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

2022《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

来源:乌哈旅游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

这本书由六个部分组成: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育随感,还有名师评说以及自身的成长故事。细细咀嚼一字一句,仿佛大师就在我们眼前与我们亲切的对话,每一部分都让人回味无穷。

一、用语文视角解读文本,培养语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宗旨,是越来越多老师们的共识。在教学教学实践中,王林波老师说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具有专业的眼光,用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教材,透过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关注到作者的观察顺序,看到作者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拥有对文本进形深入、透彻的解读的能力,才能在将自己所解读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解读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内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运用。

如在讲解《搭船的鸟》的第二段时,王老师认为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到这段话是关于小鸟外形的描写,还要关注作者的观察和写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作者在描写小鸟的外形时先写得是羽毛的颜色,再去写嘴巴的颜色。那是由于站在船头观察到小鸟的,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顺序更加合乎情理。最后,由于这只不知名的鸟,人们不熟悉,就用人们常见的鹦鹉来做比较,这样这只小鸟似乎就变得不那么陌生,更加亲切了。虽是短短的一段话,但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文本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际观察,才能写出生动、有特色的语言。如果我们没有深入文本去解读,可能这段话就仅仅被当作是对动物外形的描写,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再深入一些,就会发现作者表达方法和观察顺序。

二、认识文体特点,落实语言运用

王林波老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面对体裁不同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教?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如果我们千篇一律的进行教学肯定是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他在书中针对古诗词、小说、散文等文体的教学,给予了我们详细、有效的方法指导。

在选择教法的时候,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有准确的文体意识。

三、语言语用要落脚于实践

纵观整本书,王老师所提倡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用,最后我们要能使学生真正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还是需要依靠反复的语言实践。“学习语文,绝不能缺少语言语用得实践环节。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敏锐地发现经典的语言现象,找到学生可以学习运用的言语模式,并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尝试着表达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老师在他的教学设计《童年的发现》,根据课文的结尾设计了一个问题: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收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更多的时候,我们又收获的是什么呢?想一想,写一写。通过设计的句式训练,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在发明或者发现过程中的感悟,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学习语言的好处、规范表达的乐趣。

王老师的教学始终关注语言文字,目标指向语言语用,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达成他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追求。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语文课上,面对一篇篇课文,需要我们像王林波老师那样用一双慧眼去解读文本的秘妙,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练习。那么我们的语文课老师教得实在,孩子学得明白,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读经典的书,用阅读点亮心灯,期待自己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