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乌哈旅游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503762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6.02.17

(21)申请号 201520792351.0(22)申请日 2015.10.13

(73)专利权人北京建筑大学

地址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72)发明人张群力 李丽艳 李印龙(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002

代理人郝瑞刚(51)Int.Cl.

F25B 29/0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供冷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装置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通过空气源热泵来进行制热或制冷,并将制得的热量或冷量传送至相变蓄能装置内,经过相变蓄能装置的存储转化,最终将冷量或热量传递到供热供冷末端装置,为建筑物内进行供冷、供热,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初级热源,与传统的太阳能热源、地热源和水热源或者其他热源相比,其能耗更低,其占地面积更小,更加节能环保;并且在空气源热泵效率较高的室外环境工况或低负荷需求工况下蓄热或蓄冷,可大幅度降低运行费用,提高了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C N 2 0 5 0 3 7 6 2 3 U CN 205037623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源热泵(1)、相变蓄能装置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所述相变蓄能装置分别与所述空气源热泵(1)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相连,用于将空气源热泵(1)提供的热量或冷量存储或输送至供热供冷末端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能装置包括罐体(6)和位于罐体(6)内多层筒状的毛细管网(61),多层所述毛细管网(61)同轴设置,且相邻两层毛细管网(61)之间填有相变蓄能球(63);所述罐体(6)的顶端设有喷淋机构(62),所述喷淋机构(62)用于向罐体(6)内喷洒制冷剂;所述罐体(6)上还设有溢流管(64)和安全阀(6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能装置设有两个,分别为相变蓄能蓄热罐(2)和相变蓄能蓄冷罐(3),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和入口分别与相变蓄能蓄热罐(2)相连,构成相变蓄热回路;且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和入口均与相变蓄能蓄冷罐(3)相连,构成相变蓄冷回路;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处还设有蓄能循环泵(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与相变蓄能蓄热罐(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一截止阀(12);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与相变蓄能蓄冷罐(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二截止阀(1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供冷末端装置包括供热末端和供冷末端,所述供热末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相连,所述供冷末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末端为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5);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5)的一端通过分水器(23)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的出水口(66)相连,另一端通过集水器(24)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的回水口(67)相连,构成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的回水口(67)与集水器(24)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热循环泵(22),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出水口(66)与分水器(2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热截止阀(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末端为风机盘管末端(4);所述风机盘管末端(4)的一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的出水口(66)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蓄冷罐的回水口(67)相连,构成供冷循环回路;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的回水口(67)与风机盘管末端(4)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冷循环泵(32),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的出水口(66)与风机盘管末端(4)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冷截止阀(31)。

2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

1/6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供冷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

[0001]

背景技术

目前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建筑供热系统运行效率是节能绿色建筑重要的表征之

一。建筑能耗通常由建筑物内使用能耗、建材生产能耗和建筑建造能耗三部分组成。在建筑能耗中,使用能耗约为建造能耗的15倍左右,而在使用能耗中又以供热和空调能耗为最高,特别在北方寒冷地区,供热能耗几乎占总使用能耗的35%。因此,供热系统的节能是建筑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我国部分地区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如地源、水源热泵技术,以及空气源热泵技术,还有太阳能热水,并取得了可观的节能减排的效果。但地源、水源热泵技术的初投资较大、整体稳定性和运行安全性还有待长期观察,特别是对地下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对城市道路交通等网络建设规划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的论证。而空气源(风冷)热泵技术可以不受地面环境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它在我国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的许多工程应用实践表明:可提供50℃左右的低温热水。但由于空气能是分散能源,所以使得空气源热泵制热速度慢,热效率不是很高。[0003]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即PCM)是近年来国内外在能源利用和材料科学方面开发研究十分活跃的领域。相变材料在其物相变化过程中,可以从环境吸收热(冷)量或向环境放出热(冷)量,从而达到能量储存和释放及调节能量需求和供给失配的目的,但是相变材料存在封装方面易出现泄露问题。

[0002]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建筑的供冷和供热系统能耗较高,浪费大量的能源,而但是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供热源时,空气源热泵效率受室外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供热供冷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差。[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装置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所述相变蓄能装置分别与所述空气源热泵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相连,用于将空气源热泵提供的热量或冷量存储或输送至供热供冷末端装置。[0008] 其中,所述相变蓄能装置包括罐体和位于罐体内多层筒状的毛细管网,多层所述毛细管网同轴设置,且相邻两层毛细管网之间填有相变蓄能球;所述罐体的顶端设有喷淋机构,所述喷淋机构用于向罐体内喷洒制冷剂;所述罐体上还设有溢流管和安全阀。其中,所述相变蓄能装置设有两个,分别为相变蓄能蓄热罐和相变蓄能蓄冷罐,所述空气源热泵的出口和入口分别与相变蓄能蓄热罐相连,构成相变蓄热回路;且所述空气

[0009]

3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2/6页

源热泵的出口和入口均与相变蓄能蓄冷罐相连,构成相变蓄冷回路;所述空气源热泵的出口处还设有蓄能循环泵。[0010] 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的出口与相变蓄能蓄热罐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空气源热泵的出口与相变蓄能蓄冷罐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二截止阀。[0011] 其中,所述供热供冷末端装置包括供热末端和供冷末端,所述供热末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相连,所述供冷末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相连。[0012] 其中,所述供热末端为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的一端通过分水器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通过集水器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的回水口相连,构成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的回水口与集水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热循环泵,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出水口与分水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热截止阀。

[0013] 其中,所述供冷末端为风机盘管末端;所述风机盘管末端的一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蓄冷罐的回水口相连,构成供冷循环回路;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的回水口与风机盘管末端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冷循环泵,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的出水口与风机盘管末端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冷截止阀。[0014] (三)有益效果

[001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装置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夏季执行正常供冷模式,同时在分时优惠电价期间或夜间低室外环境温度工况、低负荷需求工况执行蓄冷模式,在高峰电价期间,执行释冷模式。冬季执行正常供热模式,同时在分时优惠电价期间或日间高室外环境温度工况、低负荷需求工况执行蓄热模式,在高峰电价期间,执行释热模式。通过空气源热泵来制热或制冷,并将制得的热量或冷量输送至相变蓄能装置内,经过相变蓄能装置的存储转化,使得相变储能装置内的相变材料吸收供冷末端循环水中的热量或向供热末端循环水释放热量,最终通过供热或供冷末端向用户供热或供冷。,由于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初级热源,与传统的太阳能热源、地热源和水热源或者其他热源相比,其能耗更低,其占地面积更小,同时更加节能环保,解决了传统建筑的供冷和供热系统能耗高,能源浪费大的问题,并且在利用优惠电价或空气源热泵效率较高的室外环境工况或低负荷需求工况下蓄热或蓄冷,大幅度降低运行费用增强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供热、供冷、蓄冷、蓄热和供生活热水功能。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相变蓄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是相变蓄能装置下端的立体透视图。

[0020]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0021] 1、空气源热泵,11、蓄能循环泵,12、第一截止阀,13、第二截止阀,2、相变蓄能蓄热

[0019]

4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3/6页

罐,21、供热截止阀,22、供热循环泵,23、分水器,24、集水器,3、相变蓄能蓄冷罐,31、供冷截止阀,32、供冷循环泵,4、风机盘管末端,5、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6、罐体,61、毛细管网,62、喷淋机构,63、相变蓄能球,64、溢流管,65、安全阀,66、出水口,67、回水口,68、制冷剂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4]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25]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1、相变蓄能装置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所述相变蓄能装置分别与所述空气源热泵1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用于将空气源热泵1提供的能量输送至供热供冷末端装置。[002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可通过空气源热泵1来制热或制冷,并将制得的热量传送至相变蓄能装置内,经过相变蓄能装置的存储转化,使得相变储能装置内的相变材料吸收供冷末端循环水中的热量或向供热末端循环水释放热量,最终通过供热或供冷末端向用户供热或供冷。由于采用空气源热泵1作为初级热源,与传统的太阳能热源、地热源和水热源或者其他热源相比,其能耗更低,其占地面积更小,同时更加节能环保,并且在利用优惠电价或空气源热泵效率较高的室外环境工况或低负荷需求工况下蓄热或蓄冷,大幅度降低运行费用,增强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供热、供冷、蓄冷、蓄热和供生活热水功能。优选地,所述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夏季执行正常供冷模式,同时在分时优惠电价期间或夜间低室外环境温度工况、低负荷需求工况执行蓄冷模式,在高峰电价期间,执行释冷模式。冬季执行正常供热模式,同时在分时优惠电价期间或日间高室外环境温度工况、低负荷需求工况执行蓄热模式,在高峰电价期间,执行释热模式。[0027]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相变蓄能装置包括罐体6和位于罐体6内多层筒

5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4/6页

状的毛细管网61,多层所述毛细管网61同轴设置,且相邻两层毛细管网61之间填有相变蓄能球63;所述罐体6的顶端设有喷淋机构62,所述喷淋机构62用于向罐体6内喷洒制冷剂;所述罐体6上还设有溢流管64和安全阀65;所述相变蓄能装置内筒状的毛细管网61与相变蓄能球63的换热面积大,能够增加换热效率,换热更加充分,同时喷洒机构能够将制冷剂均匀喷洒至罐体6内,可提高制冷剂与毛细管网61内冷热水和相变蓄热球的换热效率。

[0028]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相变蓄能装置设有两个,分别为相变蓄能蓄热罐2和相变蓄能蓄冷罐3,且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与相变蓄能蓄冷罐3的结构相同,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和入口分别与相变蓄能蓄热罐2相连,构成相变蓄热回路;且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和入口均与相变蓄能蓄冷罐3相连,构成相变蓄冷回路;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处还设有蓄能循环泵11;优选地,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与相变蓄能蓄热罐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一截止阀12;所述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与相变蓄能蓄冷罐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二截止阀13,通过设置第一截止阀12和第二截止阀13的开合来控制相变蓄能蓄热罐2和相变蓄能蓄冷罐3的工作。[0029] 优选地,所述供热供冷末端装置包括供热末端和供冷末端,所述供热末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相连,所述供冷末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相连。所述供热末端为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5;所述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5的一端通过分水器23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的出水口66相连,另一端通过集水器24与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的回水口67相连,构成供热循环回路,这样通过空气源热泵1的产生的热量进入相变蓄能蓄热罐内,正常供热模式时,相变储热罐内的毛细管网直接吸收热量,用于低温热水低温散热末端供热。蓄热模式时,在满足正常供热条件下相变蓄能球蓄存多余的热量,当供热不足时相变蓄能蓄热罐内的相变蓄能球63随着温度的变化释放热量,并将热量传送至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5内来对建筑内进行供热。供热系统在分时优惠电价期间或日间高室外环境温度工况、低负荷需求工况执行蓄热模式,在高峰电价期间,执行释热模式。整个供热系统更加节能环保,同时运行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的回水口67与集水器24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热循环泵22,通过循环泵为供热循环回路提供动力,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出水口66与分水器2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热截止阀21,通过设置截止阀,来控制供热循环回路的工作状态。[0030] 当然,所述供热机构也可以为其他机构如暖气片或生活热水末端等,同样也能够实现本申请中,使用相变蓄能蓄热罐2释放的热能对建筑内进行供暖或供生活热水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0031] 其中,所述供冷末端为风机盘管末端4;所述风机盘管末端4的一端与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的出水口66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蓄冷罐的回水口67相连,构成供冷循环回路;这样通过空气源热泵1的产生的冷量进入相变储热罐内,正常供冷模式时,相变储热罐内的毛细管网直接吸收冷量,用于风机盘管末端4供冷。蓄冷模式时,在满足正常供冷条件下相变蓄能球蓄存多余的冷量,当供冷不足时相变储热罐内的相变蓄能球63随着温度的变化释放冷量,并将冷量传送至风机盘管末端4内进行换热,来对建筑内进行制冷。供冷系统在分时优惠电价期间或夜间低室外环境温度工况、低负荷需求工况执行蓄冷模式,在高峰电价期间,执行释冷模式。整个供冷系统更加节能环保,同时运行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系统

6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5/6页

运行更加稳定。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的回水口67与风机盘管末端4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冷循环泵32,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的出水口66与风机盘管末端4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供冷截止阀31。当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机构也可以其他的装置同样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0032] 进一步地,所述相变蓄能蓄热罐2内的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为40-50℃,所述相变蓄热材料的组分包括:

[0033] 质量百分比为70%的固体石蜡;

[0034] 质量百分比为10%的高分子支撑材料,所述高分子支撑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0035] 质量百分比为10%的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0036] 质量百分比为5%的加工改进剂,所述加工改进剂为蒙脱土;和[0037] 质量百分比为5%的导热添加剂,所述导热添加剂为膨胀石墨。[0038] 优选地,所述相变蓄能蓄冷罐3内的相变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为17-22℃,所述相变蓄冷材料的组分包括:

[0039] 质量百分比为70%的液体石蜡;

[0040] 质量百分比为10%的高分子支撑材料,所述高分子支撑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0041] 质量百分比为10%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0042] 质量百分比为5%的加工改进剂,所述加工改进剂为蒙脱土;和[0043] 质量百分比为5%的导热添加剂,所述导热添加剂为膨胀石墨。[0044]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在使用时无需封装,不泄露,大大降低了相变蓄热系统成本,而且这种性能优异的定形相变材料与传热介质直接接触,使换热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0045] 下面结合附图1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1供热供冷系统的工作原理。[0046] 如图1所示,一种结合相变蓄能罐的空气源热泵1供热供冷系统,主要含有空气源热泵1,空气源热泵1出口处设置循环泵,空气源热泵1的出口通过连接管路和三通阀分别与相变蓄能蓄热罐2和相变蓄能蓄冷罐3相连。在供热循环中,开启第一截止阀12,关闭第二截止阀13,空气源热泵1中高温的制冷剂流入相变蓄能蓄热罐2中,与毛细管网61中的水交换热量,并把多余的热量储存在相变蓄热球中,低温的制冷剂从蓄热罐的制冷剂出口68流出,并回到空气源热泵1中;开启相变蓄能蓄热罐2水出口处设置的供热截止阀21,相变蓄能蓄热罐2的高温热水从水出口流到分水器23中,经分水器23把热水供到低温热水地板散热末端中,低温热水经过集水器24,再回到相变蓄能蓄热罐2中,相变蓄能蓄热罐2水入口处设置循环泵,为整个循环提供动力。在供冷循环中,开启第二截止阀13截止阀,关闭第一截止阀12,空气源热泵1中低温的制冷剂流入相变蓄能蓄冷罐3中,与毛细管网61中的水交换热量,并把多余的冷量储存在相变蓄冷球中,高温的制冷剂从蓄冷罐的制冷剂出口68流出,并回到空气源热泵1中;开启相变蓄能蓄冷罐3水出口处的截止阀,将冷水供给风机盘管系统,再回到相变蓄能蓄冷罐3中,相变蓄能蓄冷罐3水入口处设置循环泵,为整个循环提高动力。

其中,所述供热供冷系统具有供热、供冷、蓄冷、蓄热和供生活热水功能;夏季执行

正常供冷模式,同时在分时优惠电价期间或夜间低室外环境温度工况、低负荷需求工况执

[0047]

7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6/6页

行蓄冷模式,在高峰电价期间,执行释冷模式。冬季执行正常供热模式,同时在分时优惠电价期间或日间高室外环境温度工况、低负荷需求工况执行蓄热模式,在高峰电价期间,执行释热模式。

[004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相变蓄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装置和供热供冷末端装置,通过空气源热泵来制热,并将制得的热量传送至相变蓄能装置内,经过相变蓄能装置的存储转化,使得相变储能装置内的相变材料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最终将热量传递到供热供冷末端装置如制冷末端或制热末端中为建筑物内的使用能耗特别是供热或供冷能耗提供能量源,由于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初级热源,与传统的太阳能热源、地热源和水热源或者其他热源相比,其能耗更低,其占地面积更小,同时更加节能环保,解决了传统建筑的供冷和供热系统能耗高,能源浪费大的问题,并且在利用优惠电价或空气源热泵效率较高的室外环境工况或低负荷需求工况下蓄热或蓄冷,大幅度降低运行费用,增强空气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供热、供冷、蓄冷、蓄热和供生活热水功能。[004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8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9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2

10

CN 205037623 U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3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