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桥式起重机主梁有限元分析

桥式起重机主梁有限元分析

来源:乌哈旅游


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有限元分析

一、桥式起重机介绍

桥式起重机是横架于车间、仓库和料场上空进行物料吊运的起重设备。由于它的两端坐落在高大的水泥柱或者金属支架上,形状似桥。桥式起重机的桥架沿铺设在两侧高架上的轨道纵向运行,可以充分利用桥架下面的空间吊运物料,不受地面设备的阻碍。它是使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起重机械。

桥式起重机一般由桥架(又称大车),提升机构、小车、大车移行机构,操纵室,小车导电装置(辅助滑线),起重机总电源导电装置(主滑线)等部分组成。

桥架是桥式起重机的基本构件,它由主梁、端梁、走台等部分组成。主梁跨架在跨间上空,有箱形、析架、腹板、圆管等结构形式。主梁两端连有端梁,在两主梁外侧安有走台,设有安全栏杆。在驾驶室一侧的走台上装有大车移行机构,在另一侧走台上装有往小车电气设备供电的装置,即辅助滑线。在主梁上方铺有导轨,供小车移动。整个桥式起重机在大车移动机构拖动下,沿车间长度方向的导轨上移动。 1.主梁

我们本次研究的是75t桥式起重机的主梁结构,主梁是起重机的主要承重结构,对于它的受力分析及工作状况的校核是很有必要的。

(1)桥式起重机主梁的CAD图纸

我们使用的是solidworks进行的建模,下面是我们的模型图:

模型剖视图:

小车工况分析:

从图纸中我们可以看出主钩的工作范围(即小车在梁上的运动范围),小车在梁上的各段进行工作是对梁造成的负载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梁施加载荷前,我们要对主梁的模型进行一些处理,使载荷能单独的加在主梁各段,较为精确的模拟主梁的受力情况;

主梁模型的处理:

我们使用Workbench对模型进行切片处理,把主梁分成7个部分,其中需要加载荷的部分为中间有:A、B、C、D、E五部分,其中这五部分的长度都与小车长度基本相等,以此来模拟小车在梁上不同位置工作时的工况。

划分网格:

我们使用的是四面体来划分的网格,由于模型的总长为16500mm,为了计算方便和保证精确度,我们将网格尺寸设置为100mm; 添加自重:

添加约束:

添加载荷:

A(左1) B(左2)

C(中) D(右1)

E(右2)

由于梁上的小车重24T,起重机主钩的额定起重量为75T,而我们只是对一根梁进行分析,只需承重一半的重量,因此我们加的载荷为500000N(50T)。

求解: A(左1) 变形量:

剖视图:

Mises等效应力:

剖视图:

A(左1)最大变形量为3.299mm,最大应力在小车轨道上,为141.65MPa,主梁的最大应力分布在94.435MPa附近;

B(左2) 变形量:

剖视图:

Mises等效应力:

剖视图:

B(左2)最大变形量为6.1498mm,小车轨道上的最大应力为161.28MPa,主梁的最大应力分布在107.52MPa附近;

C(中) 变形量:

剖视图:

Mises等效应力:

剖视图:

C(中)最大变形量为7.9824mm,小车轨道上的最大应力为213.5MPa,主梁的最大应力分布在142.33MPa附近;

D(右1) 变形量:

剖视图:

Mises等效应力:

剖视图:

D(右1)最大变形量为6.0257mm,小车轨道上的最大应力为153.89MPa,主梁的最大应力分布在102.59MPa附近;

E(右2) 变形量:

剖视图:

Mises等效应力:

剖视图:

E(右2)最大变形量为3.1304mm,小车轨道上的最大应力为134.42MPa,主梁的最大应力分布在89.614MPa附近;

结论分析

小车轨道受力情况:

趋势图250200150100500A(左1)B(左2)C(中)D(右1)最大等效应力(MPa)E(右2)最大变形量(mm)9876543210

(1)根据《起重机设计手册》可知,当轨重小于43kg/m时,轨道的许用应力取230MPa,由应力云图可知,最大应力出现在车轮与轨道接触处,根据我们得出的数据最大应力出现在主梁中间的轨道上为213.5MPa,在轨道的许用应力范围内,因此是合格的;

(2)主梁的最大变形量为7.9824mm,而主梁的上拱度为16.5mm,在其允许范围内,满足要求。

主梁受力情况:

最大应力(MPa)160140120100806040200A(左1)B(左2)C(中)D(右1)E(右2)

根据《起重机设计手册》可得Q235钢的设计许用应力推荐值为140MPa,若排除因添加约束及轨道接触所形成的应力集中,主梁的受力情况基本满足强度需求。

总结分析:

(1)从图表可以看出,模型的受力情况基本满足强度要求,但我们在很多地方的处理都不是很合理;

(2)比如在划分网格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四面体而不是六面体,若使用六面体划分网格的话,得到的应力云图会比现在做出的更加精确、合理;

(3)在约束的地方也不是很合理,出现应力集中区域,使分析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4)在建模方面还有待提高,使用实体建模在划分网格和计算求解时需要的时间很长,计算不同情况时尤其麻烦,如果使用板单元建立模型,计算起来应该会方便的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