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研读“完璧归赵”这一小故事,理解“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词的意思。
3、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
1、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本书——《史记》,对这本书你了解多少?这些知识你从哪里获得?(引导阅读资料袋,师加以补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这本书中流传了千百年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将相和》,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呢?(抽生读,纠正读音)
2、课题是文章的一扇窗户,读完课题你肯定知道了什么?(抽生交流)
这位将军是——廉颇(板书)这位宰相是——蔺相如(板书)“和”的意思是——和好
咱们一起做出“和”的动作。(双手逐渐合拢,并故意停顿。)
同学们注意观察,此时你发现了什么?是的,在“和”之前有一个分的阶段,即“不和”。也就是说廉颇和蔺相如他们在“和”之前有一个“不和”的阶段。(板书:不和)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由原来的不和到最终的和好。
【设计理念:资料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帮手,引导学生了解资料袋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理文,引究:
1、理文,感受两人间的“不和”。
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到两人的 “不和”。(生交流)
(1) “反而”是什么意思?故事中,廉颇处于什么职位呢?(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蔺相如处于什么职位?(结合理解“上大夫、上卿”)他封官之前呢?(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过渡:蔺相如的出身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而廉颇是赵国的一根擎天柱。所以廉颇认为蔺相如靠的是花言巧语把两人的位置弄颠倒了。
【设计理念:两人不和的原因在于职位的变化,因此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二人身份的差异,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2)对于这种地位的变化廉颇有何反应?他的话语中哪些词语能看出“不服气”?(我……你……)除了不服气,你还体会出什么?
(3)练习读出廉颇的不服气及居功自傲。自由读——指名读。
2、引究:如果蔺相如真的是如廉颇所说,没有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花言巧语,爬到了廉颇的头上。不但廉颇不服气,我也不服气,你们呢?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蔺相如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是不是在耍嘴皮子?(板书:嘴)
三、精读“完璧归赵”:
1、这篇课文比较特殊,在故事当中蕴含着三个小故事,你读出来了吗?概括地说说?再精炼些,能浓缩成几个四字词吗?
2、 放声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学习这个故事你准备抓住什么线索深入进去?(引导学生抓住“嘴”)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看这张嘴第一次说的话。
3、 交流:
(1)第一次开口说的话。
a、画出第一次说的话,生介绍“和氏璧”的资料。
b、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它是一块宝玉?既然能换十五座城,那就跟秦国换呗?为什么不能?既然是圈套,那就不换?为什么还不行?根据在哪里?
总结:刚才我们都是在联系上下文读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c、扮演角色体会朗读。
过渡:换,不行;不换,也不行。无奈之下只得派人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这人便是——蔺相如。
a、假如你现在就是蔺相如,我是赵王,我要听一听你是怎样说的才能决定是否让你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自由读——指名读——说理由)
b、假如你们现在都是蔺相如,都想到秦国去,我该派谁去呢?(集体读)
师总结:刚才我并没有说哪里该重读,只是让你们充当了一个角色,只要扮演好了这个角色,你就会读书了。
c、你们蔺相如临危受命,搞不好宝贝丢失,人头落地,使命重大呀!再读这段话。
以后读书该怎么读呢?(只有融入文中的角色,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力量。才能深入理解手中的课文。)
引:这就是这张嘴第一次说的话,是不是瞎说呢?我们来看它第二次说的话。
【设计理念:融入文中的角色,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力量。多次不同形式的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蔺相如的勇敢、大义凛然。】
(2)第二次开口说话。
a、找到这张嘴第二次开口说的话。
b、既然是宝玉,应该不会有什么毛病,可是蔺相如却说和氏璧有毛病,蔺相如是一个说谎者吗?为什么说不是?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c、分析比较: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单手拎住璧,一边看一边点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从这两句话的对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秦王对璧的喜爱。)
d、假如你现在就是秦王,你一边看一边称赞,你会称赞些什么呢?(同桌互说)
e、秦王嘴上是这样说的,可他的心里会是怎样想的呢?(生交流)
f、师生共同表演,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引:蔺相如是一个说谎者吗?这表现了什么?练习朗读。
【设计理念: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行情景表演,蔺相如的机智自然流露。】
(3)第三次开口说话。
a理解“理直气壮”。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b万一秦王真的让蔺相如撞壁呢?为什么不可能?指名读。
面对强暴,我们大义凛然,理直气壮,来再读这张嘴所言。
过渡:这张嘴仅仅是两片嘴唇的合动吗?他表现的是什么?
(4)第四次开口说话。
引:这天夜里,他命人将壁送回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什么意思?璧是完好无损地回去了。可是没有了璧,蔺相如该如何向秦王交待呢?此时的蔺相如处境危险吗?(是呀,可能还不止牺牲自己呢,处不好仍会引发战争)但是蔺相如又是靠他这张嘴化险为夷,我们再来看看他这张嘴又是怎么说的?
a、——手里没有了璧,那他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的呢?
是呀,只有大大方方地说,才既不使宝贝落入贪婪的秦王手中,又不让秦王有发兵攻赵的借口,还用失信于天下来保护了自己,多机智呀!指名读。
b、璧完好无损地回去了,人也完好无损地回去了,那完好无损回去的还有什么?(国家的尊严)
一个弱小的国家并没有经过战争,却很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让我们为赵国、为蔺相如鼓掌。
【设计理念:由璧联系到人,由人联系到国家的尊严,层层深入,深化主题。】
四、小结,预示下节课内容:
同学们,故事学到这,你觉得蔺相如该不该升官?他升官仅仅是靠一张嘴,而无什么能耐吗?(蔺相如这张嘴可不是一般的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蔺相如用唇枪舌战挫败了秦王,解了赵国的危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张嘴令人佩服。)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了另外两个故事,那张嘴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
【设计理念:既总结了第一个故事,又为下面两个故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 不和 —— 和
廉颇 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