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原本在心里是迷一般的所在,据说唐代大家白居易携好友及弟弟同游,并作序题诗,俨然是对待仙境般的处所;好奇心使然,便力邀好友一同前往游览一番。
此前也游玩和听说过不少风景名胜,一般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别:
其一,大自然制造:或山或水,奇山异石,鬼斧神工;又或是有山有水,环境优美,直逼仙境,旖旎宛转,让人流连忘返;
其二,人类制造,乃是能工巧匠精心布局,巧立造型,园林宫殿,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处之所在,或庄严肃穆,或怡情陶醉,或修身养性;
其三,文化制造,可说是千百年的艺术沉淀,各时代、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加之神话传说穿插其中,更使得缥缈寻味。
此去三游洞,却不知归为那类,心中无底,好友亦是惘然,心下不免忐忑。
三游洞
一路转车颠簸,兴趣未减一分,到达宜昌旅游专线站点,已晌午时分却也不愿就餐,只待抵达目的地再议午餐。
奈何城区交通繁忙,竟是每逢路口红灯,进度缓慢又饥肠辘辘,到景区竟有些迫不及待填铇了五脏庙才购取门票,发现已是下午一点多,担心回家错过最后车次,最初平静的心态多少慌乱一些。
经入口行进,面前三条路,却不知选择哪条,于是与好友商定,不必寻问路人,自行探索一番,也不枉来此一行。因为观“三游洞”有一洞字,不知洞有多深,是什么样的洞,想来白居易的名气,此洞或许有些灵气„„
淘汰了最右边的一条通道后,我们踏上了中间的一条上山小路,一路指指点点,对三游洞颇多猜测,景区游人不多,但阳光明媚,林中鸟雀争鸣,绿树遮荫,随路势忽上忽下,心情开朗不少。
达景区第一处是刻章公园,慕名踏上石阶,迎面是各形各态的大小石头,取一面刻章,龙飞凤舞,各式各样,无奈对书法家们所取字体研究有限,默默目注,学识浅薄终不能辩字识体,叹然狼狈离去。
第二处是张飞擂鼓台,以巨石作鼓,巨大的张飞石像望长江而矗,面目狰狞,露齿张口欲呼,双手持棒作势将擂,大将之威凤凛凛,使人热血沸腾,只愿长啸一声,迫使来敌弃械奔逃,华夏男儿当有此风范!
从至喜亭下来,身上怡然享受着江风习习的感觉,面对路标上指向三游洞的箭头,似乎有些冲动了,两人边走边猜测讨论三游洞是很深的溶洞呢,还是一个类似龛笼,还是其他未曾见过的奇洞,其内会有什么的发现,只恨走得匆忙未带相机,怕是遗憾了。
下坡小路,小弯后有石阶一百十四多级宛转峭壁攀沿而下,步步惊心,幸有铁索贴壁,石栏围江,穿山而越,越往前行心中越是紧张,三游洞就快到了呵。
原来竟是这么个洞!在三游洞前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同伴也是失望不已。若不是旁边导游解说絮叨,实在不愿醒来。果然是个龛笼,或者说就是一个坑洞„„洞口不过四五十米宽,洞内不过三十米深浅,立有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石像,其旁是后人立碑所刻《三游洞序》,已然有些锈迹斑斑,进洞四周探望,洞壁有白居易后时代游人题书立著,然而却没有心情研究了。
只是冲着白居易的名气去的,想白居易唐代大家,诗篇无数,溢美中华,眼光自然相当高明,竟选了这么个小洞,立篇作序,白居易的形象大打折扣了。两人在洞口自嘲不已,好友忽然蹦出“忽悠”一词,一听大有同感,原来白居易是个大忽悠!姑且不论《三游洞序》如何华美,吸引多少后人慕名来访,想必来者若是胸有壑谷,文华横溢,终不能自己薄了面子,也要赋诗立篇,却那知坑了多少前仆后继的后人;若不是白居易造势,三游洞纵有周围诸山环江而立,山中绿树茵茵,加上周围军事要地所在,今日此行却败兴了。
此后全作赌气般,将景区余下景点走马观花般看了一番,原先吹着的习习江风也觉得不甚舒畅,再回到入口处,取最左边石阶下,然不足五十步就是刚才的三游洞――探寻探寻,原来根本不必这么费劲。
立于洞前石栏,二人沉默许久。我心里还在为白居易找托词:古代交通不发达,江两岸来往不便,也许老白三人一行坐船本就烈日高照,船中也不舒爽,游遍四周风景有些乏了,抬头忽见来岸有一小洞,洞口有大树遮荫,便唤老元、弟弟下船奔山,得了片刻休息,三人本是文人,名气大噪互相提议写些东西纪念一下,于是老白当仁不让,回去写下《三游洞序》,传阅四周,于是三游洞名声大起。这番想法说与好友,引得一片轻笑,我便玩笑道:以后我将传言后人世世代代不准来三游洞游玩,来了完全是浪费血汗钱,二人大笑,心情稍稍转好,便夺出口而去,不愿回头多望一眼。
走在两山之间桥上,回头一看,三游洞就在桥下不远,刚才坐车来时没有临窗,早知门票可以省下了,心中暗笑不已。
溶洞一游
出来心里也轻松不少,白居易啊白居易,以后只能读其诗不能慕其行;对于古人诗篇,再阅要持怀疑态度了。
出口出来,此去竟只花去一小时,余下时间回家似乎早了一点,我提议四周走走,好友答应。此时有其他景区宣传员围上,诉之还有坐船游溶洞可去,本欲不予答理,又观其唾沫
横飞,言之凿凿,信誓旦旦,价格确比三游洞便宜,仔细询问路线及溶洞情况,再观四周也只能随便走走,宣传员看我们有松口之意,便带领我们到售票处,价格确实还算实在,于是购票奔岸下码头而去。
看着好友心惊胆颤、一步三晃、双手扶栏地踏过吊板桥,反观自己如履平地,心中还有些担心――其实这吊板桥本就不晃,行人自己害怕摔倒掉下江中,扶栏才晃起来的,何必如此害怕呢。劝好友双手放下不要扶栏,就当平地而行,果然步伐加大速度加快,看来很多时候过于害怕都是心理作祟。
苦等半小时,船中游人多起来了,龙形快艇便开动起来,迎着江风,衣角飘翻,下牢溪溪口浪花翻动,摒弃三游洞带来的颓废心情,出发!
下牢溪原是长江支流,因江道稍狭窄,且古代有水牢设址于江岸,于是取名下牢溪。溪水清澈,凉风习习,不时有点滴江水随浪花溅到脸上,虽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江中有大学生持数桨划龙舟,或快划直奔,或顺水慢行,或齐声口号,或轻语悠然,着实让人羡慕。
在江中随船转了一圈,便弃舟登岸,寻溶洞去也。此行比之三游洞有趣味得多,二人兴趣盎然,拾阶而上弯曲数度,又见另一吊板桥,好友一马当先,轻松走过,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多虑,心下高兴起来。
对岸上山穿行上下,近观了民族舞蹈、水牢水车,又有犄角大牛横于路前,忐忑下才发现走到歧路上,相视一笑换路而行。
抬头而望,原先在对岸清晰可见的溶洞竟不知哪里去了,山中穿行,因有走歧路前车之鉴,二人终怀疑是不是又走错路了,忽然抬头见上方有一路标,看好友一副难于前行累乏的模样,我只身上前,欣然发现路标所指就是溶洞的方向,高声招呼好友一起探洞。――在此不免省起一个哲理:很多似乎看起来走错的时候,却未必是离目的越远,只有走下去才知道结果。
溶洞是一个标准的溶洞,眼前诸多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此前溶洞也看过不少,兴趣不是很大,好友也是一样。只是因为这个溶洞绵长宛转,有些阴冷潮湿,总体说来比三游洞这个洞还是“专业”一些,于是出洞后对此洞大加赞扬,很是解恨。
出洞却被人骗了!此事我一直怀恨在心,也恨自己偷懒,听洞外某司机片面之词,骗取二十元车费在山中绕一大圈送下山,后来听山下卖水果的老婆婆说走近路下山不过十分钟路程,看着老婆婆掩面而笑眼中带的嘲意,实在羞愧难当――在此提醒以后出门游玩的朋友,怎么走路坐车,多问几人,免得上当。
后记:
三游洞,我没有归纳到以上任何一个分类,只当做了一个去处,没有其他意义了。
三游洞,吾之恨意;溶洞,吾之欣然。
在此望各位谨记:出门旅游,多打听多收集资料,做到胸有成竹,才能玩的坦然,不然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我此行幸好有溶洞补充,否则真是饮恨三游洞,呵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