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来源:乌哈旅游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相关论文知识,把握论点、论据、论证及脉络。(重点)

  体会阅读议论文的要点和技巧。(难点)

  领会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难点)

  教学课时:两节课

  教学备课: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可略)

  2、基础知识: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交代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论题。以中国学生生存的问题和作者经历为例,

  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端,再次点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总结全文,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板书: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5)(13)

  (6)-(12)

  引论--------------本论--------------结论

  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重视实验)(不是儒家侧重的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的抽象道理,而是用科学实验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每段段意如下:

  (1)(因此)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3)(但是因为因为)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因为儒家根源)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诉我们只能不能)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因为)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因为)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这方面有……的经验为证)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说无论……还是……都这意义希望应该)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4、论证方法:

  (1)讲道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第2段:引用《四书》上的《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第3段: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举例论证:

  第4段: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5段:继续举王阳明观点的事例论述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真正义。

  第8段:举研究竹子事例,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第12段:举个人经历事例,具体说明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或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下,中国的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正反对比论证: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讲道理可以正反对比,举事例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

  5、问题探究: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作者的认识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作者在文章要讲的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有实验的精神。

  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答案是NO。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海,传之于万世”的。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

  6、写作特点:

  (1)思路清晰,说理缜密。(引论-本论-结论)

  (2)事实道理相结合,正反事理结合。(王阳明格竹反例与作者实验正例对比)

  7、学会启示感悟?

  高分低能—低分高能—高分高能。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用现代人的思维思考,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世界,让自己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1、边读课文边圈画需要关注的词语。尤其是音形义。

  2、探究论点、论据、论证(见上面备课)

  3、深化论文的相关知识。

  提出论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作业部署:体会“格物致知”精髓。

  作文写作:我和未来有个约会(我和未来的约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