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No.13,2021SumNo.529
对“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促进学科教学的探究韩邦梅1杨桔2
(1.六安市城北小学
2.六安市皖西学院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六安237012;安徽·
六安237012)安徽·
DOI:10.16871/j.cnki.kjwha.2021.05.068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1971)问题。朱庆澜指出,教育孩子的过程需要学校与家庭彼此合作,形成合力,方可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积极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教现代教育体系提出了指导意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工作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的通知》,指出特殊时期应进一步密切家校沟通协作[1]。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家校共育提供了诸多技术选择和模式创新的可能,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所谓家校共育,是指为了实现育人效果的最优通过有效沟通和互相配合,化,家长和学校明确主体责任,学校在促使学共同教育和培育孩子。作为德育的主要场所,
而家庭则生全面发展、养成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对一个人的性格、品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起着潜家移默化的影响。要使学校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效果,庭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不可缺少。学校学科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理念、方式和技巧,以及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因此,有必要对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时迎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充构建“互联网+”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家校共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研究了新模式以提升学科教学效果,
新时代我国小学家校共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互联网+”家校共育方式来有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关键词
数学;教学效果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
PromotingSubjectTeachingbyCooperativeEducationbetweenFamilyandSchoolintheEraof“InternetPlus”//HANBangmei,YANGJu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ettechnology,aswellastheupdateofeducationalconcepts,bothschooleducationandfamilyeducationhavebeenconfrontingseveralnew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Sohowtomakefulluseofthemoderncommunicationtechnologymethods,andtobuildthe“Internetplus”modelofcooperativeeducationbetweenfamilyandschool,soastoimprovetheeffectofsubjectteachingisofgreatimpor-tance.Thispaperstudiesthechallengesconfrontedbythenewmodelattheprimaryschoolstageinthenewera,andtakemea-surestooptimizetheteachingeffectofprimarymaththroughthenewmodel.
KeywordsInternetplus;newmodelofcooperativeeducationbetweenfamilyandschool;math;teachingeffect
2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逐渐深化,成为促使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此外,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变(2010—2020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视频会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通信设备和技术使现代的家校互联选的出现,以及在技术和模式上的创新,
1引言
教育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需要构建一个以促进儿它涉及宏观系统(外部童发展完备为宗旨的教育生态系统,
社会影响)、外系统(父母职业生活)、中系统(家庭与学校和,这四个系统相互影响。社区互动)、微系统(家庭成员互动)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开始关注家校共育
韩邦梅(1982—)杨桔(1985—)研究方向为教学作者简介:,女,六安市城北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女,江西九江人,副教授,理论与实践。
160
择更加多元化,可使用多种常见的线上社交工具,比如腾讯QQ、微信、微信公众号、
钉钉、家校通等[2]。早先的家校共育仅表现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形式相对简单,内容较少,渠道也较为单一。校方将升学率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聚焦于学生升学率,往往在重要的考试结束后,通知家长到校参加家长会。家长会的主题通常是学生在学科成绩上的变动、不足与改善,或者学生在校期间的纪律表现等。家校沟通的渠道多为打电话、面对面交谈等。此时,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家庭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而学校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处于主导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综合素养平均水平的提升,如今家长在与学校、教师沟通时,并不满足于听从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他们更希望能够成为孩子教育的“合伙人”。然而,受家长自身特性、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家长在心理上较为急迫,追求教育效果立竿见影,过于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有些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而有些家长逃避教育责任,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教育;部分家长凭借个人的生活与职业经验,强行为孩子规划人生,忽视了孩子的个体性。此外,新时代的家校共育也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了要能开展各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还要能够熟练利用现代通信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家校共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传统的家校沟通形式面临较大的挑战。传统的家校共育较为盲目,缺少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提前规划;以单向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双向沟通不足;连续性不强,较为零散。为了促进学科教学效果提升,应与时俱进,引入更加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3]。
3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的措施
3.1由学校主导构建完善的共育立体网络
家校共育应帮助儿童获得“好孩子”和“好学生”的双重身份,并明确与其身份相关的角色规范和行为。这不仅是对教育目的的具化,也是对家庭教育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化。一方面,儿童通过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与家庭成员进行互动,对家庭私人领域的文化形成耳濡目染的浸入式感受,习得非常个性化的家庭生活角色规范。另一方面,儿童在进入具有公共领域性质的学校学习后,获得了全新的学生身份,通过参与学校开展的多种集体活动获得一些集体生活教育烙印。学校的集体特质与家庭的个性化特质互相作用,彼此影响,最终充分兼容。家校共育有利于帮助儿童弄清楚这两个角色各自的行为要求,
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得到作为学生和孩子这两种身份的认同。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科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开展。
学校应构建相应的组织,在教委与学校两个层面都设置相应的领导机构,开展家校合作和沟通,以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应着力建设相应的互联互通系统。在班级层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社交工具的便利性,
基础教育
成立各类家校联系的网络社群,比如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密切“家长—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使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为频繁。
3.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搭建家校共育新平台第一,科学规划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和推广家校共育新理念,为学生学科成绩提升奠定基础。学校应安排专人负责学校层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学校主体发展规划为出发点,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相关负责人应不断学习和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比如图像处理、音频和视频的处理及剪辑等技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视觉、听觉效果和互动效能,注重微信公众号平台内容的及时更新和维护。
第二,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通过家校社群的方式构建家校共育新平台,打造“互联网+”模式的家长学校网络社群。一方面,让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家长都积极参与,使他们有机会与教师平等交流孩子在日常学习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而创设良好的、共同学习式的家校共育氛围,借助家校互通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改进部分家长较为落后的家庭教育观。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学习资源并积极分享给家长。
第三,发挥钉钉、家校通等家校互联工具的作用,创新教学活动,共同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成绩的提升。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探寻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契合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将学与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3.3家校各司其职,共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家校共育应避免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校教育的越位,确定家庭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划分。一方面,
家庭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以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优化儿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应定期举行家长会,和家长平等交流对话,分析目前家校共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向家长传递近期即将开展的教学计划,收集家长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康丽颖.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
刊,2019(11):45-19.
[2]周忠和.网络时代下推进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
2018(20):36.
[3]冯伟光.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小学家校沟通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
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编辑李前锋
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