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共9题)
1.拓展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便得一山 得:________
②仿佛若有光 仿佛:________ ③博学善属文 善:________ ④未尝有喜愠之色 愠: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2.(2018·白银)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
(4)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4-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合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江宁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________ ②悉如外人 ________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________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问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一家之中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画一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 , 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日:“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②不缺也。惟计口授地③ , 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④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殊:特别,很。③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④或:如果。 (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 ①此公欲来 指代________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________ ③此殊不缺也 指代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未果 , 寻病终 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属 D.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________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________与老人同出。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 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益涩① , 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 , 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把语段(一)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召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在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的正确译文是( )
A.韩愈停住马,不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B.韩愈停住马,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C.韩愈让马站起来,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D.韩愈立住马,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2)最能表现贾岛炼字全神贯注的一项是( )
A.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
B.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C.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D.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7.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8.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关,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 ________ ②便要还家 ________ ③无论魏晋 ________ ④处处志之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从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问是( ) A.暮春落花时节
B.深秋时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春初时节 D.夏天水涨之时
(4)桃花源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文中有些地方已经做了暗示。请找出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语句。(找出三处)
(5)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会如何为自己辩护?
9.(2015八上·陕西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中轩敞者为舱
B.问所从来,具答之 /何陋之有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寻向所志 /寻病终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芳草鲜美( ) ②便要还家( ) ③处处志之( ) ④欣然规往(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