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空 I■ 从《将进酒》看李白的飘逸人生 邹壮云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卅I 404100) [摘 要]李白的古乐府长诗《将进酒》是其首次入从长安失意归来而写,此诗格调高昴,富有激情。抒发了诗人对现世的不满和及时行乐,纵酒人生的 潇洒情怀。诗人以“天生我材必用”的情怀奠定了本篇劝酒诗的高昂格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宠辱不惊,来去自如的飘逸人生,此诗应是李白性格情怀的最 恰切的表现。 (关键词]李白《将进酒》飘逸人生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0)26—0226一O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 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 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 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 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 古愁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李白首次入从长安失意归来,前往嵩山会 见好友元丹丘,当时在一起的还有好友岑勋。三人于是纵酒长饮,在席间,李白 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乐府体长诗《将进酒》。这时的李白才32岁,正 是人生风华正茂的黄金阶段,然而,在出蜀之后的这几年,不属于科举的李白却 并不顺意,一入长安期间,虽然赢得天下名,却并不能入仕一展其志,只有发出 行路难。归去来 的感叹,离开了长安。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只有酒才是 李白最大的知音,最忠实的慰藉。在这首谱旧调出新曲的《将进酒》中,李白 以天马行空的笔调,挥洒不羁的文采倾泄出几年来积抑的愁绪并顺势喊出了自 己人生的格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即横绝古今,发出了人生苦短的慨叹,这两句,以黄河 之水入海之迅和青丝自发之变来作比喻和夸张,形象地让人震憾于时光的飞逝 如电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焦虑,是啊,时不我待,放眼满目繁华的盛唐世界,何 处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人生。接下来,诗人反弹琵琶,出笔自是不凡:“人生得意 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其实诗人此时人生何曾得意,但诗人天生 的豪气贯云,这豪气就倾注在他的酒里,酒入诗人豪肠,自是更增一丝豪气,毫 气无限,酒量自是无限。大唐盛世中的李白以天赋的豪情展示了自己自信人生 态度,这便是接下来我认为应称为“千古第一诗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试 想一想,这是何等旷达的气慨和胸襟。诗人钟情于酒,但与沉缅于酒的慵懒之 徒绝对有天壤之别,诗人并没有麻木于酒,可以说,诗人胸中自有丘壑。其实任 何一个凡人都有自己可用之“材 这样的诗句,千载而下,令人读之,虽如我辈 之凡夫俗子亦当有脱尘之慨而毫气填膺。 诗人以“天生我材必用”的情怀奠定了本篇劝酒诗的高昂格调,有如此 气慨。再来饮酒,自当是饮得有激情,有气势,又何况是酒逢知已,自然是干杯 不醉。席间的岑夫子,丹丘生,都是李白年青时的至交好友。岑夫子:岑勋。丹 丘生,元丹丘,这二人是洒脱善饮之人,与李白甚为相投。特别是元丹丘,他也 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这个时候的诗人李白走出长安,心中正是 茫然之际。因为他也像历代的读书人一样怀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李白年青之 《大猎赋》,并结识了卫尉张卿,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 何 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早入道成仙,也希望她能早日推荐自己。李 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可 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当时的唐玄宗已开始不思进取,想着是如何享受和长生 不老,居住在终南山脚下的李白一年多来都没有得到皇帝的接见和仕进的机 会,失望的李白只有暂时离开长安。仕途上的失败郁结在心中,旷达的李白自 然要发泄出来,酒也就是李白最好的寄托了,李白饮酒可不是浅斟低唱而是大 杯大杯的豪饮。杜甫有诗描绘李白的豪饮:“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 眠”(《饮中八仙歌》),此时的李白,偕同两位挚友,开怀畅饮,虽心怀愁绪却 也是人生一大快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 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这样的喝酒,没有那种虚伪 文士的惺惺作态,没有那种各怀心事的叵测之心,大家襟怀坦荡,举止自然,颇 有魏晋士人的潇洒风度。李白从小在道教胜地长大,又喜谈纵横之术,内心早 已浸染了来去自由,进退自如的道的思想,颇有“仙风道骨”。可见饮酒的 兴致是一浪高过一浪,兴犹未尽,诗人干脆反客为主,“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 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一向有一掷千金的饮酒 习惯,在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曾豪迈地写到:“曩者游维扬。不逾一 年,散金三十余万。”如此豪情,确实少见,更何况是以客人的身份劝主人典 当千金以买一醉,这里其实是诗人以设问的语句虚写,以灵活摇曳多变的笔态 写出了在饮者之间放浪形骸,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的融和气氛,真是“酒逢知 已千杯少”。 李白常喝醉,他自己也十分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 洲”。然而,我认为 李白之醉,绝非那种市井之酒徒烂醉如泥,李白之醉,醉得 有神采,甚至我认为李白就没有真正地醉过。李白自己也写过自己的喝酒的状 态,比如“举杯销愁愁愁更愁”还有就是本诗中最典型的“与尔同销万古愁”。 真可谓是酒不离愁,愁不离酒。“愁”才是李白酒中的灵魂,然而,天才纵逸而 又豪放不羁的诗人愁也愁得豪放,愁也愁得大气,可以说他的愁也有唐盛之大 气魄,愁得惊天地,泣鬼神,他自己才会把这愁称为“万古愁”称为“自发三千 丈”。诗人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把我们的思绪由醉酒之状态 拉回了现实,可以这样说,入醉状态的诗人其实是最清醒的,但同时也是最愁 的,所以他才会说“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是李白豪饮于酒的宣 言。也是其思发万古之愁的悲歌,更是其人生飘逸不群的写照。而且此时的李 白正值壮年,血气方刚,豪气干云,最是人生最飘逸的时刻,这种飘逸,贯注于他 此后整个风雨飘荡的人生。直至他l瞄死之际所作的《临终歌》“大鹏飞兮 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其飘逸不群之气仍可扶摇直上九万里。真可谓千古一 诗人,其人生飘逸之风采自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令后人追慕神往而又沧然 丽涕下。 时就有“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志。然而,自负的李白又不屑于科举,而是想 飞冲天。直接就在天子身边发挥自己的才干。李白在长安给天子献上了 一试问:不悟诗人李白之飘逸,到何处去觅《将进酒》之神韵。 附:作者简介,姓名:邹壮云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习一段后,发现成绩提高不大,跟自己所期望的有着很大差距,就失去了信心, 从而厌恶学习,丢掉了兴趣。再有就是在学生实现设定目标后,教师和学生本 人都要对此而做出相应的奖励措施,比如在学生完成小目标后,可对此做一些 小奖励:在完成中目标后,可做一些中等奖励:在完成大目标后,则进行大奖励, 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帮助他们产生自我成就感, 长此下去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 6促进兴趣的迁移。培养新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具有迁移的特性,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把学生在其他 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去,必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有的学生喜欢 篮球,就让他们登陆NBA官方网站,了解其动态 有的喜欢音乐,就学习国外歌 曲:有的喜欢书籍,文学,就去找一些英文的材料:有的喜欢上网聊天,就到国外 聊天室或英语视频聊天室:有的喜欢游戏,就去了解国外版本游戏的背景和游 226 I科技博览 戏词汇等等,通过学生把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英语挂钩,不知不觉地在 过程中把兴趣迁移过来。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进行各 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执行的前提,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学 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够真心地喜欢上这 门课,变兴趣为动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 [2]曹美云,王俊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决策探索,2004,(6):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