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来源:乌哈旅游
高中语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

1、C; 2、B;3、B;4、D

5、(1)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译对“匿”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匿:隐藏。

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译对“洵”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洵:诚然;实在。

(二)

6. D(方:比拟、比作。)

【解析】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试。A项的“第”在文言中一般都作副词“只、但”和

名词“住宅”,但在“第明经,补并州参军”的语境中,是动词,用“考取”.

代入语境,也符合。B项的“嫌”在现代汉语中就有“嫌疑”的意思,代入语境也通顺。 C项的“俾”有两种读音bǐ、pí,前者如“俾众周知”,后者如“裨将”,平时备考中也是常见常考。D项的“方”解释为“仿效”, “仿效”为贬义词,而语境中说张文瓘“执法平恕”,应是赞颂他的行为,显然与语境不合。

7. B(B项的“因”都是表承接“于是”。A项的“所”都是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

构,但它们指代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指“……的人”,后者指“……的事”;C项的“而”,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与、同”。) 【解析】此题A项的两个“所”它们的用法都是所字结构,无非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而已,作为虚词用法不同的选项,迷惑性太强,也不适合作为“意义和用法”不同的选项。 8. 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解析】对内容的概括题,可以在读完全文后最先做,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臵。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语境,即可解决。 9.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

不者∕曰∕往共筹之。

【解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 1 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高中语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

10.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文言翻译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

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1)句应注意“若”、“施”、“焉”的翻译。“若”可以翻译成“至于”“像”,“施”应直译为“施展”,“焉”应译为“哪里”;第②句注意“抚”“监”“察”的翻译。“抚”可以译为“抚慰”“安抚”,“监”通“鉴”,引申为“教训”,“察”应译为“省察”。还要注意句中省略的成分。

【参考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勣任并州长史,(李勣)曾经赞叹着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勣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勣同为宰相。不久,兼任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一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 2 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高中语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是这样。(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三)

11.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解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显然孔子提倡的的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正确解读。经典文化名著阅读,首先是读懂原文,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作答。

1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的作用。这也体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偏颇。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批判继承。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两种为政观,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对于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

(四)

13、(4分)(1)鼓励 (2)以……为乐 (3)左右(指时间) (4)听从什么 14、(2分)B

15、(5分)(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

装各1分。)(2)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 3 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高中语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16、(2分)自信

17、(3分)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

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五)

18、(2分)更休

19、(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20、(2分)C

21、(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

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22、(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

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六)

23、B 24、C 25、A 26、C

27、(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久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七)

28、B

【解题思路】联系上下文可得出结论,“当”应为应该的意思 29、A

【解题思路】前一个为副词,后一个为连词,词性不同故错 30、C

【解题思路】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故排除,得出答案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 4 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高中语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1、D

【解题思路】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含义

(八)

32、答案:D

解析:刺船,意为“撑船”。 33、答案:D

解析:A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项前句“其”为代词,那;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臵宾语,“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项均为介词,用。

34、答案:B

解析:“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轻慢,看不起”。

35、(1)答案: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

解析:“楮币”“诣”“易”“值”各1分,“弗之顾”宾语前臵句式1分。

(2)答案: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解析:“策”“蹇驴”“风神”“高简”“得非”各1分。

(九)

36、答案:B 解析:趣,催促。 37、答案:B

解析:①是说江皋生性聪明;⑤是江皋故意对使者说的话。 38、答案:A

解析: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39、(1)答案: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解析:注意“迫”、“抚”、“走”、“藉”的翻译。

答案:(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解析:注意“斥止”、“斩以徇”“由是”“肃然”的翻译。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 5 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高中语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解析:标点: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翻译: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参考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回家,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完完长久的计策,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这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惯例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勇敢的丁壮巡察,刺探取的他们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

不久,升迁巩昌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当时刚刚收收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大府,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继,士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粮饷应期至,军乃安定。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出,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公说:“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我应当亲自做示范。”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 6 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高中语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是不能运出的。”江公曰:“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上奏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赞叹仰视他。

(十)

40.【D】(夺:改变)

【答题技巧】文言实词可以运用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

41. B(A、以均表目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替” D均介词“在”)

【答题技巧】本题是课内课外结合的典型。备考时不要抛弃课本。综观近几年高考,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大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42.【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里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后作主语,还是划入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43、(1)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 “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

(“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大意1分)。 (3)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的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舎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 7 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高中语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无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 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 8 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