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秋思》为例,论古诗教学中的以读促写

以《秋思》为例,论古诗教学中的以读促写

来源:乌哈旅游
边教边悟

以《秋思》为例,论古诗教学中的以读促写

林蕊如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古诗改写成一个美丽具体的故事,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古诗,又能使学生的文字表达受古诗熏陶而更有意境美、情感美。然而,有些教师过于强调死记硬背、过多讲解字词,让古诗沦为了机械记忆的符号。教师应着力在学生与古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能深入情境,与诗人对话,理解诗人的心境与所处的环

师道二○一八年第十一期

词的咀嚼,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身临诗境。比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见秋风”时,我问学生:

“‘见’是什么意思?作

者‘见’到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见’是‘看见’的意思,作者看见了秋风。”我又提问:我乘机点拨:

“你们可

曾见过秋风?”学生都说没有见过。

“是啊,秋风是无形

的,作者又何曾见过?但是,秋风吹起时,作者能见到什么呢?”话音刚落,学生略略思忖,便纷纷高举小手。

“黄色的树叶纷纷飘落”

“草木枯黄,十

“落花漫天飞舞”

到的只是萧瑟的秋景呢?”同时提供了张籍的另一首古诗《行路难》里的“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离家十年了,他为什

么不回呢?”继续设疑。

学生产生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动力,查到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之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处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想家却不得归还。心因思乡而敏感,秋风一吹,凄凉萧瑟之景又引得诗人想起自身处境,乡愁又油然而生。在悲凉的音乐的烘托下,同学们听着《秋思》背后的故事,神情凝重,情郁于中。于是,我及时让学生发泄内心的情绪:

“假如

你是张籍,此时内心是怎样的?请带着感情读古诗。”有的学生说孤独,带着孤独的语气读诗;有的说悲伤,带着悲伤的语气读;有的说无奈,带着无奈的语气读……这时,学生与张籍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和生命的共振,仿佛融为一体。在课后的改写中,对写作背景也能作出适当的补充,对张籍的伤感情绪也能动情地描述。

三、借题发挥,用创作填补古诗空白

古诗中大多都有“留白”之处,引人遐想,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既有利于理解古诗主旨,也为课后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张籍的这首《秋思》写了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

境。引领学生透过几十个字窥见古诗丰富的内涵,激起情感的迸发,那么孩子们笔下将流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接下来我以《秋思》为例,谈谈古诗教学中的以读促写。

一、插上想象翅膀,穿越时空临诗境

教古诗,应当在讲解诗义的基础上,多通过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利用古诗改写让学生如临其境。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乡愁诗。张籍的这首《秋思》,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经过简单的讲解,学生大概都能理解诗的大意。如果课堂上止步于此,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浮于表面,对于课后的要求“将古诗改写成故事”,学生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是仅仅对古诗做做翻译。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诗境呢?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字

分萧条”……学生描绘出了他们的想象———作者置身于肃杀的秋容秋景中。在想象中感受作者凄凉、冷清的境地,体会孤独、悲凉的心情,内心也随之生出几分愁绪。因此,在课后的古诗改写中,也将秋景之寂寞寥落描述得使人如临其境。

二、巧现写作背景,体味作者心情

写作背景对这首诗的理解尤为重要,对了解诗人也有很大作用,但是不要贸然出示写作背景,最好是先设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出示时用合适的音乐进行渲染,使学生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写好作者内心的情感。在执教《秋思》时,让学生初步感受诗境后,我接着设疑:

“当时的洛阳何

其繁华,为何作者却视而不见,见

34

边教边悟

节,却没有出现信的内容。这是古诗叙述的空白处,可趁机大做文章,让学生进行练笔。在这一环节,我提问:

“万般愁苦的张籍,‘欲作家书意万

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信捎回家,思绪万千,

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什么呢?”学生回答他想着家里的父母身体可硬朗,妻儿是否安好,家乡有没有变化……“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在信里写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对象,写一段话。”在这一环节,由于上面的铺垫,学生表达得十分顺畅,情真意切。有的在信中表达了父母的愧疚,有的表达了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对妻子的思念,对兄弟姐妹的感激等等。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受古诗文字的浸润,作者情感的熏陶,最好借题发挥写写诗中的空白。此处巧设的小练笔,使学生在课后改写练习中对张籍的信也能进行想象和描绘,使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具体感人。

四、字斟句酌,读出画面感抓住关键字词,慢慢琢磨、品味,由简练的文字读出画面感,使学生能感受到古诗丰富的内涵,由极少的文段写就较长的篇幅。由于以上的教学,写信之前张籍的所见所思,学生已了然于胸。为了让学生了解张籍写信后的思想活动,我问:

“信写好后,张籍的心情怎样?从诗句中找出关键字眼。”学生马上找出了“恐”字。我又问:“从这一‘恐’字,你仿佛看到诗人脸上有什么样的神情?”学生沉静思考之后回答:“看到了诗人愁眉紧锁、担心、害怕的神情。”“那么,因为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将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他做出了什么举动?请从诗中找出来。”学生立刻就找到了“又开封”。这个看似平常的“又开封”,道出了作者那难以言喻的乡愁。于

是我进一步引导:道:

“从‘又开封’写法,改写后才更体现原诗的艺术风格及其魅力。在教授《秋思》一课时,当学生表演完毕,我就回归整体,总结写法。

“因为见秋风所

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所以说,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抒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在我的点拨下,学生明白了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这种写法叫“叙事抒情”。师生共同总结全诗:张籍的《秋思》,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来表达做客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因而,这首诗重在叙述事情,在叙事中抒情,古诗改写也应体现此侧重点,不要本末倒置,背道而驰。在课后的古诗改写中,学生也能侧重叙事,通过叙事来抒情,对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彰显原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魅力。

七、吟咏诗句,习得古雅与诗意

学诗之前,由诗引入;学诗中,又有诗相伴;学诗之后,又有诗阅读,使教授古诗的课堂不只是一首诗的课堂,而是一次古诗的盛宴。学生始终沉浸在诗意的语言中,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多了几分古雅和诗意。我在教授《秋思》时,就是以学过的同类古诗导入;学诗有疑,找出张籍其他相关的古诗解惑;诗中的独到之处,以王安石等人的诗来点评;学完此诗,又出示同主题的其他古诗……学生完全浸润在古雅、诗意的语言文字中,不经意间,在课后的古诗改写中,语言表达也颇有古风古韵。有的运用了“秋风乍起”“落叶纷纷”之际”

“漂泊”

“客居”“执笔

“铺纸磨墨”

道二○一八年第十一期

你又能看到什么画面?”学生回答

“我仿佛看到诗人写好信后,当捎信人拿过信要出发时,张籍慌忙走过去说‘且慢,容我再看看’,他急急地拿过信打开,细细地看,然后加上了几个字,合上、封好,才如释重负地说‘这下真的可以了’。然后他郑重地把信交给捎信人……”通过学生的表述,可知他们已读出了画面感。对一个“又”字能进行如此详细的解读,这就是读思结合的妙处。

五、激起情感迸发,再现情景当学生读出了画面感,教师便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迸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情景表演,把诗中的细节用自己的方式再现。关于最后两句,我问:

“当家书开

封之后,想象一下,诗人又是怎么做的?他怎么说的?他有什么神情呢?捎信人又是如何回应的呢?请根据‘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和课文插图,同桌两人分角色表演。”

在这一环节,学生纷纷按自己的理解,对诗句进行了有创意的表演。有的在表演中加入诗人对捎信人的叮咛和嘱咐:

“请您一定要把

信交到我家人手上,拜托了!”显示张籍对家书的珍视;有的更加入对捎信人的催促:

“请您一定要快

点交给我家人,要来不及了!”衬托张籍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表演时,张籍的扮演者往往愁容满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把一个游子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课后的古诗改写中,学生也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细节描写得细致感人。

六、读中探写,学习古诗写法古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叙事抒情”,改写中也要尊重原诗

“情诉笔端”“千言万语”

“思绪万千”等词句,更有学生写

35

边教边悟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郑丽娟

课外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能力、

师道二○一八年第十一期

个体从事一件事情的动机会受到他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受到个体自身阅读心态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熏陶、感染,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激发更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学校是学生主要的阅读场所之一,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教学资源网,为学生

提供适合的文本、网络、视听等课外阅读资料,并定期增加阅读资源。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共享读书资源,保证学生在校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身边总有书香萦绕。此外,我们还多次在家长会宣传阅读的益处,鼓励家长积极为学生购买课外阅读资料,动员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在家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如今,

“全民读书”已经倡导

多年,师生共读自然更不应落下。我们充分利用早读课,带领学生大声朗读。我经常跟学生分享好书美

思维活动和审美能力结合起来,有助于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然而,前段时间我校开展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却发现多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阅读动机不明确。为此,我们课题小组全面分析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深入讨论,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般而言

出了余韵悠长的情节:捎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目送着他,直到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瑟瑟的秋风中。总之,学生这次写作的语言表达比平常更耐人寻味。正因为诗的盛宴给予学生丰富的滋养,学生才能写出如此具有美感的文字。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先生这句话,揭示了写作的心理活动规律。小学

生的古诗改写,也是如此,若心无所思,情无所感,不可能产生灵动细腻的表达。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少些讲解,多些点拨,多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从而进入诗人的所处环境和情感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徜徉在诗的国度里,或读或思,或疑或悟,或谈或写,或表演或探究,那么学生将透

过精美的文字观其景、悟其情、听其语、见其神态、睹其行为,从简练的语言文字窥见其丰富的内涵,继而“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课后的古诗改写便可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广东惠来县东陇镇钓石小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