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正确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诺贝尔奖的由来
能力发展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逐步养成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思想感情目标:感悟并欣赏诺贝尔为了人类的幸福而顽强攀登科学高峰,历经磨难却毫不气馁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和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揭题导入,激发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诺贝尔》这一课。
2、提到诺贝尔,我们就会想到一个举世闻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课文一开始就介绍了诺贝尔奖。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世界性盛会)
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仪式又将拉开帷幕,想不想预先看看诺贝尔奖杯,感受一下典礼盛况?
颁奖典礼是一次盛大的晚会,参加的众多嘉宾中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瑞典的国王王后。参加典礼的人们必须穿正规的礼服,典礼使用的花朵全部是从意大利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过来的。
觉得这个典礼怎么样?
这么隆重的典礼跟一个人联系起来,谁?——诺贝尔(齐读课题)
人们为什么这么隆重地举行颁奖典礼呢?(纪念诺贝尔)
4、诺贝尔有哪些成就,值得人们这么隆重的纪念他呢?我想听听大家读了课文之后的看法。
(二)初读感知,了解成就
1、学生轻声读课文,了解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及时纠正。
2、说说诺贝尔的主要成就
3、对于诺贝尔的成就,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句子: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这“许多”是指多少呢?是355个发明。每一个发明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发明都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你觉得诺贝尔怎么样?
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从“最突出”这几个词语里你体会到什么?
(诺贝尔被称为炸药之父,为了发明炸药,他投入了他整个生命。)
再读句子。
4、具体描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第3至第9自然段)。请几位同学来读这一部分,看一看诺贝尔是怎么发明炸药的。
(学生朗读课文,相机了解发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了解诺贝尔的永不满足。)
发明液体炸药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随后他又迈出了第二步,谁来读?
第二步的足迹看来很辉煌,是吗?
成功了,他停下脚步了吗?从哪句话看出来?看来诺贝尔又迈出了很多步。谁来读接下来的内容?
5、小结发明炸药的过程。(发明液体炸药——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从这个过程中大家体会到什么?
(三)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诺贝尔对科学追求的永不满足。在永不满足的奋斗中,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怎样的代价,他究竟凭什么获得了成功?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师:课文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找出来读一读。
交流感悟: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是感人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句子。
(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⑴指名读
⑵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⑶这个片段中,哪个词语最令你感动?毫不气馁
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痛苦吗?
面对这一切,他也有悲痛、也有犹豫、但冷静下来后,他想的是——(交流)
所以,遭受这一切,他毫不气馁。学生齐读句子。
过渡:诺贝尔决心继续实验,可由于危险太大,政府不允许诺贝尔继续试验,怎么办?——租船——这也是毫不气馁。船上的工作怎么样呢?谁来读?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1)你感受到什么
(2)失败、失败、再失败,他疲惫的身心经受了多少次失败?失败了就再来,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工作了多长时间?
(3)看着“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4)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从“终于”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5)当1867年的秋天,诺贝尔的实验成功了。后来,他又发明了雷管,从此——学生读。
小结过渡: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镜头。课文8、9自然段就为我们介绍了其中一个镜头,读一读,你又有怎样的感悟?(出示8、9自然段)
(3)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1)诺贝尔的哪些举动令你敬佩:亲自、双眼紧紧盯着、仍然盯着
(2)两次写到诺贝尔“紧盯”什么叫紧盯?他在盯着什么。
他双眼紧盯着火星,火星怎样了?
从诺贝尔的“紧盯”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读句子)
(3)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老师范读)这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懂了吗?
——火星接近炸药意味着(危险更近),所以他的心(怦怦直跳)
——火星接近炸药也意味着(成功更近)所以他的心(怦怦直跳)
(4)怦怦直跳的心是为即将到来的危险而紧张,更是为可能到来的成功而激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5)轰!巨大的爆炸声——(教师引读,感受当时的危险)人们为什么惊呼?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欣喜若狂)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学生说具体点:成功了,做了很多次,成功来之不易)
这一刻是值得疯狂的,因为他为之付出了太多。让我们把这个片段再来读一遍。
(4)小结:诺贝尔成功了,你觉得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板书:锲而不舍)
三、总结全文。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出示诺贝尔遗言: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镑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更敬佩他的。
板书:无私奉献。
四、拓展延伸。
诺贝尔逝世以后,大量的炸药也被用于战争,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也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影像资料。
如果诺贝尔在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两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锲而不舍
诺贝尔
无私奉献
教学简析:
本文详细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以及诺贝尔奖的由来,高度赞扬了诺贝尔热爱人类而投身科学事业,虽历经失败与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颁奖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段(第3——9自然段):重点介绍了诺贝尔位发明炸药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及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第10自然段):简要介绍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与开头呼应。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用心去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本设计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让学生感悟诺贝尔献身科学的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陶冶学生的心灵。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生字新词,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观察不够细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锤”“械”的笔顺。五年级学生已经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在默读过程中,他们能在自主学习中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诺贝尔,以渊博的知识让后世为之叹服,以毕生的不懈努力让后世敬仰,以勇敢的探索让后世折服,更以高尚的人格让后世缅怀。学习诺贝尔,尤其要学习他高尚的人格。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真切感知诺贝尔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畅谈收获,真正懂得,只有毕生孜孜以求,永不懈怠,才能有所成就。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最感动的部分,很多学生都认为“发明黄色炸药和雷管”这部分最使他们感动,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你最受感动”,用这一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发他们思考。同时我让学生多次读书,在数次的朗读中,学生终于体会出诺贝尔身上“永不满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等更为优秀的科学品质,诺贝尔那高大的形象已经矗立在孩子们心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人物的形象闪耀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