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作文——《语文世界〃作文教程》教案
执教教师: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分校: 教 材 第 三 级 习作训练□ 习作基础□ 高效阅读□ 第 讲 《我眼里的秋天》 1.抓住景物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2.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语言通顺,体现秋的特点。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以及对秋天的热爱。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抓住景物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点 课前教学准1.课件 ,录像短片 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古诗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带来一位朋友,看一看他给我们安排的什么任务?(出示课件,读习作要求) 3.、学生通过读,找到今天写什么?并用词语说说你眼里秋天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备好一些词语】 (板书:我眼里的秋天) 二.新授 一、走进自然,寻找秋天 1欣赏短片,谈谈观光后的感受? 2.用“秋天像一首诗,韵味十足;秋天像…….”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3.那么秋的美丽体现在哪里呢?(请你说说短片中印象深刻的景物。)【找材料】 二、图片再现,回忆美景 1.根据学生说到景物,幻灯片相机出示那处景点。 2.学生说说这处景物的样子,注意抓住特点来说。 教 师 活 动 三、画出秋天,再现美景 1、刚才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秋景图,体现了秋天的特点,下面我们就用文字把他们写下来。 2、集体讨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写好?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小结: (1)、要按一定顺序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2)、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想象、感受写出来。 (3)、要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3.范文示例 《我眼里的秋天》 师提问: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秋天的景色的? 你画了哪些好词好句?读一读。 学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这些好词的意思 发挥想象,描绘秋天 学生自由表达 蓝天:又高又蓝, 树叶:变黄了 花:凋谢,唯有菊花开 粮食:丰收 稻子、高粱、玉米 水果:成熟 苹果、葡萄、梨 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起到积累好词的 作用,并为接下来 的写作打基础 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写文章开头 鼓励学生写出自 己眼里的秋天 在阅读中体会 在体会中所得 设 计 意 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 生 活 动 小组讨论,选代表汇报 美丽的秋天
4总结方法,并讲解什么是方位顺序。 四、自我表达,描写秋天 (一)1、自拟题目:新颖、独特 2、积累秋天的开头、结尾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语句优美通顺、内容丰富,体现秋的特点。 (二)口头作文 (三)动笔写作,教师巡视 我眼中的秋天 秋景如画 同学之间互帮互评 学生开始写作 注重口语表达 五、 评论完善,赞美秋天 1、自改习作,再分小组交流、评改习作,互相修改描写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足。 2、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的习作,读出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再次感受写作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 写什么 我眼里的秋天 开头:秋天像一首诗,韵味十足;秋天像一首歌,优美动听;秋天像…… 找材料 怎么写 上 ———————— 下 蓝天 树林 田野 又高又蓝,晶莹剔透 变黄,落下 金色的稻子 玉米长胡子 大雁 花 果园 排队南飞 凋谢 葡萄,梨,苹果,猕猴 唯有菊花开 桃 写得妙 比喻、排比、拟人、具体描写 结尾:赞美、喜爱 题目:《美丽的秋天》 《我眼中的秋天》 《秋景如画》 吉林市达慧培训学校
范文1
秋天是什么样的
小朋友说:“秋天的脸蛋圆溜溜、红彤彤的,不信你到果园里瞧瞧!苹果、柿子都朝我们笑呢。” 农民伯伯说:“秋天的身子乐弯了腰,不信你到田野去看看!” 小松鼠说:“秋天的口袋里装满了干果,不信你到树林里瞅瞅!它把核桃、板栗和松果都送给了森林里的朋友。” 我说:“秋天的脚步是轻盈的,它悄悄地尾随着夏天;秋天的手掌是温暖的,它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秋天的嗓子是清脆的,它在夜里教纺织姑娘唱歌;秋天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信,你自己去找找!” 范文2
秋天的景色
深秋的一天,我来到郊外欣赏美丽的秋景。
我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显得是那么高远,洁白的云朵像片片轻纱一样漂浮着,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向远方飞去,一边飞还一边鸣叫着,仿佛在说:“再见,再见,明年的春天我们还会回来的。”远处的果树林已呈现出一番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红红的大苹果像大灯笼一样高高挂在树上,远远望去,一片火红。近处,树上的叶子已经变成黄色,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叶子有的落在清澈的河水里,调皮的小鱼马上和它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叶子有的落在已泛出黄色的小草上,仿佛给它
带上了一顶黄帽子。看到这迷人的秋景我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想要拥抱这美好的秋天,嘴里还说着:“秋天太美了,太美了!”
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沉浸在迷人的秋色之中„„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天
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稻田旁边有个池塘,池塘的边上有棵梧桐树。一片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
稻田那边飞来两只燕子,看见树叶往来落,一边飞一边叫,好像在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秋天的图画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