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乌哈旅游
一16一 中国科技论坛 (2olo年7月)第7期 关于国家软科 计划发展的几点思考 董 岩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 要:软科学在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作为 我国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在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现状分析基础 上,着重探讨了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3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未来发展的对 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软科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5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oft Science Program Dong Yan (Institute of Scientiif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Soft science 1’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n China.It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oft science program,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ft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status of the national soft science program,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oft science program,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national soft science program in its development and reformation pla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nmional soft science program;soft science;countermeasure 1986年7月31日,万里同志在首届全国软科 “七五”期间(1986--199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 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发表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提出要 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他指出,“软科学研究的根 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 决策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软科学研究就是决策 研究,就是在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 软科学研究计划,旨在支持科技发展与改革中战略 性、政策性问题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的重大问题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 题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多年来,国家软科 学研究计划的实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 学技术手段,采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 时刻,公众对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 思广益的、有科学依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 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国的 现代化建设。”… 高,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作为软科学研究的一面旗 帜,如何发挥其导向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 考 收稿日期:2010—05—06 作者简介:董岩(1980一),男,辽宁建平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与预测,科研计划管理。 第7期(2010年7月) 中国科技论坛 17 1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现状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门和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优秀成果的出版,以扩大 软科学研究的影响。 1.2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投入基本情况 阶段:计划编制与项目建议征集、项目申报与评审、 立项实施、中期汇报、结题验收 。自2002年以来,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软科学组织处设在中国科学技 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研组织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 1.1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分类 通过对2003--2009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电 子申报、立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从整体上看,各年 度的数据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在投入经费方面,国 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经费投入大致保持逐年增长的 态势,申请经费额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通过对 申报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与软科学管理部门、软科 学研究机构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发现,随着申报 每一年度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都会围绕国家 中心任务,组织开展有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 大战略问题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与支撑。2007年 以前。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按照组织项目和自 由项目两种形式进行申报和立项,每年投入1000万 元左右。支持立项约为200项。但是,这种“撒胡椒 面”式的组织方式作用不够明显,收效甚微。鉴于这 者对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及其经费资助强度的逐 步了解,项目经费的预算更加趋于理性。在各年度申 报与立项数量方面,立项数量基本上保持在180项 左右。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年度获得经费资助项目 占批准立项数量的比例从2003年的17%逐渐增加 到2009年的80%,呈现了总体上升的趋势,国家软 种情况,近几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做出了一些调 整,将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出 版项目四大类,并且将总体经费投入提高到2000万 元以上。 科学研究计划对批准立项项目的资助比例不断提 高。从平均资助强度来看,2005--2007年略低,平均 在l0万元/项左右,其他年度平均资助强度达到了 20万元/项左右(见表1)。 重大项目和合作项目作为研究重点,立项数量 大致为60~ 70项,占立 表1 2003--2009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投入情况表 申请经费额度 投入经费额度 批准 获得经费资助项目 年度 (万元) (万元) 申请项数 立项数 立项数 占批准立项数 平均资助强度(万元/项) 30%左右,投 比例(%) 项总数的 入经费则占 经费总数的 60% 。重大 2009 2008 3549.00 5432.02 2676 2500 316 454 18O 184 144 103 80.O0% 55.98% l8.58 24.27 2007 2006 5571.0l 14300.65 1300 899 423 570 203 193 108 90 53.2O% 46.63% l2.04 9.99 项目主要采 取两种方式, 以邀标项目 的方式对领 2005 10999.04 1200 457 182 94 51.65% 12.77 2004 2003 9240.70 1 1472.99 1000 1000 405 416 13O 242 52 42 40.OO% 17.36% 19.23 23.81 资料依据:根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软科学组织处提供数据整理。 导决策层关 注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以招标的方式对研究界共 同关注和商议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合作项目主要 1.3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成果产出情况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 文和研究(咨询)报告等形式体现。2004年起,软科学 组织处创办《软科学要报》,择优刊发经专家评审后的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报告。《软科学 要报》是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与转 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可以及时反映项目当前的研究进 对各地方、部委每年提出的一个涉及本省、本部门发 展的重大问题共同进行研究,为地方和部委软科学 研究计划的执行起到指导示范作用。面上项目主要 鼓励研究者围绕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 改革、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软科学理论与 方法等方面进行自由探索,分为经费资助类和经费 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而且“要报”会定期报送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至各地方科技厅(局、委) 自筹类项目。另外,出版项目主要资助各地方、各部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7月)第7期 以及相关软科学管理部门,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但 是近几年的刊发工作始终不尽如人意,《软科学要报》 数量与软科学计划资助项目数量不成比例,存在较大 差距。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2004--2009年国家软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申报“软科学基本理论与方 法”研究的项目仅有l6项,其中有l0项予以立项, 稍显薄弱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制约软科学和国 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2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科学研究计划资助发表的论文数量,除2006年与前 一年基本持平外,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增幅较 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新公布的(2008全球 为明显。按照刊载论文的数量进行排序,前30位的期 刊共计刊载论文接近1000篇(见表2)。 智库报告》显示,在每年的运营经费上,前十强的美 国智库共拥有5.606亿美元,而非美国的全球十大 智库只有1.122亿美元。与国外相比,我国软 表2 2004--2009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总数、资助发表论文数 量、《软科学要报》期数对比表 科学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软科学研究 计划作为我国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费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家其他类 似科研计划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甚至低于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项目总数 发表论文数量 l30 l82 31 193 203 54l 19 31 184 l8O 648 750 36 23 284 415 411 《软科学要报》期数 25 部分地方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经费投入。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的宏观管理与政策 类项目经费投入也是我国软科学研究的重要 经费来源,仅其中面上项目一类,无论从绝对 数量还是从相对比例来看,都超过了国家软 资料来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软科学组织处,发表论文数量来自中 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2010年3月15日)。 2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存在的主要问 题及原因 哪些问题影响着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发展? 科学研究计划的投入情况(见表3)。以2009年为 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类面上项目 经费投入达到了37l0万元,平均资助强度达到了 25.07万元/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总体经费投入 仅为2676万元,而其面上项目经费所占比例不超过 总体经费的40%,平均资助强度低于10万元/项。从 表3中两者的对比可以清楚地发现两者之问存在的 差距。目前。我国地方软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着较大差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通过对国家软科学研 究计划管理和实施过程的深度剖析,可以更清楚地 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1我国软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稍显薄弱 提起“软科学”和“软科学研究”,我国的软科学 界有着广泛的共识,即“软科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成思危概括软科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等包含人为事物的、开放的 复杂巨系统;二是其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是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三是其研究成果是为了 支持各级各类的决策 。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对软 异,总体来看,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北京、浙江等部分 地区年度经费达到2000万元以上,已经超过了国家 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经费投入,且平均资助强度也高 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尽管近两年国家软科 学研究计划经费逐渐增加到2000万元左右,但是由 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面向全国各类软科学研究机 科学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准确的定义.对软科学 研究方法和软科学研究范围没有较为具体的界定, 导致公众甚至很多申报者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 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软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和规划研究, 构和软科学研究人员,平均而言,投入则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满足全国性的软科学研究发展需求,很难 发挥其指导示范性作用 2.3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缺少高水平软科学研究 人才 政策和体制改革研究,重大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管理 研究,软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近几年学术界对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大专院校是国家软科学研 究计划项目申报和承担的最主要力量,其比例占到 了50%以上,科研机构所占比例高于25%,两者所 占比例之和达到了总数的80%左右。大部分申报项 目组成人员由一个部门的多人组成,并且呈现出年 于软科学理论的研究与探讨越来越少,而且鲜有创 新之处。而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对于软科学基本理 论与方法的关注也远远不够,2003--2009年期问, 第7期(2010年7月J 中国科技论坛 l9 表3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类面上项目投入对比 门严格落实管理 制度,规范工作流 程,但是还存在很 多问题需要去解 决和完善。 首先,相关制 度不够完善。日常 管理制度的不完 善制约了管理工 作的开展,没有有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立项 年度 数 2009 2008 18O 184 经费 资助 类 144 lO3 经费 平均资助强度(万元/ (万元) 项) 2676 2500 l8.58 24.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宏观管理与政策类面上项目 立项 经费 平均资助强度 数 (万元) (万元/项) 148 137 37lO 3l19.5 25.07 22.77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3 193 182 13O 242 108 90 94 52 42 1300 899 1200 1000 1000 12.04 9.99 12.77 l9-23 23.81 125 169 162 136 96 2518 3029 2688 1873 l345 20.14 17.92 l6.59 13.77 l4.01 效的激励机制限 制了归u管理部 门和研究人员的 资料来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软科学组织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 积极性。由于国家 轻化、高职称、高学历的趋势,总体而言,可以在所从 事的研究领域中做到“专”、“深”,但课题组中交叉学 科背景的科研人员,长期从事政策、战略研究的科研 人员以及长期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政府官员相对较 少,特别是大专院校中从事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对所 研究领域的管理实际缺乏深入的了解,更多关注理 论与学术层面的研究与探讨,很难拿出切实可行的 政策建议和可操作性的措施。 软科学研究汁划具有政策引导、指导示范等特殊作 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特别是软科学研究 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软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采取 了逐级上报评审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 上也削弱了申报单位的自主性,增加了管理部门干 预项目申报、评审与立项的可能性 另外,原有的软 科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很难全面地评价当前 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特别是对项目申报、管 理和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急需建立。 在申报过程中,部分申报者把软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等同于普通科研项目,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的设计上都忽视了软科学支撑决策的特殊性,把基 础科学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作为重点。将研究成果局 限在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等方面。部分申报项目 综述性内容偏多,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点,从学术 其次,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公开网上申报过程 中,由于申报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部分项目申报信 息的误报和漏报以及重复申报等情况,给管理工作、 专家评审和信息公开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项 目评审后,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渠道及时将专家评 的角度看,虽然研究方案非常系统,有很强的理论 性,甚至可以作为一部专著的提纲,但是却无法作为 软科学研究立项。另外,极个别申请者为提高立项可 能性.通过不同渠道即不同的主管部门进行申报,比 如个别申报者一方面通过教育部,另一方面又通过 审意见反馈给项目申报者。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 时,管理部门很难对分布在全国的项目逐一检查,只 能对部分重大项目和合作项目进行抽查,存在部分 没有抽查到的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材料上报不 及时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信息公开制 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部门与各归口管理单位以 及项目承担单位三者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与 沟通。 再次,项目完成时限较短,部分研究成果质量不 当地科技厅(委、局)申报;个别申报者将前一年未能 获得立项的申报书进行局部修改和调整后申报下一 年度的软科学研究计划。 另外,平均投入强度偏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高水平研究者参与软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水平 软科学研究人才的匮乏也致使国家软科学研究汁划 很难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出现。 2.4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方式有待完善 高。项目立项以后申报者不能及时按照任务书的要 求展开研究,由于完成时限仅有1年时间,且部分项 目调研工作任务较重,时间较长,加之日常事务性工 作的影响,导致很多项目最终草草收场,甚至不能及 时结题。管理部门对重大项目和合作项目的检查督 随着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发展,组织管理部 一20一 中国科技沦坛 (2010年7月1第7期 促较多,而对于面上项目的实施关注不够,导致实施 过程中提交成果不及时,中期研究报告质量不高,很 难刊发在《软科学要报》上。最终结题时形成的只是 若干篇论文,一份总结报告,这样的软科学研究很难 为支撑决策提供依据,偏离了立题的真正意义。 最后,软科学研究资源浪费,地区发展不平衡。 据估算。全国各类软科学管理部门每年安排的软科 学研究项目有2500个。但是当前缺乏有效的软科学 研究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造成了部分软科学研究 项目的重复立项。虽然每年都会开展省部、部部合作 项目协助提高地方和部门的软科学研究质量,但是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如何调动地方软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软科学 研究水平.促进地方软科学研究的发展,是国家软科 学研究计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5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应用水平较低 第一,《软科学要报》刊发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使 得各级决策部门采纳的概率变得更低。对比2009年 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数量与发表论文数以及 《软科学要报》数量可以发现,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资助发表论文达到了4.16篇/项,为历年最高;《软科 学要报》为0.13篇/项。重学术论文发表,轻《软科学 要报》已经成为目前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实施过程 中十分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二,没有健全的软科学研 究成果管理办法和信息公开渠道,大部分项目在结 题后将研究成果整理归档报送软科学组织处,缺乏 完善的软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制度,很难再为决策提 供有力地支撑。第三,随着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的调整,重大项目与合作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渠道 已经大有改观,应用于决策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加,但 面上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相对较为困难。 3促进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发展的对 策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改善和促进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发展。 3.1 加强软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一,一个学科的发展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支撑,当前的软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出现了瓶颈,难 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对软科学 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展开对软科学 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战略性规划和创新性研究, 明确“软科学”的定义和学科理论体系架构。第二,加 强软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人才、组织保障,以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为平台。每年安排5个左右的 项目,邀请我国软科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从软科学 研究战略规划、方法论等不同角度开展软科学基础 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软科学”进行明确的定位与 谋划,推动我国软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面上项目,鼓励学术界的自由讨论,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软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大 讨论,广泛的宣传软科学,使公众和软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申报者对软科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3.2增加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投入 第一,加大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投入力度,一 要明确在科技计划中经费投入所占比例,使经费投 入保持稳定增长。第二,加大重大项目的投入力度, 在保持现有立项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总体经费 投入的增强,平均投入强度力争能够达到50万/项 以上,甚至更多。集中力量办大事,从重大项目上寻 找突破口,在决策层、学术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与措施,提高软科学的 话语权与显示度;在重大项目中适当投入一定比例 的经费用于软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第三,加 强合作项目单位之间的联系,发挥省部、部部之间的 协作优势,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合 作项目数量,逐步引导地方和部委提高软科学研究 配套经费在合作项目上的投入比例。第四,适当提高 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承担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的经费与数量,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和吸 引各类资金投入,尝试软科学研究的市场化,促进我 国软科学研究投入渠道的多元化。 3-3健全软科学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第一,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承担者中发现并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软科学研究人才,使其成为软科 学研究的骨干与精英。从加大经费平均投入强度,完 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提高高水平研究者的申报积极 性。第二,建议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中青 年科学基金的做法,每年安排一小部分经费鼓励和 支持年龄在35周岁以下青年学者进行软科学研究, 以任务促进人才的成长。这样不但可以调动青年学 者的积极性,鼓励创新,而且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 提高.为我国的软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第 三,以部分软科学研究实力较强的单位为依托,建立 第7期(2010年7月) 中国科技论坛 人才交流机制。每个地区选择一个或者若干个软科 管理、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各类评审意见的交 流与反馈。第四,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经验 与做法,不断增强项目申报、评审与管理过程中信息 公开程度,既保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公平、公 正,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软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第 五,加强软科学管理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可以通过全 学研究实力雄厚的单位,与其他软科学研究机构建 立交流和互访机制.在此期间鼓励横向和纵向的项 目合作,逐步实现地区间交流、全国交流的良性机 制,提高软科学研究弱势地区的研究水平。第四,各 个软科学研究机构或部门除了要吸收本领域的专业 人才,更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组织专门 针对软科学研究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从科研 和管理两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4完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 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以及全国软科学工作 座谈会、软科学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各类软科学研究 计划管理部门的交流,进而逐步实现软科学研究资 源的互通与共享 3.5促进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研究成果的应用与 转化 第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国家软科学研究 it ̄,J项目的管理,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修订国 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管理办法,提高国家软科学研 究汁划的信息公开度,为地方和部委软科学研究计 划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第二,要在组织上保证国 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由科技部牵头.协调中国软 科学研究会,借鉴国外“旋转门”的经验,聘请曾经在 决策部门工作的官员参与软科学研究 充分利用中 提高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显示度就必须在研 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上下功夫。第一,不断提高软科 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是促进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成 果应用转化的必要前提。第二,发挥《软科学要报》的 作用,分类、分级或者以摘要的形式报送相关决策部 门,让更多的报告能够及时、准确地递交给最需要的 决策者,解决信息过度的问题。第三,增加出版项目 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科技战略研究网等网站扩大 软科学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专 家数据库》并以此作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咨询 专家库,在专家库中遴选成立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和监督软科学研究计划 日常管理。第三,从实际工作层面,要不断完善管理 细则,特别是尽快建立完整的软科学研究评价体系. 在完善咨询专家库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家软科学研 究计划项目、项目管理、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保证 的数量和经费投入,不断地将优秀的软科学成果以 专著的形式发表,扩大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影响 力。第四,建立国家软科学研究it ̄,J成果库,加强对 历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成果的管理。经过持续的 积累和完善,不断地发展成为“思想库”,为我国的科 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五,要理顺建言渠 道,通过对重点项目、合作项目的持续支持,提高国 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在地方和部委中的影响力.在关 系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留下自 己的声音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科学发展方向。开发科学高 效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系统.利于日常项目 参考文献: 1]万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科学社会主 义.1986.(8). [2]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EB/OLI.http://www.casted.org.cn/web/index.php?ChannelID=85&NewsID=3727(2叭0—02—23). [3]胥和平.软科学研究要关注“十 ̄.til”发展重大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10,(4). [4]成思危.努力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推进决策科学化及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1997,(2). (责任编辑张九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