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丛
浅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
王雨生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系 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 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密不可分。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安排。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条件 路径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金融体制的完善、国际交流的深入等等都密不可分。
(一)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实现其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美元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经济交往当中一直被各国所广泛使用,就是因为美国的GDP占全球GDP的29%,对外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17%。更重要的是,国际贸易的46%以美元作为结算单位,国际储备中,美元占了2/5。而且,作为国际货币,其币值必须相对保持稳定。只有发行国经济实力雄厚,经济状况稳定,才具有了币值稳定的基础,才能增强国外持有该种国际货币的信心。如果在今后十几年里,我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发展,到2020年GDP再翻两番,我国就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将使我国初步具有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经济实力。
(二)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国际储备是促使国际社会接受人民币的重要因素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537亿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同时,长期以来坚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使我国获得了良好的国际信用地位。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面对东南亚各国纷纷宣布本币贬值、我国出口贸易下降等情况,我国政府为了阻止危机进一步蔓延,对外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样才保证了各国投资者继续保持了对亚洲投资的信心,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信用,也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而良好的国际信用则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三)完善的金融体系将会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发达、不完善,金融机构的业务单一、数量有限,同时又缺乏相应的管理、控制、预警机制,那么则会严重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最终其货币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和体系,建立国际金融市场,通过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的短期流动性较强的负债,向国际上提供长期流动性较弱的贷款,借
以提高国际清算能力和货币转换能力,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提供重要条件和工具,使人民币国际化更具现实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安排
从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内在的演进规律、实施的难易程度来看,其大致会经历四种路径安排:
(一)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竞争能力不强,效率低下,证券市场容量较小,金融市场和监管能力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我国还不具备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稳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二)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
当前,在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选择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如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实行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两地居民、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通过银行途径兑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毗邻国家货币,通过试验区的运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三)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作为货币的最终目标
我国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推动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完善其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功能,并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业务,加大金融人才的培养。并且,我国应积极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人民币提供一个存放、流通的渠道,这同时也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已经为时不远。如果仍然为其他货币发行国源源不断提供铸币税收益和金融业收益,无疑是资源浪费,同时也损失了自己享受巨额的货币国际化利益的机会。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积极肯定人民币战略的前提下,有效借鉴其他国货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方式,审慎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集体方案,走一条渐进却坚定的货币国际化道路。
(下接第104页)当NP!0时,雇员流动对企业利大于弊,企业应在人员配置上更加灵活,对于雇员的流动政策应更加宽容。
当NP<0时,则雇员流动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企业应慎重对待雇员的流动。 三、结论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框架(员工招聘和录用、员工的使用与调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与福利和职业发展规划)已经建立起来,但是采用数学模型对人力资源管
理活动和员工的组织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的研究将提醒决策者需要从成本收益角度衡量员工组织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把员工离职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量化,为采取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具体的依据。同时,从文中员工离职总成本各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隐性成本具有无形性特征,它们的具体估计需要采用更为精确的方法,如何更加科学地衡量,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
[1]谢晋宇,王英,张再生 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第1版)[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张锦麟 对企业雇员流失的重新认识[J] 经济问题探索,2001,(11) [3]唐堂 试析人力资源离职成本 财会月刊(理论),2006;2
[4]马淑婕、陈景秋,员工离职原因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组织心理契约∃(06JA840016) 作者简介:
郑玉霞(1980-),女,天津,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李磊(1955-),男,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博士,硕导,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