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1】当一堂课结束后,依然有许多的孩子围着你,和你交流课堂上的内容的时候,这对于教育来说,我认为是最好的兆头。
在课堂中,也有一些出彩之处,比如,我请孩子勾画出制作“冰透镜”过程中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并请孩子汇报制作过程,汇报完了以后,有许多的同学都高高举起了手,指名一生说,他告诉我“冰透镜”的实验与他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用放大镜聚光着火的道理一样,此时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在家里也作过这样的实验,当时是夏天,太阳比较大,但是我还是等了很久,可是在南极洲,冰天雪地,那么寒冷,几乎感觉不到太阳光,他们要多久才能点燃火呀?”此问题一提出,我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一分钟,两分钟……”“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能替换成其他词语吗?试着读一读,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聚集太阳点火等待的时间特别的漫长,体会其艰辛和毅力。
当我在结束《用冰取火》时,许多孩子走到讲台前围着我,黎嘉昊说:“老师,我觉得这位年轻的探险队员很了不起,他在想的问题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看嘛,他是‘久久地思索’,而且我还知道所有的探险队员都很有耐心。”我追问,从那里知道的,他接着说:“他们在等的时候已经等了很长的时间,可是,火绒不是一下子就点燃的,是‘过了一会’,因为,你南极的阳光本来很柔和,惨白无力,它的热量很少,所以要等很久。”
吴亦杨告诉我:“老师,我还知道了南极的温度有的时候不止是零下20摄氏度,有的时候可能达到零下30-40摄氏度,到那里的人们就是穿了厚厚的羽绒服,他们还是会冷得打哆嗦。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火。”
唐文焯同学更有意思,他说:“老师,我知道了课文中的年轻探险员和我们学习过的《山沟里的孩子》一样,找到了一把智慧的钥匙,挽救了在寒冷中的探险队员们的生命。”我当即表扬他,真会联系课文学习。
【2】《用冰取火》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本文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因此,我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火有什么作用,然后让生看一些有关南极的图片资料,说说你看完这些图片的感觉是什么。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最需要什么。接着,揭示课题,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与火有关的故事:用冰取火。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火作用大的段落,再交流反馈,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时,我穷追不舍问学生:“火的作用如此的大,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3】执教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我对课改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地方:
1,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在自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分别画出了能够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因为学生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安排组内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互相碰撞,以便从别人身上汲取灵感,互相补充。接着,在理解取火方法时,安排小组用自己组内喜欢的方式,可以抓词语谈理解,也可以画图来理解年轻探险队员的做法。这样做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画图法更能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画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思维碰撞,畅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组内共同的成果。这种合作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学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
其次,文章有不少地方适合感情朗读,比如南极气候恶劣、队员陷于绝望等句子,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教学一开始我就范读了整篇课文,让学生通过评价老师的朗读,而将句子读得有声有色,这样就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
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情境,突破了难点
在学生理解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时现场演示:让学生两人一组用手电筒、放大镜、还有纸张代替太阳光、冰透镜和火绒。将光如何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形成聚焦演示出来,这样就很容易突破难点。另外,在体会南极的恶劣气候,同时也是理解火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播放了南极风暴的视频,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并制造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讲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总有些感到不足的地方。首先,整堂课衔接得不够紧凑。有些环节可以省略。如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冰透镜”,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刮”“摩挲”等词语。但课堂时间有限,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只有一两个学生,其结果是理解不完全,还占用了一些时间。对课堂上的一些细节把握和处理还不够到位。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过程中往往蜻蜓点水。例如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取火的方法时,学生一古脑地将所画的重点词说了出来,并没有真正把他的理解谈透彻,只是模仿课文的叙述简单说了说,这时我的指导有些偏弱。很有可能使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合作方法,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合作方法上,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或者分工就耗费了不少时间,显得学习过程不够紧凑,效率不够高。还有,组际间的交流合作在状态和效率上有较大差别。有的小组四个人合作默契,小组长发挥很好的作用,效率较高。有的小组可能和学生性格有关,整体感觉还是比较沉闷,缺乏一种合作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从小组成员的配置、合作意识、合作方法等方面,做更细致的指导和训练。最后,课堂上每一个环节会出现的几种情况都需要考虑周全,如何去引导成了关键。虽然,我在课文的衔接之处动了不少脑筋,设想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精心准备了过渡语,但学生的回答和我的安排有出入,我还是按照安排引导他们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后来细想,学生的答案比我准备的还要好。在课堂上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硬牵着学生走,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谈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就应该按照学生的兴趣点进入到那个要点。再利用过渡语自然过渡到其他要点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看,对本课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从课题入手,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精神。文中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因此,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至关重要,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火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看南极的图片资料,说说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这时我趁机介绍了有关南极的气候特点(南极常年刮大风,最大风速每秒可达百米左右,比每秒33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3倍,烈风能轻而易举地把200多千克的大油桶抛起来,可抛到几千米以外。掀翻停机场上的飞机更是举手之劳。)听了这些具体的事例,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南极环境的恶劣,教师接着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最需要什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与火有关的故事:用冰取火,此时,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盎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进行质疑,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1)、“冰”怎么能取火?(2)、怎样用冰取火?(3)、冰遇到火就化了怎么能取火?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收到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由第一范文网收集+}
二、充分阅读,以读代讲,加深理解和体验。
《课标》提倡“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向上的学习气氛。比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火的作用之大,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和最后一自然段,先从整体入手,自由朗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采取评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感悟。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段,采取有感情读、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这句话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体会探险队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语文教学中,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能让老师减少不必要的讲解;读更能引发学生独立的去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