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守望乡土-侗族居所建筑的文化变迁

守望乡土-侗族居所建筑的文化变迁

来源:乌哈旅游
2011年第6期(总第130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6Dec.2011

守望乡土:侗族居所建筑的文化变迁

□余达忠

(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福建三明365004)

要:居所随着人类文化的变迁而变迁,随着人类生活的变迁而变迁。在农耕时代,作为一种文

化存在的侗族居所体现出一种超稳定性特征,正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一般性特点。侗族居所的变迁和汉

族文化的辐射、影响是分不开的,汉族文化、现代文化的强力渗透,是导致侗族居所变迁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侗族;居所;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11)06-0014-06

它的存在和存在形式,都取决于人类,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类的文化创造能力。正如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一个动态过程,居所的存在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发展、变迁的过程。居所随着人类文化的变迁而变迁,随着人类生活的变迁而变迁。

居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存在和变迁,取决于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农耕作为主要生存方式,尤其是以水稻耕作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比较,他们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把定居作为生活方式,后者则是逐水草而居。农耕民族世世代代都要牢牢地粘着于土地上,把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山林、水泽当作生活的家园,当作寄托生命、维系生存的安身立命之地,当作存在的最直接的、首要的背景场。因而,作为他们存在的最直接的活动空间的房屋和村落,就必须牢牢地建立在土地之上,建立在耕作的田亩,依托的山林,生活的水泽之中,这是由他们的生存方式决定的。但是,当人类选择定居的生活方式之后,用什么形式定居下来,也就是说,用什么作为建立居所的材料,建立什么样式的居所,又完全

一、居所:人类诗意地生存的一种物理美学形式

居所,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存在。正像人类生存需要依托大自然,需要空气、阳光、水、山林、土地一样,人类需要居所,需要居所建立自己的生活,确定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增强自己作为宇宙自然中最高贵的神的信心。居所推动、促进了人类发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居所也随着人类一同发展,人类怎样发展,居所就怎样发展,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建筑发展史,一部居所发展史。

拥有文化,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文化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一个伟大奇观。文化将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区别开来,提供人类观照自然、自身的一种全新的方式和视角,赋予人类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能力。文化的出现,将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人变为能创造的人,有组织的人,会思想的人,有目的的人,有计划的人。某种意义上讲,住房和村落,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结果,是人类创造的一个预定的环境,是人类物质文化的范畴。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的居所,为人类存在提供最直接的活动空间,

*收稿日期:2011-08-11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项目(编号:HX200808)。

作者简介:余达忠,男,侗族,贵州黎平人,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014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总第130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6Dec.2011

取决于所依托的大自然,取决于所能获得的资源

取决于整个生活环境的要求,包括地理、水情况,

气候、动植物的生长与分布等。源、

迄至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人类建立居所的主要材料是木材、草叶、藤竹、石头、泥土等,选择这些材料,完全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建木头房子、石头房子、土墙房子,完全取决于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情况。在中国,北方多土墙房子,南方多木头房子,而贵州中部喀斯特地貌区又建有石头寨,这根本的原因在于生态资源,是自然条件制约的结果。南方山地的百越民族普遍选择干栏式木楼这种建筑形式,主要是由南方的自然生态所决定山多载土,宜于林木生长,木材自的。南方山地,

因而建立木头房子是最自然是建筑的首选材料,

然的,也是必然的。但同时,南方山地气候潮湿,

多猛兽虫蛇,因而,建立干栏式木楼,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侗族居所,也正是居于这样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是依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结果。

二、干栏:南方农耕民族超稳定的永恒居所

侗族干栏式木楼建于何时,已无详史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侗民族由巢居而屋居之后,就

。“越人巢居”。越人一直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

开始在树上,利用树木搭棚居住,后来,觉得在树

又移居到地上,砍树来造屋棚。越上居住不方便,

人从哪个时候由屋棚发展为干栏式木楼,我们无

法断定,但至迟在宋代,干栏式木楼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很早时期,即创造神话时期,侗族先民就能把动物和人分开居住在不同空间内。侗族神话说,雷婆被王素捉住关在铁屋内,它用好话骗丈美讨得水喝,借此从铁屋中逃脱,临上天之前,它拨了一颗牙齿给丈美,让丈美种下,这颗种下的牙齿结出一个大葫芦瓜,丈良、丈美就躲在瓜中得以躲过雷婆发下的滔天洪水,后来,丈良、丈美兄妹成婚,人类从此繁衍开来。丈良、丈美和其他动物躲在葫芦瓜中避洪水时,就是分开居住的。

大瓜坚硬打不开,

兄妹急得没办法,这时天空飞来啄木鸟,帮助兄妹打开瓜。它用尖嘴啄开一个洞,洞眼要小能小,要大就能大;

它又用那尖嘴往里抠,

它还偏起脑壳往里括,把瓜里面分三隔,每隔都有一间房屋大。天上雨不停,地上水大发,

眼看平地涨洪水,丈良、丈美赶快住进瓜。洪水启遍地发,大蛇、小蛇无处可安家,丈良救蛇七百条,统统收进瓜,分一层给它们住,让那老蛇全住下。洪水遍地发,树倒房屋塌,马蜂和黄蜂,飞起难落下,

丈美救起那蜂子七千只,统统收进瓜,

分一层给它们住,

[1]P16-17

让那蜂子全住下。

干栏式木楼中,牲畜单独关养在楼下一层,这

显然可以从上述的古歌种居住习俗的文化渊源,

中去寻找。

《太平寰宇记》:“窦州”“悉以高栏为居,宋说;“深广之民,号曰干栏”多依山建寨,以高栏为”;“人栖其上,。居牛、羊、犬、豕、畜其下”《平乐县志》:“楼高数丈,云上覆瓦铺板,男

”歌唱者,夜则缘宿其上,谓之罗汉楼。侗族古歌中,也常常提到楼。神仙婆香安排

人类居住时,就谆谆告诫侗家人,可以依地形地势建吊脚楼。

侗族祖先过来了。

婆香说:好娃崽,背背我。侗族祖先说:我背你,不要愁。婆香说:你背我,心肠好,

我把好处给你留。鸡鸭不喂放它进田坝,

民族学0152011年第6期(总第130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6Dec.2011

鹅崽不喂随它草边走。放羊进山得鹿茸,放狗上山追猿猴。不管河边和塘边,不管平坝和岩边,随你侗家住,陡坡能建吊脚楼。

[2]P17

化变迁的普遍的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

生产力所提供的社会资源总量决定展。就是说,

更有效了文化变迁的进程和速度。文化学家说,

地利用环境的能源资源决定了文化的变迁。他们

[3]P60

“文化支配法则”。称之为农耕社会因为是以手工劳作作为主要生产方式,以自然生态作为直

侗民族很早就已经建起了干栏式吊脚楼,现

在侗民族也还居住在干栏式吊脚楼中,而且在建筑形式上,基本上不发生大变化。可以说,侗族物质文化的各个方面,居所的发展变迁相对缓慢,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变迁。确实,走在侗寨中,走在新

很难看出新木楼和旧旧木楼丛杂错立的侗寨中,

无论是建筑材料,结构间架,还是造木楼的区别,

型样式,朝向流脉,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难于看出时代变迁的痕迹。

侗族居所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而体现出来的这种超稳定性特征,正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一般性特点,印证了文化学家们论证文化变迁时强调的“文化支配法则”。农耕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封闭、停滞的社会。社会主体农民在劳动中接触的自然事物多于社会事物,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甚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农耕作为一种以体力为主,以自然生态作为对象的手工劳动方式,其文化基础是建构在自然生态这个大背景之上的,所有文化活动,都显示和表现出对自然的皈依、顺应、祈和自然生物圈有着紧密联系。第一,农耕劳动祷,

是以应用有生命的(人、畜的)动力或工具为主,生产动力和工效的提高,受到人、畜生理极限的制约;同时,这种自然力及其使用的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程度也非常有限,人们在原有的技术方式中不能超越这些限制去人为地创造奇迹。第二,农耕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多是动植物,其生长、发育、成熟,有季节或生命的周期,不能任意缩短或延长。第三,农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结合中,深知自然的不可违拗,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更多是顺应自然,有服从及至膜拜自然的一面。农耕社会存在和面临的这些因素,决定农耕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匀速的发展过程,正像自然的发展一样,农耕社会的发展是悠缓而从容的,按照自身的规律,坚定而又缓慢地行进,因而,它的文化变迁的进程就不易于直接感知。进一步看,决定文

接劳动对象,它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仅

仅停留在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上,不能更有效的开发自然资源,而且,以人力和手工为主的劳作方式,决定了不能更广泛地获得自然资源,更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极其有限的占有,就决定了农耕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是缓仿佛处在生命的永远的循环往复状态中,甚慢的,

至给人一种静止的感觉。

侗族地区,普遍还处在农耕社会阶段,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自然,顺应自然,它的一切都必须打上鲜明的自然印记,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从自然中直接获得,而且,也是直接予以利用,之间很少有其他中间环节。开荒,是为了栽禾种谷;种树,是为了起房造屋;栽麻,是为了纺纱织布。一代一代侗家人都是这样生活,按照这样的方式向自然求取生存。他们和自然的这种相依相存的关系,把他们和自然紧紧连在一起,其生活的节律和

他们自然运行的节律相一致。大自然怎样运动,就怎样发展。他们本身就是自然生物圈中的一个

环节,起着维护、平衡、调适的作用。侗族居所的正体现了侗族文化的特征。超稳定性,

三、文化涵化与侗族居所的变迁

居所作为一种活的物质存在,一种有生命的文化形式,毕竟要随着文化主体的变迁而变迁,要体现文化主体的精神、意志、观念、情趣,是文化主体的思想的物化。居所不仅折射文化主体的存在,更重要的,它也折射了时代的存在。通过居所,我们既可以看到深深的文化主体的印记,也可以看到深深的时代印记。时代的变迁鲜明地体现在居所上。一个时代的居所,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就是一个时代的民族的缩影。影,

居所从它存在之日起,变迁就已经发生了,这正像文化永远是在变化中一样。变迁是永恒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对它的变迁发展过程进行描述,进一步说,就是居所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后将怎样走下去。

016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总第130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6Dec.2011

前面说过,侗族杉木结构的干栏式居所,至少

并且在工艺上达到了相在一千年以前就存在了,

当的成熟。这种干栏式居所是南方山地民族普遍

选择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南方山地民族根据南方的自然生态、气候特点、地形地势等因素而创造的一件伟大作品,体现了南方山地民族的高度智慧。这也就是说,干栏式居所是百越民族文化孕育、创造的结果,保留了百越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特质。但文化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形式,它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总要和周围的环境,和其他文化发生联系、进行接触,这种联系和接触的结果,就导致文化涵化,即文化结构发生变化。当一个种族就会发生不同形式的比另一个种族强大的时候,

具有较强实力的社会会把它的统治强文化变迁,

加于弱小的社会,造成弱小社会的文化变迁。侗

族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而又有严重依附性的文化类型,从它产生,到形成,到发展,其文化变迁,都是在文化涵化、整合中发生和进行的。如果说侗族文化的独立的文化品格是侗族社会内部变化的结果的话,那么,侗族文化具有的严重的依附性特征,则是文化涵化的结果,说得直接些,是汉族文化作为一种强权文化强制移入、渗透、滋扰、整合的结果。

[4]

设置,显然是汉族文化辐射的结果。侗族先民早

是由公共房屋分立出去的。先是住在公共房屋里,

而分立出去的标志就是另立一个火塘,一个火塘

代表一个家族分支,家族就在火塘的不断的分立中绵延不绝地传承下去。侗家人追溯宗族渊源,就是溯着火塘的线索追溯。分出的火塘越多,宗族越兴旺,火塘代表的是一种血缘上的承袭与延续。正因为火塘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因而,火塘对于侗家人而言,不仅只是生活的中心,也是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他们精神存在的渊薮。侗家人的家庭祭祀活动都是在火塘展开和进行的,祖先的灵位一般就设置在火塘里。现在一些边远侗族仍然不设置堂屋,房屋的前半部分全村寨的木楼,

祖魂的灵部都辟作楼廊。在锦屏九寨侗族社区,位过去都设在火塘右边屋角,灵位很简单,摆一个

木墩或板凳,上面钉上一节竹筒插香烛,摆上一盏油灯,就是祖灵神灵之位了。在九寨的平翁、魁胆等寨的祖魂灵位是中间为空心的一个木墩,木墩空心之处放有一张小小的四方板凳,专供祖魂享用。祖魂设于火塘角,是从祖魂可以与活人一起烤火取暖、一起用餐的意识考虑,表示祖先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直到20世纪40年代,一些村寨的人家户才开始

修造神龛来把祖魂灵位从火塘角搬到堂屋上方,

敬供。为设立神龛而设立堂屋,这显然是受汉族

文化影响的结果。1994年笔者到九寨社区考察,彦洞周姓的祖先灵位仍设置在火塘内。

在清末民初,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向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桐油。1918年,王寨(今锦屏县城)的商人即到小江等侗乡经营桐林。到30年代,经政府倡导扶持,侗族地区,尤其是北侗地区,大部分村寨都利用山地栽种桐树,桐林生产日益得到发展。1940年,锦屏县植桐1028亩,计46980棵,至1943年发展到2243亩,计136685株。随着植桐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桐油涂髹木楼壁板。这一方面是为了防腐,桐油具有良好涂髹桐油的防腐性能;另一方面也起到装饰作用,的壁板尤为光滑,杉木的纹理看去更醒目清晰。直到今天,人们建造木楼,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人们都还喜欢在正面的壁板上和堂屋的壁板上涂髹上一层桐油。这是由于工业文明的渗透而导致的变迁。

[5]

侗族居所的变迁和汉族文化的辐射、影响是

分不开的,汉族文化、现代文化的强力渗透,是导致侗族居所变迁的重要原因。

千百年来的文化涵化,许多汉族文化的因子已经成为侗族文化的基因,是侗族文化的一部分了。因而,考察侗族居所,只能从它总的变迁趋势上,从它特征最明显的方面来看,即从它和汉族居所趋向一致的方面来看侗族居所的变迁,进一步说就是,侗族居所在形式、结构、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哪些是和汉族居所相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是汉族文化辐射的结果。说得更具体一些,不是从侗族社会内部的变迁来切入,而是从外部环境切入,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

外部因素是怎样导致和引起变化来描述和分析,

侗族文化和侗族居所发生变迁的。

堂屋在侗族居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

意义上说,侗家人的生活是从堂屋开始的,但严格看,侗家人的生活应该是从火塘开始的。最初的时候,火塘才应该是侗家人生活的中心。堂屋的

民族学0172011年第6期(总第130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6Dec.2011

四、近代以来侗族居所的变迁清代以降,侗族地区结束了相对封闭的历史,处于一种被动的半开放状态,汉族文化、现代工业文明大量渗透,大大加速了侗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侗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形成根本性冲

[6]

击,使侗族文化进入一个新的整合时期。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方面的居所,也处在发展变迁中。具体反映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两方面。

(一)从建筑结构方面来看清末开始,侗族居所缓慢变化,即逐渐由高脚楼向矮脚楼过渡。这种过渡由北部侗族地区开始,慢慢发展到南部侗族地区;由平坝慢慢发展到山地;由中心集镇慢慢发展到边远村寨。干栏式

即高脚楼,是侗族地区最典型的建筑,侗吊脚楼,

族先民普遍居住在干栏式吊脚楼中。但在北侗地

区,清末以后,矮脚楼和平地楼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建筑形式,除了较边远的山地村寨还较完好地保存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外,大部分侗寨都是矮脚楼或平地楼。在南部侗族地区,高脚楼向矮脚楼、平地楼的过渡也日益明显。平坝地区和集镇的侗家人,普遍都是建平地楼或矮脚楼,建吊脚楼的已经很少了。从黎平县侗族居所的分布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趋势。在黎平县,中潮、洪洲、潘老、孟彦、高屯、中黄等地,因靠近县城,开发较早,汉化程度相对较高,且又是集镇之地,平坝台塬之地,故侗族居所的建筑都是以平地楼或矮脚楼为而其他地区则主要是以高脚楼为主。近几十主,年来,矮脚楼也逐渐向边远山寨渗透。比如茅贡、九潮、寨头、坝寨等侗寨,原来都是清一色干栏式吊脚楼,现也渐渐为矮脚楼和平地楼所取代。吊脚楼里,火塘设于楼上,和正屋连在一起,在居住上比较方便,但很不科学。首先是从防火上,木楼上设立火塘,稍稍不慎,就会引起火灾,侗族村寨的火灾,一半以上是因为在楼上设立火塘而引起的;其次,是占据了正屋的使用空间,火塘、楼廊、堂屋,几乎把整个一楼空间全部占据了,反火塘和正屋连在一起,又而没有人的居室;第三,不设立柴灶,让柴薪直接燃烧,使房屋烟霭腾腾。因而,火塘单立,已成了必然趋势。近十余年来,为防止火灾,节约薪柴,注重卫生,政府通过节柴改灶等措施,宣传和推行火塘单立,将火塘迁移出来,改用燃柴灶。现在,侗族地区普遍实现了把火

塘从楼上移到了地上,把直接燃用薪柴的敞开式

火塘改为燃柴灶。

吊脚木楼,上了楼进门就是宽阔的敞开的楼廊,往往整个楼的前半部分都辟作楼廊,这是最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的建筑格局。而在平地楼和矮脚楼中,则省去了楼廊,将作楼廊的空间辟作了居室,一进门是堂屋,由堂屋再开门通向前后的居室,这种建筑格局显然是受汉族中原建筑居所影响的结果。在侗乡,平坝台塬地区和中心集镇地区居所,大部分都采用这种建筑格局。侗族居所的这种变迁,一方面是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发生变化的结果。在平坝台塬地区,建这种居所更适合地形地势的要求;而这些地区建筑材料相对来得

这种居所与吊脚楼比较,既节约木材,对较艰难,

木材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是中原汉

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中原居所不但重视屋,也一样重视房,重视人的居室,通过居室把人引向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深处,建立属于个人的生活空间。侗族居所的变迁说明,侗家人逐渐开始把自己的生活由屋引入了房中,生活的群体性淡弱了,生活的个体性却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个人生活的全面开放变成有限开放,他们需要房来建立属于自己、属于夫妻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侗族居所的这种变迁,显示了侗家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个性意识的逐渐增强。

(二)从建筑材料方面来看进入20世纪,侗族地区的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活木蓄积量逐年减少,加之工业用材、建筑用材、生产用材日益增多,建筑木楼的材料越来越难得,价值越来越高,直接导致建造木楼的成本增高。大自然提供的资源总量也必然要决定物质文化的变迁,必然带来侗族居所在建筑材料上的革命。侗族居所必须寻找新的材料来适应自然生态的变化。这是导致侗族居所建筑材料变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产品不断涌入侗乡,且侗族地区现代建筑材料以它的性能和的工业也有了发展,

——杉木价格方面的显在优势,对传统建筑材料—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使侗族居所在建筑材料上的

革命变得不可避免。

本色的侗族干栏式吊脚楼,是纯粹用杉木构建的,柱、枋用杉木,壁板、楼板用杉木,门、窗用杉

018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总第130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6Dec.2011

木,就是盖顶的材料也是杉木皮。侗族木楼保持

侗族居所的了最纯粹的自然的本色。近代以后,

开始了建筑材料上的革自然本色逐渐遭到消解,

命。这场革命首先从屋顶开始。清代以来,居住在中心集镇的一些较富有侗族家庭,开始用青瓦代替木皮作为盖顶材料。以后,玻璃制品涌入,一些人家的木窗改为玻璃窗。20世纪中叶以后,工业产品大量涌入,侗族地区出现了砖瓦厂、沙石厂、水泥厂、预制板厂等,侗族居所建筑材料的革命得到突飞猛进发展,在平坝和中心集镇地区,开始出现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居所。砖木结构居所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木柱,用木柱构架,四周用砖整个房子看去在结构上和木楼没有砌墙作壁板,

只是把木壁板改为砖壁板;一是砖柱、多大区别,

砖墙,安装木门、木窗,楼层用横架的木枋作楼楞,

上面铺以木板,屋顶仍用木柱作支架,盖青瓦,与汉族的居所没有区别。这种形式的居所和传统意义上的干栏式吊脚木楼相差很远,是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至于砖混结构居所,无论其结构形式,还是建筑材料,和吊脚木楼已经有了本质区别,纯粹是汉族现代居所的整体移植。

在侗乡中心集镇,如果从居所建筑上,已看不出明显的侗族建筑的特色了。黎平县中潮镇是一

从个参加著名的侗族九十九公立款的侗族村寨,明代中叶以后,中潮设立千户所,逐渐成为覆盖四

近乡村的中心集镇,汉族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各方面呈现出向汉化发展的趋向。在居所建筑上表现为干栏式吊脚木楼逐渐衍化为矮脚楼、平地楼。20世纪20~30年代,出现南方地区汉族俗称的“印子房”。这种房子四周用高大的封火墙围封,在墙内再建木房,从外面看去,是一座古典的砌砖

印子房,印子里面是矮脚木楼。70年代,出现砖

但仅限于机关单位。80年代以后,木结构楼房,

随着经济的发展,集镇的不断发达,开始出现砖木

结构楼房。90年代以后,砖混结构楼房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中潮镇大街上,居所已全部是砖木、砖混结构楼房,是一个典型的南方集镇。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变迁的速度也在加快,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侗族居所发生衍化是必然的,无可阻挡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引导、把握这种变迁。换一种说法就是,那和我们的民族一起存在和发展的古老的干栏式木楼,那曾经作为世世代代先那从一开始就立祖的居所的古老的干栏式木楼,

依靠青山绿树,朝向溪涧田畴的古老在林间泽畔,

的干栏式木楼,那以它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

孕育、丰富、发展了我们的文化、精神、情感的古老的干栏式木楼,在全球化时代,应该往哪里走,怎样认识它的价值,这或许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的。

参考文献:

[1]杨国仁,吴定国.侗族祖先哪里来[M].贵阳:贵州人民出1981.版社,

[2]黔东南州文研室编.民间文学资料集(第一集)(内部资料).

[3][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美]F.普洛格,1988.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4][6]余达忠.汉文化的辐射与侗族文化的变迁[J].贵州1998,(2).文史丛刊,

[5]《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省编辑组编.侗族社会历史调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查[

责任编辑:薛丽娥

GuardoftheNativeLand:CulturalChangeof

theDong’sResidenceArchitecture

YUDazhong

Abstract:Residencechangeswithhumancultureandliving.IntheagriculturaltimestheDong’sresidence

displayedsupremestability.ThechangeoftheDong’sresidenceisrelatedtotheHancultureandmoderncivilization.

Keywords:Dong;residence;culturalchange

民族学0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