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技术美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技术美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QILUREALMOFARTS ■,●fI■T轴●■t■^‘●ftH^■●9■“e^日 ■T日 鼻Tt 2007年第4期(总第97期) ●●●●_--●●_____●●● _●●-'●_h___ -_●-●●_^●●_ ____---● --●●N_一 |TlaOnnINLLOFAal4II■O■■ACA口t■T日tARTt 技术美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刘 潇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技术美是自然科学在机械化大生产应用中呈现出的美学因素,建筑与特定时代科技发展具有一种密 切相关性。在现代建筑中,建筑师把最先进的材料和技术用于建筑,从而体现建筑高大的体量、新潮的形式。 关键词:技术美;建筑;功能;形式;材料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07)04-0032一o3 一、技术美 技术美的本质指技术创造本身所固有的,决定 其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为人的本性所决 (一)技术的美 技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技术美是美的本质的 定。美的规律正是由感性现象表现出的合规律性与 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着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取 得的自由。 直接展现,它开始体现在手工操作方式的技术活动 中,工业革命以后,则主要体现在机器操作方式的技 术活动中。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时,在对劳动对象的 人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模式,组 内在把握的基础上,动手改造对象使之符合自己的 目的,并由此摆脱了必然性的束缚,逐步取得了改造 世界的更大自由。在这样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人的 成了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主要内容、以产品效用 为根本目的的人的能力指标和活动方式——技术。 它一方面成为衡量人的建造力水平的尺度,另一方 面又是人的劳动生产手段的总和。正是技术的这一 本质内涵,规定了技术在实践中完成着主观目的性 向客观现实性的转化,也就是按照人意愿和按照美 实践活动及其成果都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都可以成为具体的审美对象,而在物质生产活动和 产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就是技术美。 技术美与技术紧密相连。没有技术,就没有技 术美,也就没有技术美学。法国美学家保罗・苏里 的规律改变外在世界,使之适应人的需要。技术美 的本质是对人的建造力的肯定、确证和显现。建造 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自然会 使人感到高兴、欣喜和愉悦。这种情感反应既是对 约在1904年发表的《合理美》中提出来了与工业大 生产相联系的技术美的形态。他主张将工业品的使 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融合起来,并肯定这种适应于功 能的美。从这以后,许多美学家、工艺美术家、设计 师对这种工业美——技术美的形态及其结构、特性 等进行了探讨,并设计和生产了许多体现技术美的 产品。在此基础上,于2O世纪40年代,逐步形成了 一建造活动的成功产生的成就感,又是对产品的有效 性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的满足感,这是对人的生命 存在和本质力量的双重肯定。所以,从审美的角度 来看,技术美是以真的内容、善的目的与美的形式的 统一,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审美创造的基本方式之一。 二、技术美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 门以研究技术美为核心的新兴科学——技术美 学。 (一)建筑美符合技术美的一般美学原则 技术美的一般美学原则不是在设计各种产品时 (二)技术美的本质 ● - 32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所依据的具体审美观点,而是工业产品与审美需求 之间最一般关系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1、技术的合目的性。是说产品设计既要注重经 济、实用,又要讲究科学性。产品设计的合目的性, 是指如何在技术上保证使产品的功能即实用性得到 更好实现。在设计、制造同一类产品的各种方案的 选择中,应取简单而不取复杂、取精巧而不取笨重、 取相异而不取相同,这样,产品的功能即实用性才能 更好地得到实现。这一设计原则,在20世纪30年 代盛行的功能主义中有很好地体现。 2、技术的合规律性。一方面是指产品的艺术设 计要符合美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在艺术设计 中不断总结、发现、采用新的审美标准,体现特定时 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并从中找出新的美学原 则。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术美就其客观存在的方 式来说,表现在产品的造型、工艺、色彩等形式之中, 在这里,形式美的一般规律与和谐、比例、均衡、多样 性统一等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中,应在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要求的情况 下,密切注意社会上出现的新的审美趋势,从中总结 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产品更好地“按照美的规 律”进行创造。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 一个体现。 (二)技术关与建筑关系 建筑是在建造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 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 术。建筑是创造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 对立、使人能够利用空间满足其物质和精神要求的, 封闭的、人造的,既有功能性又有艺术性的世界。建 筑物的效用与建筑形象的艺术性密不可分,从本质 上说,前者反映着建筑的用途。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40年 代末至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 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 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 表。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 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当代建筑中的技术美 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 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它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纯 粹技术主义。设计中要满足各方面的利益,体现建 筑师的个性和尊重工人在劳动中的创造性,尽量合 理地利用材料。 当代技术主义美学一方面以一种人类创造性和 目的性的智慧的方式,展示主体知识潜能的无限可 能性,人类自由意志不可限量的延展性;另一方面, 以审美的方式,为人类自身创造了一种在超越时空 中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力、行为能力和娱乐趣味的智 能系统。在技术的发展中,传统的空间和智能空间 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三、技术美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一)技术关在现代建筑形式方面的体现 形式是表现技术美的重要因素。现代建筑的形 式也是以满足功能为前提的。 高技术建筑突出现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 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 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 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例如人 所熟知的艾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从外观 上看,便是工业技术的产物。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 称,其形状便是依赖人体骨胳的科学结构而来的。 而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外表更是一个裸露的大车 间,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 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 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 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人们从大 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 满目。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 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 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 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它们一开始 并不为人们所接受,被视为“怪物”、“无任何艺术 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已“被迫”接 受了它们,且承认这同样是艺术化了的。 同样,密斯设计的,于1952年落成的纽约利华 大楼,是最早的全玻璃大楼,可以说也是出于同一理 念,在几十年后,同样被人们所认可。悉尼歌剧院以 建筑形象独特而著称于世,其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片,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像是海上的 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 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悉 尼市的标志。 (二)技术关在现代建筑功能方面的体现 现代建筑是以功能效用为原则和目的,其美的 体现必须以建筑的有利作用为价值基础。功能是指 器官、事物或方法能发挥的有利作用或功效。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 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 的。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又把建筑的功 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 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 就不变”[ ]‘H㈣。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如 勒・柯布西耶等都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 首要任务。包豪斯在德绍时期,格罗庇乌斯采用了 非常单纯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材料及加工方法,以高 度强调功能的原则来从事设计,建造了包豪斯的新 校舍。格罗庇乌斯曾经说:“建筑是可以协助形成 生活方式的。”[ ] 幅 ’他的这种建筑设计,在很大程 度上可提供良好的居住功能,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并 不是太松弛的生活环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一 定的作用。 功能主义者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 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 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 来。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梁要做得清晰可见, 建筑内外都应如此,清楚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和屋 顶的功能。 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 “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 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车、飞机 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 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他们认定功能主 义会自动产生最漂亮的形式。 (三)技术关在现代建筑材料方面的体现 现代建筑在技术的表现上很大程度依靠对材料 的运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在建筑上的进一步运 用,体现在把新材料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这已成了不 可抗拒的潮流,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开创了一个 新的、可观的前景。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早 在上世纪初便讲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形式经过 几个世纪的缓慢变化,在钢筋水泥的50年里为人类 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彻底的 变革。”[ ]‘蹦’人们不难看到,正是在上个世纪,金属 构架、玻璃幕墙等,已经成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这 比过去的木结构、砖石结构,也比钢筋混凝土结构 等,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而使建筑的艺术形式,也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认 识,不断在加深,正是在这加深的过程中,艺术形式 也就相应发生了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如 高强度的合金钢作为高层建筑的柱子,那就不仅仅 可支撑100层楼的高度,完全可达到300层乃至500 层。又如玻璃,现在不仅可以隔热、变色、单面透光 等等,甚至可以自行发电、呼吸,具有生态调节功能。 近年来风行的膜结构,轻灵、洁白,如运用得当,也能 具有艺术性。 现代建筑大都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建筑的发展 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结构 的创新,水、电技术的进化。失去技术支撑的建筑, 非但成不了艺术,也无法在地上站起来。应该说,建 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截然 分开,是难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9. [3](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 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刘德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