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教 师 课题名称 历史 柯昌娟 年 级 单 位 七年级 教学形式 讲解 舒城县汤池镇城冲中心学校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但是对民族关系的历史不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加强这一方面基础知识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分析,增加少数民族政权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辽与西夏的建立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北宋、辽、西夏之间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相关知识,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和战的有关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征。 能力目标: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设计问题,在引趣激疑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一张“辽、宋、西夏的建立简表,培养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地图演示法教学,采用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多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教学问题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复习旧知: 1、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北宋统一 学生回答 由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的时间及结果 出示《辽、西夏与 北宋并立形势图》 指出“并立”是指几个政权同时并存。 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契丹的兴起 教师讲述契丹兴起的故事,提出问题: 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契丹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生活:游牧和渔猎 政权名称:辽 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阿保机 都城:上京 党项族生活在西北地区,唐朝时与中原接触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政权名称:西夏 时间:11世纪前期 2、 党项族的兴起 建立者:元昊 党项族生活的地区,发展状况如何政权建立的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西夏建立后有何发展 那么这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都城:兴庆 关系:战、和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战争表现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提出问题:北宋与辽的关系如何 看书归纳下面问题: (1)辽与北宋战争的表现 “澶渊之盟”内容及影响 学生交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澶渊之盟”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澶渊之盟” 的内容及影响 (3)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西夏建立后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2、 宋与西夏和议的内容及影响是什么 3、 如何看待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斗争,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板书设计: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契丹族的兴起 2、 党项族的兴起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战争的表现 (澶渊之战) 2、“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3、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宋夏和议的内容及影响 分层作业设计: 1、 归纳辽、西夏政权建立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 2、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的战争 单位:舒城县汤池镇城冲中心学校 姓名:柯昌娟 日期:2018 3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