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7期 Science and Technol科技管理研究 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o8 No.7 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7—0266—03 基于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协同管理分析 夏锦文 ,舒 辉 (1.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强弱受到成员企业资源之间协同效应的影响,集成化物流的协同管理在于实现协 同效应的倍增,最终达到增强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目的。文章重点分析了目标协同管理、信息协同管理、利 益协同管理和企业文化协同管理。 关键词: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集成化物流的内涵 流的形质效用。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集成物流更注重各成 员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强调各成员企业物流资源的优势组 物流在概念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变化,亦即广义 合,因而集成化物流创造的价值除了各企业自身通过改进技 (Logistics)与狭义(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区分。最初的物 术、提高人员素质和扩大生产规模等创造的价值外,还有一 流概念主要侧重于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即发生在商品 部分来源于各节点企业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构造和整合产生的 流通领域中的在一定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 集成价值。因而,在各成员企业处于相同的条件下,集成化 求方的商品实体定向移动,显然这种物流是一种商业物流或 物流系统比传统物流系统创造的价值更大。如果我们把集成 销售物流。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 化物流系统中类似于传统物流系统所创造价值的能力称为基 展,原来狭义的物流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批判,因 本能力,由于协同运作而增加的价值能力称为协同能力,集 为传统的狭义物流观念只重视商品的供应过程,而忽视了与 成化物流系统的核心能力就应该包括基本能力和协同能力。 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和部件的物流,而后者在增强企业竞争力 当然,从数量上看,集成化物流系统的核心能力并非基本能 方面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J。与上述环境变化和对传统物流的 力和协同能力的简单加和,而是聚合优势、协同放大,因为 批判相对应,1984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从 集成物流的核心能力是在基本能力基础上协同生成的,协同 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并将物流定义为“为了符 的存在必定会改变物流系统的基本能力;具体到某一个企业, 合顾客的需求,将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 其改变的结果可能是提高也可能是降低,但从整个集成化物 从发生地向消费地流动的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 流系统来看,新增的协同能力足以补偿个别企业基本能力的 本地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此后,物流的 缩减,因而,集成化物流系统的核心能力得以增强。 概念又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所谓集成化物流就是将物流服 务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 3增强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协同管理 排而组成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 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员企业 息技术为支柱,以全球性物流资源为可选对象,综合各种先 资源之间协同效应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协同效应在集成化 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技术,将节点企业内部供应链以及节点 物流核心能力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能对集成 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以充分利用人 化物流中分布于各成员企业的资源进行协同管理,还原物流 员、流程、技术和绩效标准等共享资源,实现协同运作,从 系统的本来联系,以各成员企业的优势集成达到最大限度地 而高质量、低成本,快速、高效地提供市场所需的物流产品 挖掘物流系统的活力,实现集成功能倍增和涌现的效果,那 或服务。它是一个由起领导作用的专业化资本或要素将物流 么集成化物流的核心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展现。集成化物流的 系统所需要的其他专业化资本或要素按一定方式进行构造和 协同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合,形成要素紧密联系、协同运作的物流系统 。 3.1 目标协同管理 2集成化物流的核心能力 集成化物流链是由许多企业实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各成员企业在物流链中是一种伙伴关系或者战略联盟关系, 现在,人们已经认同“流通创造价值”,是因为流通过 通过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来达成集成化物流整体的经营目标。 程中同样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产生了附加值。而物流活动创 由于各成员企业又是独立的自主体,有其自身的经营目标, 造价值在于它在物资流转、运动过程中形成了时间效用、场 因而如何有效解决成员企业自身目标与物流链整体目标的冲 所效用、形质效用。传统物流的时间效用、场所效用和形质 突是物流链有效运行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企业仅仅为了 效用的增强主要依赖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员素质的培养、 实现各自的目标,物流链上各成员企业必然作出不同的决策, 企业规模的扩大等等。比如,采用先进的运输工具缩短物流 产生不同的计划,其结果是实现了成员企业的小目标但影响 时间,提供物流的时间效用;对产品的包装进行创新提高物 了集成化物流链的大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或 收稿日期:2007一o3—14。修回日期:2007—07—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6200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夏锦文等:基于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协同管理分析 267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同样,集成化物流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集成化物流链的存亡。如果在所 有业务过程完成以后,发现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产品或服务存 在质量缺陷,就意味着所有成本的付出将不会得到任何价值 补偿,集成化物流的所有业务活动都会变为非增值活动,从 而导致整个集成化物流链的价值无法实现。因此,达到与保 持物流服务质量的高水平,是集成化物流管理的重要目标。 集成化物流的目标协同管理要求各成员企业着眼于使最终客 户满意的最终目标,强调依赖战略管理,协调各成员企业目 标的冲突,发挥各成员企业的资源优势,选择合适的行动方 案,确保集成化物流最终目标的实现。 集成化物流的目标协同管理离不开集成化物流服务商即 集成主体的作用。集成化物流服务商是集成化物流链中实力 最强的组织,在某些资源及能力上拥有绝对竞争优势,因此 它是集成化物流的指挥与决策中心。集成化物流服务商依据 物流链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标,负责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 操作规程、管理规范,负责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 各成员企业间的运作,以确保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能有效地 衔接,确保其面向客户一致的、一体化的、可跟踪的全过程 服务。 3.2信息协同管理 信息产生于物流活动中,是物流活动的描述和记录,反 映物流的运动过程。物流的订货管理、配送作用、运输、采 购活动产生大量的原材料供应、产成品消费等信息,信息的 流动速度关系到工作程序的配合,关系到作业过程的及时或 延迟,为提高物流的作业效率,要求信息真实、全面、及时 传递,要求信息保持通畅。 “牛鞭效应”是物流活动中信息不能有效传递的一种现 象。“牛鞭效应”的产生源于需求信息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 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 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牛 鞭效应”的存在,使得物流链中的制造商不得不保持较高的 生产能力,而这种生产能力在订单较少的时期又大量闲置; 使供应链中的供应商或分销商为了应付大订单的需求不得不 保持较高的库存水平;还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变化的运输规 模,支付较高的运输成本。要减轻“牛鞭效应”,必须解决 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需求信息个别占有的问题,而信息共享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信息协同管理强调集成化物流 链上各成员企业将自身内部信息公开化,在各成员企业间高 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成员企业依靠全部信息而 不是部分信息来进行生产、订货和运输,为效率化活动开展 的有效性奠定基础。为此,必须从“软”和“硬”件方面构 建起优良的信息协同管理机制,以确保在各物流环节之间的 协同运作。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从“硬”件方面来看,必须建立起一个电子商务合 作平台。通过这个合作平台,加强成员企业彼此间的信息沟 通,使它们能高效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及时的信息交流进行 实时管理,以协同整个组织的运营工作。 信息协同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借助于现代 信息系统的构筑,各种信息在系统内根据物流运作流程进行 传递,经过授权可以获得各成员企业的信息以及客户的信息, 从而可以实现成员企业之间、人员之间以及与顾客之间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形态的协同方式,更好地 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为顾客提供优良、快捷的 物流服务 j。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包括网络技术、通信技术 和IT系统软、硬件技术支持。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为集成化物流管理提供了大量削减成本和改善服务的机会, 并优化了集成化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具体讲,通过将企业 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 企业分享生产、流通全过程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 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同时, 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无缝连接”的关键,是实现供应链 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Intranet联结各个部门分散的信 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管理信息系统;Extranet则提 供企业群信息集成的途径,实现供应链上信息共享,而且使 供应链管理摆脱地域限制,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目前,在 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和强调的IT技术主要有:条形码技术、 EDI、POS系统、射频技术(RF)、GIS/GPS等,研究的焦点 主要是:电子商务与SCM;VE与SC;IT在SCM中的基础构 造;IT在SCM中的执行等 。 (2)从“软”件方面来看,必须开发出一个基于即时通 信技术的商务交流工具。借助于这个商务交流工具,在集成 化物流组织内建立一个成员企业之间、成员企业与客户之间 相互交流的圈子,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在这个大圈子 里进行更好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必须实现对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只有在做到对与信 息收集、存储、加工、传递、显示等方面有关的技术、方法 和规程进行标准化之后,才能确保经营信息在整个物流流程 中的快速畅通,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组织资源的有效“共 享”。 3.3利益协同管理 集成化物流链上所有成员企业的利益都和整体利益息息 相关。当今商品市场进行了革新与变化,呈现如商品生产周 期缩短、顾客要求高效经济输送、商品流通地域扩大等发展 趋势,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企业物流仅仅追求部分最 优或部门最优,将无法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取胜。从原 材料的调达计划到向最终消费者移动的物的运动等各种活动, 不光是部分和部门的活动,而是将各部分和部门有效结合发 挥综合效益。也就是说,集成化物流所追求的利益观是针对 调达、市场、销售、物流等全体最优而言的。在企业组织中, 以低价格购人为主的调达理论、以生产增加和市场合理化为 主的市场理论、以增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扩大为主的销售理 论等理论之间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差异,物流成本控制中的效 益背反现象,即某些项目成本的削减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 增加是这种分歧与差异的集中体现。例如,使用多个面向市 场的仓库或保持高水平库存会导致储存成本增加,而采用铁 路、水路等慢速运输方式和慢速订单处理则可以降低这两项 活动的成本;反之,如果使用较少的仓库或保持较低库存则 必须采用高成本运输方式来保证库存,相应地就要利用空运、 汽车运输和快速订单处理。再如,仓库里货物的高层堆码能 够提高保管效率,却降低了货物拣选作业的效率。跨越这种 分歧与差异,力图追求全体最优正是集成物流理论。由于物 流成本的发生源很多,其成本发生的领域往往在集成化物流 链上不同的企业,因此,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要从整体 最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并使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分销 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从这一意义出发,集成化物流的利 益协同管理遵循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将降低物流 成本的目标及方法贯彻到物流链上所有的成员企业中去,并 在成员企业间形成协调合作关系,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 从集成化物流利益协同管理的观念来看,海外当地生产的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8 夏锦文等:基于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协同管理分析 开或多数工厂生产的集约化虽然造成了输送成本增加,但是 集成化物流服务商凭借其资源及能力上的优势成为集成化物 由于这种生产战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流的指挥中心、管理中心。吸纳式企业文化协同管理是指其 因而是可取的。 他成员企业完全或者部分放弃原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假设, 建立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价机制是进行利益协同管理的重 接受集成化物流服务商的企业文化,这样必然减少不同企业 要举措。孤立地评价成员企业的业绩,会造成成员企业片面 文化之间的相互摩擦和碰撞,增强集成化物流中所有企业文 追求部门利益,甚至企图把成本降低建立在损害其上游或下 化的一致性。 游企业的利益上。事实上,这些企业把成本简单地转移到上 (2)渗透式企业文化协同管理 游或下游企业并不能使其增加竞争力,只会增加提供给最终 在集成化物流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成员企业要明确自己 客户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而产品或服务价格过高只会削弱 的战略发展目标,把握核心优势,成员企业文化经过双向或 整个物流链的竞争力。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应建立在整 多向的渗透、妥协,形成包容各成员企业文化要素的混合文 个物流链绩效的基础上,企业对整个物流链绩效贡献的份额 化。由于混合文化揉合了各成员企业文化的长处,每个成员 才能作为各成员企业绩效评价的依据,这样,企业在追求自 企业都能从混合文化中找到自己企业文化的影子,同时还能 身利润的同时必然考虑到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相互协调 获得其他成员企业文化的精髓,因此成员企业对混合文化的 性,从而有利于缓解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各成员企业 认同和接纳更为容易。 的利益导向趋于一致。 无论是吸纳式企业文化协同管理还是渗透式企业文化协 3.4企业文化协同管理 同管理,成员企业都要从思想理念调整不适应各企业员工协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整合内部资源的 作的思想障碍,倡导普遍的协作精神,致力于培育一种鼓励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它被作为认识、思 协作、爱护协作、引导协作的文化环境,营造出你中有我、 考和感知事物的正确方式传授给企业成员。从企业文化的形 我中有你的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良好文化氛围,增强企业 式来看,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内容就是 文化的凝聚力,以利于彼此的携手共进。 指那些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性行为为表示形式的,通过 直观的视听器官能感受到又符合企业文化实质的内容,包括 参考文献: 企业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等方面。隐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 性内容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表现 出版社,2000:4—5. 为精神活动,直接具有文化的特质,大致包括企业哲学、价 [2]舒辉.集成化物流的运作模式探讨[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 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方面。在集成化物流系统中, (8). 若各企业立足于自身,极力维护自己长时期形成的企业文化 [3]李辉民.集成化创新物流管理[J].中外物流,2006(8). 而轻视别人的企业文化,各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哲学、价值 [4]黄梦醒,潘泉.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矿山机械, 观念等隐性文化的巨大差异将导致企业文化难以融合,各成 2006(6). 员企业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的协同管理要求 作者简介:夏锦文(197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各成员企业认同和接纳统一的文化调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舒辉(1961 以便采取一致的行为模式。企业文化的协同管理主要有以下 一),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两类: 为企业管理。 (1)吸纳式企业文化协同管理 在集成化物流中都有起主导作业的集成化物流服务商, (本文责编:陈夏) (上接第255页) 康发展,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和技术。 转移体系包括科学技术开发部、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国际技 术转移中心、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但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体 参考文献: 系也缺乏这种更具有操作性、对于具体转化步骤的指导和代 1]吴珍华,雷良海.中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比较与启示[J].黑 理。而更普遍的是大学并没有建立内部的技术转化机构。技 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13—15. 术转化中心更多由地方政府出面组建,作为连接大学与企业 [2]MIT.Our Mission[EB/OL].http://web.mit.edu/tlo/www. 的中介组织。这种方式对于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配对起到了 [3]MIT.AbouttheILP[EB/OL].http://ilp—www.mlt.edu/dis— 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大学科学研究过程中对企业的需求、对 play~page.a4d?key=P3. 于大学技术成果走向市场之前的准备工作却无法顾及。 [4]刘正平.快速发展的美国大学技术转移[J].科技创业,2005 第三,校内技术转化体系协调各方利益、保证大学的学 (7):51—51. [5]龚玉环,王大洲.在学术与商业之间——中美大学案例比较与启 术性方向。大学的技术转化活动牵涉到企业和大学两个组织, 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36—42. 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很多矛盾,如企业因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要 [6]冉龙彪.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理 求知识技术保密与大学传播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职能的矛盾; 论与当代,2O07(6):42—43. 大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问题;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教学研 究和校外活动的矛盾;学校、院系、教师、企业之间的利益 作者简介:杨红霞(1975一),女,湖北赤壁人,咸宁学院教育系讲 分配问题等等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将影响大学的健康发 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展和技术转化的良性循环。因此,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 来协调一系列的矛盾,维护大学的学术性方向,促进大学健 (本文责编:廖政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