(14.8%),另一方面,产业、教育、医疗等资源过度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地区保障条件落后,致使农民为了子女的教育长期租住或在县城、大城市,造成人户分离。
3、照搬城市模式进行乡村规划建设, 忽视乡村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目前规划编制队伍在知识背景、实践等方面对乡村规划涉足较少,不少规划编制急功近利,对农民现实意愿考虑较少,以想当然的理论性认识来提到各地不同的规划条件,使得规划缺乏针对性和现实基础。城乡发展在功能上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然而不少城乡统筹规划往往忽视了这种功能的差异性,忽视了农村的价值,在农村的发展建设中直接照搬城市模式,使农村失去了地域特色。乡村规划简单复制城市景观,不顾农民的故土情节和居住习惯,大拆大建,简单复制城市小区,致使有价值的传统村庄街道空间、肌理、自然景观和优秀的建筑得不到
保护,大量特色农村聚落和乡村特有文化生活方式消失。
4、村民公众参与意识较弱,缺乏良好的公众参与信息平台
村庄规划的本质是用以指导和规范村庄综合发展、建设及治理的一项“乡规民约”。既然是民约就应该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积极性,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主要体现为“群众参与”,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民主手段,更多的是农村民主的仪式性表达农村民主仪式(彭金润,2007),同时,规划部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惯性地影响了村民公众参与意识。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需要更为通俗的表达方式,但村庄规划的公众参与无论实在参与方式还是参与内容上,都对参与人的文化程度有相当的门槛,即使村民具有相当的公众参与意识,也很难跨过现状普遍形式的公众参与技术门槛。
二、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应把握的几个方面和具体做法探讨
1、构建新时期村庄规划控制体系
尽管村庄、镇和城市在功能、结构、性质、规模上有很大差异,但对于指导处于这一过程中的村庄、集镇、城镇、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体系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统一的系统,只有建立城乡协调统一的规划技术标准,才能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优秀的规范城乡规划的编制,从而有效地指导城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做法:制定村庄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村庄规划的范围和期限、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要求,规划成果格式、内容及深度要求,并明确审批程序,包括村庄规划的公示程序,这是规划公开、透明法制化的完善。制定村庄用地分类标准,分大类、中类、小类进行用地规划,按建设时序分别进行用地类别划分,比如在村庄近期建设规划图纸中就应将用地分类明确到小类,有条件的地区可把近期启动的重点区域做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
2、用产村结合的发展理念进行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村相融的乡村规划思路,引导生活生产方式同步变革,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做法:配套制定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经营,促进了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农作物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种植,规划应梳理田地肌理,以形成大地景观。在村庄规划布局上要结合农业产业化项目、地形条件,采取小规模、组团式、可生长的布局模式。通过土地整理、拆院并院、节约土地、置换住房,引进社会资金对村庄内的农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使得部分居民集中居住,既节约土地,也能形成传统的乡村田园风光。节约出来的土地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农业产业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创造
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民本地就业和就地城市化。在村庄规划建筑设计上考虑功能的复合和空间的弹性,预留作为乡村酒店、餐饮等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有利条件。
3、规划尊重自然,延续文化,突出本土乡村特色
要保护好现有的自然环境,历史建筑及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如街巷空间、古树、水塘、林盘等物质要素,新建的院落和建筑应延续当地乡村文化氛围,体现本土特色。
具体做法:规划布局上,宜采用改旧、建新相结合,村庄建设可采用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多种模式。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要在不破坏现状院落空间、肌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院落,新改造的院落要延续传统院落的文化精神,尊重院落自然生长规律;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村庄,先期可对传统院落进行先净化环境,院落空间内的垃圾脏污清理,沟渠治理,再通过对院落周边道路整修,入口节点打造、栽种乡土树种,提升美化院落景观和环境质量,后期通过环境改善和现有资源积极发展产业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对于有历史保留价值的村落,要强调保护其院落文化,仅对院落进行维护修缮,周边新建的新农村社区要注重与历史院落建筑文化和景观上的协调呼应。平坝地区的新建院落选址尽可能结合现有的林盘村落进行规划用地布局,丘陵山区新建院落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结合地形上坡,少占耕地,形成丰富的聚落空间。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上要突出传统风貌特色,强调新旧和谐相融。在建筑选取材料上,就地取材,因材设计,这样既耗能少、可循环、污染小,还取材方便、价格便宜、施工便捷,而且建筑细节更能突出本地特色和乡土韵味,真正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加强乡村规划的公众参与,更要充分做好农民意愿调查
通过规范和规定相关法律规范和村集体规章制度作为程序性困境的突破,通过规划师的努力将规划成果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公众参与文件,使普通村民都能看懂作为实质性困境的突破。
具体做法:首先,在规划现状调研阶段,广泛收集各群体的意愿,包括镇人民政府各部门的管理意图,村两委会对村庄发展思路,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希望发展的方向,可以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然后,在规划编制阶段村庄规划方案报审之前征询村两委会的意见和征询村民意见,可多次询问沟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方式,由规划师系统讲解村庄规划和上层次规划发展要求,引导“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来思考村庄规划及建设管理,进行充分辩论,规划师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将各方的立场规划方案的利弊在会议上如实呈现。最后,在规划审批阶段,做好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布,将主要图纸、指标等规划方案的主题内容制作成公示版,在村委会公布栏公示,并设置意见箱收集村民对规划方案的意见。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和村庄规划不只是一个概念和想法,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全面小康的实现,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明和谐。如果将这一切都落至实处,而不只是形式化,新农村建设和村庄规划的完成便是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张如林,丁元.基于农民视角的城乡统筹规划.城市规划,2012(04)
[2]徐海峰.乡村规划的特点与难点.成都规划,2013(04)
[3]张军民,冀晶娟.新时期村庄规划控制研究. 城市规划,2008(12)
[4]许世光,魏建平,曹 轶,魏立华. 珠江三角洲村庄规划工作参与的形式选择与实践. 城市规划,201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