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研究新闻评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包括的研究范畴
本体论:研究新闻评论的概念、特点、地位和作用等;
创作主体论:研究新闻评论的创作主体,即创作者,特殊性及对其的要求; 对象论:研究新闻评论的评论对象问题; 创作论:研究新闻评论的创作过程及要素; 文体论:研究新闻评论的各种不同样式;
媒体论:研究新闻媒体对新闻评论的规划,及不同的媒体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研究不同的接受主体和接受环境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新闻评论史:研究研究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 的条件及历史演变的轨迹; 辨析题:新闻评论是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际传播——文字——大众传播媒介——机构化的新闻传播(话语霸权)__新媒体时代 报纸——线性思维、独白式表达
广播电视——立体化思维、口语式和对话式 新闻评论:看法、新闻、传闻、谣言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就是一种以媒介的特殊性为标准的新闻评论的分支科学 新闻评论的概念:对新闻事件的评论。 辨析新闻评论与媒介评论:
电视评论是电视机构或者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达意见和态度的节目体裁。 • 新闻与新闻评论
• 新闻评论与历史评论(时效性) • 新闻要包含新信息,才能有评论的价值
• 新闻评论要针对新闻事件本身,而不是新闻事件本身所依附的实体; • 要善于从新闻事件中发现问题; 论述题:新闻评论的特点 1、以新闻事件对象
• 新闻事件是对象,问题是选题,看法是观点 • 新闻评论与专业论文 2、时效性
• 不等于新闻性(包括: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新闻报道的一般特点:新闻
性)
• 《大公报》张季鸾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 。 “共匪” 。在主持
《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 评论员担任的双重角色:报道者和评论者 3、 思想性(不等同于政治性)
4、 论理性 (情感服从于理性,不等同于严格的科学性 《株洲大桥垮塌事件》) 5、大众性
(1)新闻评论是就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评论
(2)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或者说他的目的是介入舆论,作用于舆论 (3)新闻评论的评论者具有大众性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制作、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深入调查采访,认真分析论证,把新闻事实及其过程完整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视评论是评论者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达意见和态度的节目体裁。
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与要求5点:简明扼要、就事论理、善于从大众普遍感兴趣的事件入手、把评论“说”出来、多声部共振
以1980年7月播出的“观察与思考”为标志,中国正式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新闻评论体
———电视述评。1988年7月,央视重新组建评论组,将“社会瞭望”与“观察与思考”合并,加强了新闻评论节目,后更名为“观察思考”,这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使电视新闻评论出现了向两极发展的走势。 (一句话评论和论坛性评论《央视论坛》) (一)“民生新闻”栏目,评论与新闻紧密结合。
夹叙夹议,切中时弊的点评,现场直播的手段和主持人的即兴点评,时效性强。 贴近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
(二)论坛类评论,从“评事”走向“论理” 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央视论坛
(1)淡化事实报道,突出电视评论,从“一事一议”到“一理一议”,思辨性更强。 (2)高扬舆论监督的大旗,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注意观察的角度、开掘的深度、分析的力度 电视新闻评论的优点:
一、以图像为主,声、画、文整合,是运动的有声的图像信息,形成立体的接受效果 【声画关系:
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剪辑等
声画错位:(声画不同步)声音超前或滞后,多出现在衔接两个镜头或转场中 声画对立:声音画面分别表现不同的内容
声画分立: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上,声音以画外音形式出现。 声、画、文的多种结合方式及其不同效果,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 (1)电视新闻评论要充分图像化,图像要充分现场化(忌讳使用大段文字) (2)要讲究多信息的艺术整合
评论员的任务:突出观众看不清的或没注意到的部分;要善于对群众评论进行概括和总结;要实事求是
声画关系艺术性处理原则:增加真实感和视觉形式美;借助蒙太奇效果实现最佳表意作用】
二、如临其境的现场感(1)眼见为实(2)时态 的当下性(3)生动抓人 三、家庭观赏的亲切感与类人际传播效果 弱点:浅表性;可选择性差;保存性差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一、 选题的接近性,切忌空、大、泛,要小中见大,就实论虚 1.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更强调整体效果和现场感染力。
2.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在立足自身的同时,应注意“小地域大视野”。
3.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敏感性,它更注重各阶层利益的表达与社会情绪的疏导,并且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造成的影响也是直接而重大的。
二、论点的交流性与主持人的核心性(如《一虎一席谈》而报纸缺少交流) 三、论据的形象性(电视“现场感”) 四、论证的参与性《我建议》 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与建议
现状:广电评论,存在少、慢、呆三点不足。“少”:广电评论数量不够多,样式不够丰富;评论的品位、含金量不够高,缺乏大气、高度和纵深感。“慢”:在时效性差。“呆”:形式呆板,缺乏广电评论应有的气场、韵律、节奏、交流感和人文气息。 建议:1、坚持“三贴近”,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关注力度
2、广开言路,成为沟通平台和观点总汇 3、既要依托新闻事实,又要超越新闻事实 4、讲究时效
5、具有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建设性精神和哲学品格 6、广电评论要发挥广播电视的特点 具体建议:
1、在语态上,要由宣传式话语变为传播式话语,由训导式话语变为交流式话语,由文件式、概念式、书面式话语变为平民式话语、即席式话语,由结论式话语变为思辨式话语。 2 .在语境安排上,要做到主持与嘉宾、主持与现场观众、嘉宾与现场观众、主持和嘉宾与
场外观众的交流与互动。
3、在传播方式上,还要无线广播与在线广播联动,与视频广播互动。 4、把受众意识始终贯穿于整个选题策划制作过程中
广播新闻评论的模式3种:总而言之,广播新闻评论一般有书面语、口语两种风格的表达。 播稿式评论(播音员评论):书面语风格的表达和口语风格的表达 说稿式评论:漫谈式和对话式
脱口式评论:评论员(主持人)的口头评论、座谈式评论、连线式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模式
一、访谈模式《焦点访谈》
特质:报道与评论并行;采访、调查的过程即为评论的过程;评论的多向互动 二、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调查》
特质:理性分析的特点突出;全景式的立体报道;运表现手法多样;观众群体相对稳定 三、杂志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东方时空》
特质:节目内容丰富广博;节目形式灵活多样;节目各部分协同“作战” 四、说新闻式评论
五、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包括沙龙式和家常式新闻评论) 特质:有个确定的事件或问题;评论场地专门化;评论方式群言化
策划: 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超前性思维活动,它以指导未来工作的开展并使成效最大化为目标,制定系统、完整、可行的方案 新闻策划: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策划、组织和编排,以期达到某种宣传效果的行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策划: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根据听众和观众的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按程序分环节对广播电视栏目、节目的选题、拍摄、演播等一系列制作过程所进行的科学有效的预构性规划活动 广电节目策划的一般程序
(一)解读目标:价值判断、卖点寻求和问题发现
(二)搜集信息:情报、资料、消息、报道、知识,但含义丰富深刻 信息采集的方法:文献和社会调查法 (三)拟定编制与实施策划方案
整体策划方略的确定的两个标准:“抢”突出新意 ;“压”控制报道度 (四)反省与评估:内部总结、市场评价、专家评价、领导鉴定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策划的特性
广播:“短、浅、软” 电视:“形象化政论”
1、 注重策划的时间观念 2、 注重音响和镜头的表现力运用 3、 注重策划时多种报道手段的应用 4、 适应受众广泛性特征
5、 说理构思作到“小切口、大主题”
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形式:即时性报道;系列追踪报道;终结式报道 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的策划原则:
• 1、反应迅速、策划及时 • 2、着眼“稳定” 注意“适度” • 尤其是敏感性突发事件和一般性突发事件
• 如群体事件、外交事件、疫情;恶性犯罪、突发事故、自然灾害 • 3、有理有节,杜绝“唯突变论”
过多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报道会影响人们的安全感 • 有理:即对突发性事件评论策划要有理智
• 有节:就是在一定时期、一个地区,对突发事件评论的量要进行适度“控制” 新闻创作和文学的区别:
• 新闻创作:客观的反映生活;“深入生活,反映生活” • 文学:艺术的再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
• 好的选题来自“天地之间”
•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主要来自新闻报道,这是我国新闻评论选题的基本方
式。 最好:实地调查 最基础: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包括:党和政府的精神;公众的声音;从新闻报道中发现;实地调查 新闻评论的选题标准
1、 新闻性;(首要标准):新闻性是围绕新闻真实性的核心基础上的新闻价值五要素(重
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2、针对性; 3、指导性;
4、适宜性: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内容;合适的评论
5、建设性:提出改进的建议或措施,凸显的是选题的政治性取向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角度:适评性
• 1、先声夺人,以快取胜; • 2、小中见大,以小取胜; • 3、边述边评,以述取胜;
• 述评: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两个新闻体裁的相结合的中间产品 • 4、贴近生活,以亲取胜;
新闻评论创作中的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电视新闻评论的声音语言要求: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
• 1、风格即人(如董倩的风格:严谨,适合严肃话题) • 2、坚持普通话,反对港腔 • 3、通畅、大众化的语言 • 4、有文采、吸引人的语言 • 5、运用软调、平等的语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