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理论
经营管理者
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郑听妤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 要:在信息不对称下,信贷管理中产生了两种影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种影响使得信贷风险变得更大。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表现形式,提出了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风险风险防范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信贷风险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一、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1.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首先,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从而获得利息差额利润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特殊企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活动是信贷。商品货币经济活动的范围包括了银行信贷,银行信贷是促进货币资金流通的一个基本形式,它是一种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商品交易行为同银行信贷最大的差别是,银行放出贷款时贷款企业只承诺未来会偿付本金,然而到底能不能如合约所签按时按量偿付本金还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银行信贷行为是一方价值的转移,银行放出贷款容易加剧其信用风险概率。但是商品交换是一种物和钱的相互交易行为,商品交换使得价值双向转移,商品交换情况下物和钱相互结清后双方不再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商品交换不会加大其信用风险的概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同一般商品交易活动存在的风险相比,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的风险要大很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不少的威胁因素。
其次,企业都是唯利是图的,以最小投入得到最大回报为目标,在信贷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得到的信息比银行丰富,企业会隐瞒其经营管理方面的缺点,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里,故意虚报一些财务信息,影响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企业方面提供的财务报表未能全面、准确和及时的向银行提供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企业这种不正当的手段误导了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因而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2.信息不对称下信贷风险管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信息不对称下信贷管理活动造成的问题会引起两个阶段性变化:交易之前的变化和交易之后的变化,交易之前的变化导致了逆向选择,交易之后的变化引起了道德风险问题。交易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交易之后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道德风险。
银行信贷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企业和银行之前间的信息不对称。借款企业对银行的放贷门槛、审批准则以及相关的要求和步骤相当熟悉,而银行对借款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偿债能力和贷款使用情况并不能充分了解,这是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风险管理观点来看,贷款者对信贷风险是最了解、最清楚的,贷款者可以自行随时对其贷款的风险程度调控,而银行只是间接通过调查、评估贷款者的经营管理状况,银行很难确定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调查证据和实际贷款信息不对称现象还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所以贷款者利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对信息隐瞒、甚至欺骗银行从而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来看。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问题风险是银行信贷内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形式。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问题风险行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贪污受贿”,信贷人员可能利用其对贷款的审批权力,中饱私囊,谋取暴利。另一类是“偷懒不负责”,一般情况下银行实行审贷分离制度,试图在根源上杜绝信贷风险,但是一些信贷人员其业务水平不高、业绩压力大,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信贷风险评估,甚至直接或间接帮助贷款者美化其贷款信息,促成了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
二、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活动的预防对策
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管理活动中的容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大,信贷市场的效率降低。因此,提出预防信贷风险的对策能快速有效解决银行信贷管理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银企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预防对策。第一,要想建立银企间稳定良好的信贷关系银行间就应该良性竞争,防止对信誉不佳的借
67
款企业发放贷款,促使企业以信誉第一为企业最重要的观念。银行除了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给客户以外,还应大力支持诚信企业,严惩不守信用、不按时归还贷款的企业,用新闻舆论曝光、联合信用制裁、拒绝经济往来等手段制裁,构建合作互赢的新型银企关系。
第二,要动态管理信贷档案,通过扩大信贷信息来源,构建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体系。银行应该在贷款前进行一场全方面、全深人的调查,只有提高贷款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透明度才能真正使贷款决策正确及时无误。借鉴国外银行优秀的贷款风险管理经验,建立有针对性的统一授信制度,运用一些技术手段、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信贷风险大小评估,从而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与授信额度进行准确评定。实行“审查贷贷款分离”的制度,创建贷时审查的均衡机制。应考虑借款人是否可靠是否值得长期合作来确定贷款利率和抵押率,对违约不守信用的借款人应该给与相应的惩罚,贷款双方在贷款合同中认真拟定双方义务、权利及违约惩罚条款。银行还应提升贷款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做好贷款后检查和咨询服务工作。
第三,以先评级后授信为原则。要改变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影响,银行必须在向借款企业发放贷款之前深入了解借款企业的行业背景、业务状况、财务收入情况等基本情况,采取适当正确的营销手段促进银行信贷发展,对借款企业的风险作出完整合理的评判,即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企业资产评级是确定企业资信等级的过程,资信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偿债能力等各方面状况做出评定和预测,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企业资产信用评级制度。全面的资信评级结果可以减少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影响,它也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
2.解决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方法。提倡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的银行企业文化,培养正确的员工理念,增强工作责任心,要求银行人员以诚实心做人、以上进心工作、以热心对待客户,通过“三心”态度积极推动银行的各项工作发展。
完善信贷管理活动中的三步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惩处“贪污受贿”与“偷懒不负责”行为;推行实施信贷绩效奖励制度。要加强监督管理信贷工作人员就要通过相应监督机构实行,实施审查贷款相分离制度,明确信贷岗位职责:通过建立完整的自检内部制度、推进会计核算体系改革、设立独立的贷款稽核部门等措施完善内部监查制度,从而真正做到严格有效的信贷内控制度。银行应当真正做到对信贷人员“贪污受贿”与“偷懒不负责”行为零容忍。银行应通过有法可究、有责必究和及时追究的途径,构建合理有效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促进银行人员更好的认识风险、防范风险。银行解决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的方法还有推行实施与信贷人员业绩相关联的信贷绩效奖励制度,对业绩好的信贷人员作出适当的奖励,而对业绩不好的信贷人员作出相应的惩罚和处分。
在信息不对称下银行要解决信贷风险管理问题除了其自身的努力之外,国家还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必须把银行监管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让银行监管从过去的被动、事后处理到主动出击,实现全面管理,使银行监管逐步实现合规监管到风险监管的完美蜕变,通过健康积极的方式推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万贵.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投资研究,2002(09).
[2]舒小燕.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我国信贷风险管理探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2(10).
[3]李贵仁.我国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经营管理者 Manager'Journa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