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让小灯泡亮起来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和电路第2课,本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等,使他们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认识,知道常见的用电器工作需要完整的回路,也就是说用导线把电池和用电器(灯泡)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灯泡才会发光。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活动1。利用一条导线把一个灯泡和一个电池连接起来,使灯泡发光,初步认识闭合回路是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知道电流经过灯丝灯泡才会发光活动。活动2.让电动机转起来,利用闭合回路的特点,用导线连接电池和电动机,是电动机转起来。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路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知道把用电器接上电源就能工作了,学生的前概念就是如此。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已经知道:电池具有正极和负极,用电器具有两个连接点等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在电路中,电池、导线、用电器是构成电路的元件,认识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用电器的两个连接点,就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能力培养目标:
用导线连接灯泡和电池使灯泡亮起来而认识闭合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的元件连接简单的闭合回路,根据闭合回路的连接方法,想象电路中电流的流动,初步学会画电路的连接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地观察的乐趣,敢于猜想,认真尝试并验证想法,提高对电路连接的探究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用电器(灯泡或电动机)的两个连接点,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1 / 14
教学难点是观察能成功使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归纳共同点。
五、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六、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了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导线、灯泡、电动机、电池、记录单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认知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四个环节:
(一)、媒体出示:
生活情境:波波和彬彬正在讨论高架路两边的隔音墙。 产生问题:为什么高架路两边要有高墙呢? (二)活动1哪里有噪声
教师谈话:路边的高墙是为了隔绝噪声。 提出问题:什么是噪声? 组织学生:讨论和举例说明。
导出噪声的概念:比较嘈杂、刺耳,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问题驱动:噪声会对我们生活乃至健康造成影响,那么我们身边的噪声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或测量身边的噪声
教师引导:可以使用分贝计进行噪声测量。如果没有仪器,则可以用耳朵去聆听。
科学探究:如何控制噪声,减少危害呢?
(三)活动2隔音防噪
出示本活动中的文字:为了减少噪音的危害,人们往往采用隔音材料或吸音材料制造隔音墙、耳塞等。
问题探究:什么是隔音、吸音材料?
引导思考:隔音材料、吸音材料的用途,一种是把声音隔开,一种是把声音吸收,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减少噪声。
探究问题:常见的一些材料中,能比较好的减少噪声的有哪些? 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不同材料在隔音(或吸音)方面的作用, 实验材料:剪刀、闹钟、棉布、海绵、瓦楞纸、木板等。 实际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发出声音的物品。选用的材料一般可以采用棉布(可用衣服代替)、纸板(可用纸盒代替)、木板(小木箱)、海绵等。
2 / 14
试验方法:采用半包式,不要把声源(闹钟)全部包起来,耳朵要贴住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把小闹钟垫在枕头上是为了防止声音通过桌面转播影响观察。
控制噪音的主要方式是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进行隔离。
提示学生:收集的材料很难控制其厚度完全一致,要尽量控制变量。
(四)、拓展学习:
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噪声的措施? 七、说板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媒体出示:情境图,主体人物对话,怎样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问题探究:怎样连接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观察主体人物对展示的电路图,引导学生思考用导线、电池、灯泡等元件连接起来。
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二)活动1 让灯泡发光
1.提出研究问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出示材料:灯泡、导线、电池。 提出研究问题:你会怎样用一条导线把一个灯泡和一个电池连接起来让灯泡发光?请把想到的连接方法在记录单上画下来。
交流猜想: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图,展示他们画的电路图和对连接方法的思考,
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记录单的电路图检验是否能让灯泡发光。
归纳小结。观察并比较不同的连接方法,归纳能让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的共同点。
认识闭合回路: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认识电路的元件:教师提出:电池、导线、用电器(灯泡)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三)活动2 让电动机转起来
教师提出活动内容:尝试用导线连接电池和电动机,让电动机转起来。
学生活动:尝试使电动机转起来。 汇报交流:学生汇报连接方法及原因。 八、板书设计:
3 / 14
26让小灯泡亮起来
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到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电路。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不合理之处,敬请点评。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27.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说课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
和电路第3课本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电路,引导学生用基本的电路元件连接电路,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观察和比较这些电路的连接方法,通过取出其中一个灯泡的方法来认识到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从而引导学生对闭合回路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活动1让两个灯泡同
时亮起来利用简单的元件连接电路,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让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活动2串联还是并联从连接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观察另外一个灯泡会不会发光来判断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分析和比较串联和并联的区别
二、说学情:
电的日常应用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学生对电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电的认识不多。四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路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知道把用电器接上电源就能工作了。对电路的连接方法并不清楚。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在电路中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认识串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不会发光。认识并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还会发光。
能力培养:
4 / 14
通过设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它们同时发光。观察和比较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取出一个灯泡后观察另外一个灯泡是否还会发光,判断连接方法是串联还是并联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进一步提高对连接电路的探究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道在电路中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认识串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不会发光。认识并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还会发光。
五、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八、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了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灯泡、电池、导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认知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四个环节: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活情境:夜晚的广场上,几位小朋友在看各种建筑上五彩缤纷的灯饰。这时彬彬提问,这些灯是怎样连接的?
产生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如何让一个灯泡发光,但是在生活的应用中,通常需要多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二)活动1 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出示教科书中的配图提供了两组基本元件,把电池放在两个灯泡中间。
科学探究:如何连接电路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科学实践: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验证交流: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有两种,初步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三)活动2 串联还是并联
科学观察:教科书中提供的连接局部图 交流:这两种连接方法用什么不同?。
5 / 14
指导学生:通过取下一个发光的灯泡,观察另外一个灯泡是否还会发亮来判断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知道了区分这两种电路的技巧,深化闭合回路的科学概念。
八、说板书设计:
27.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有:串联和并联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不合理之处,敬请点评。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28.控制灯泡的亮与灭说课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控制灯泡的亮与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控制灯泡的亮与灭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
和电路第4课,本课通过研究开关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开关可以连接和断开闭合电路,知道开关是控制电路的元件。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活动1.开关的作用,把开关接入一个简单电路中,控
制灯泡的亮与灭,认识到开关的作用是连接和断开电路,是电路中的控制元件。活动2.用开关控制电路,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同时控制两个灯泡的亮与灭就需要把开关安装在不同位置。
二、说学情:
电的日常应用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四年级学生很少接触电路的知识,只知道把用电器接上电源就能工作了。对电路的连接方法并不清楚,对于如何控制电路更不清楚。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电路可以被控制。知道开关的功能是连接和断开电路,从而控制灯泡等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知道开关安装在电路的不同位置,控制用电器的结果有可能不同。
能力培养:
通过“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学习过程,进行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学会用简单电路图做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实践和创新的意识。具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6 / 14
四、说教学重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
了解电路可以被控制。知道开关的功能是连接和断开电路,从而控制灯泡等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知道开关安装在电路的不同位置,控制用电器的结果有可能不同。
五、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九、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了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开关、灯泡、电池、导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认知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生活情境:中秋节的夜晚,小朋友们提着灯笼在玩耍,波波拿出自己做的电子灯笼给大家看
主题人物对话:如果给灯笼加个开关就更好了。 问题探究:为什么要加开关呢?
讨论交流:如果是一个闭合回路,灯泡就会一直发光,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关就能控制灯笼里灯泡的亮与灭。
(二)活动1. 开关的作用
教师谈话:要实现自由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可以在电路中接入开关。
提出问题:把开关连接到哪里呢?
实践活动:呈现只有一个灯泡的简单电路图,让学生设想如何把开关加进这个电路中。
(三)活动2 用开关控制电路 教师谈话:把一个开关连接在只有一个灯泡的简单电路中就可以控制这个闭合回路中灯泡的亮与灭,从而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
科学猜想:想要控制同一电路中两个灯泡的亮与灭,应如何在电路中连接开关?
出示主题任务对话:彬彬提出能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的亮与灭,妍妍提出如果只是想让其中一个灯泡发亮该怎么办?
激发思维:思考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想要控制一个或两个灯泡的亮与灭,分别应该怎样安装开关?
实验验证:先让学生画出设想图再进行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7 / 14
八、说板书设计:
28. 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用开关控制电路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不合理之处,敬请点评。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29.灯泡不亮了说课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灯泡不亮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灭灯泡不亮了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和电路
第5课,本课通过让学生用前面学过的电路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根据灯泡是否发光来判断电路中的故障出在哪里。活动1.灯泡为什么不亮了,灯泡不亮是
因为电路出了故障,分析其中原因,想办法通过检测电路的每个元件来确定故障出在哪里。动2检测电路故障,会制作简易电路检测器,学会使用它来检测电路中的元件是否有故障。
二、说学情:
电的日常应用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学生对电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电的认识不多。四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路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知道把用电器接上电源就能工作了。对电路的连接方法并不清楚,对于如何控制电路更不清楚,如何检测电路中的元件是否有故障并不清楚。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电路如果有故障,其中的用电器就不能工作。懂得简易电路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是:连接好的电路是否形成闭合回路。
能力培养:
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乐于合作、交流的精神和质疑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
8 / 14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道电路如果有故障,其中的用电器就不能工作。懂得简易电路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是:连接好的电路是否形成闭合回路。
五、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十、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了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开关、灯泡、电池、导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认知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生活情境:波波制作的电子灯笼突然不亮了,波波怀疑是灯泡坏了,琪琪认为是电池没电了。
产生问题:电路中如果有元件损坏就不能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用电器也就不能工作。
科学猜想:怎么检测电路中是哪里出了故障。
教师谈话: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二)活动1 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问题探究:在一个正确方法连接的简单电路中,灯泡却没发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猜想:故障可能的原因1.灯泡坏了
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故障出在哪里?
教师小结:故障电路里的每一个元件都有可能有故障,可以通过检测每个元件来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三)活动2 检测电路故障
教师说明: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灯泡、电池、导线等元件是否出现故障。
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是:连接被检测的元件,看看是否能形成闭合回路。
科学实践:组装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
使用要点:每次使用电路检测器前应检查它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导线的检测:把两个检测头连接到被检测的导线两端,如果检测器的灯泡发光,说明导线正常。
科学探究:怎样检测小灯泡?
9 / 14
检测电池更简便的方法:直接更换电路检测器里的电池就能判断。
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灯泡、电池、导线等元件是否出现故障。 八、说板书设计:
29.灯泡不亮了
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灯泡、电池、导线等元件是否出现故障。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不合理之处,敬请点评。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30导体与绝缘体说课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导体与绝缘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导体与绝缘体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和电路第6课,本课让学生通过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判断身边的材料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极不易导电,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活
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用简易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知道检测器连接塑料外皮不能使灯泡发光,说明塑料不能导电,是绝缘体;连接铜芯能使灯泡发光,说明铜可以导电,是导体。活动2.导体还是绝缘体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的导电性,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二、说学情:
导体和绝缘体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学生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导体和绝缘体认识不多。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体可以导电,属于导体;有些物体极不易导电,属于绝缘体。知道导电性是物体的特性之一。
能力培养:
经历“猜测—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0 / 14
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有秩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具有实证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道有些物体可以导电,属于导体;有些物体极不易导电,属于绝缘体。知道导电性是物体的特性之一。
五、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十一、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了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铁钉、陶瓷、橡胶、玻璃、干木头、金属、水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认知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生活情境:小组实验时,电路出现故障,琪琪拿着一根导线问为什么用它连接电路灯泡却不亮,彬彬认为原因是没有剥去导线的塑料外皮,波波就此提出问题,一定要剥去导线两端的塑料皮吗?
产生问题:为什么导线要由塑料外皮和铜芯组成? (二) 什么物体可以导电 介绍导线结构:导线由铜芯和包裹在铜芯外面的一层或几层塑料组成
科学实践:用简易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外皮和铜芯,观察哪一部分能导电。
交流发现:电灯泡亮了,说明检测的物体能导电。
学生验证:发现连接导线的塑料外皮不能使灯泡发光,连接导线的铜芯能使灯泡发光,从而判断塑料不能导电,铜可以导电。
科学实践: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物品: 检测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观察判断:材料是否具有导电性,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呈现概念:有些物体可以导电,属于导体;有些物体极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
(三)活动2 导体还是绝缘体
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导电性来判断其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媒体出示:教科书呈现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物品有由一种材料制成的,也有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11 / 14
引导预测:那些物体导电、那些物体不导电,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再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表,
师生交流:导电的物体有铁夹子、铁钉、不锈钢勺子、钥匙、不到导电物体有有橡胶皮的剪刀、铅笔、中性笔、钳子、螺丝刀。
活动小结:容易导电的物体有金属、湿木头、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有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等。
八、说板书设计:
30导体与绝缘体
有些物体可以导电,属于导体;有些物体极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不合理之处,敬请点评。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31用电安全说课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用电安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用电安全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和电路第7课,本课编排了任务驱动页安全用电两个内容,活动安全用电是知道什么是安全用电,能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判断并说明原因。收集安全用电的资料,整理后制作一份手抄报,并与同学交流收集
二、说学情:
安全用电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学生安全用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安全用电认识不多。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实验用的电池和家庭用的电源不同,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做到安全用电。
能力培养:
根据电路中闭合回路、导体和绝缘体等知识判断具体情境中的用电方法是否安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
12 / 14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道实验用的电池和家庭用的电源不同,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做到安全用电。
五、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十二、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了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认知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生活情境:彬彬去波波家做客,看到客厅的一个插座上插着很多插头,提出这样是不安全的。
产生问题:插这么多插头很不安全!为什么会不安全? (二)活动1.安全用电
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源与电池不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漏电危险。
科学探究:判断下面几种用电方法是否安全。 媒体出示:
1.把移动式电源插座放在潮湿的地方。
2.遇见不正常的放电现象时,应先断开电源。 3.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 4.通过扯电线来拔电源插头。 5.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 6. 清洁电器时要先断开电源。 讨论交流:
1.的做法不是安全用电,原因是潮湿的地方容易有水,水是导体,容易发生电路漏电。
2.的做法是正确的,原因是切开电源后就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在电路中就不会发生电路漏电。
3.的做法是正确的,原因是电线的外皮有损坏导致铜芯外露,铜芯是导体,人体接触到会发生触电危险。
4.的做法不是安全用电,原因是扯电线的过程中塑料外皮会损坏,会露出铜芯,这样就会容易发生触电危险。
13 / 14
5.的说法是正确的,原因是人体也是导体,因此不能接触电器的带电部分。
6.的说法是正确的,原因是湿的布上有水,水是导体,用湿布去接触电器时容易发生触电危险。
活动小结:安全用电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在家的安全用电。
(三)拓展学习:
了解更多安全用电的知识,做成手抄报与同学交流。 八、说板书设计:
31.用电安全
1.把移动式电源插座放在潮湿的地方。 错误 2.遇见不正常的放电现象时,应先断开电源。 正确 3.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 正确 4.通过扯电线来拔电源插头。 错误 5.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 正确 6. 清洁电器时要先断开电源。 正确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不合理之处,敬请点评。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