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关键字词语义的把握来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原则:
教师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达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
教学过程:
解文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孟子论王道的文章没有超过这章的,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359个字,有多少个“民”字?梁惠王讲了几个,孟子讲了几个?明确:共有7个民字,梁惠王讲了3个,孟子讲了4个。
提问:根据文章内容,请给每个“民”字前加上定语?
(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中心发言人发言,大家讨论)
教师分段明确:
(一)梁惠王之民
1、青壮年之民
梁惠王乃好战之君,因此,“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句话中的“民”字,应做“青壮年男子”理解。朱熹是这样解释的:“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不能移者”。朱子解释的着眼点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为了救灾,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伦理等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梁惠王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战争为指归。
2、明:全体之民暗:青壮年之民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实际上已包含了两层含义,在听者看来,是指全体老百姓,但,梁惠王这个与孟子一见面就谈“以利吾国”(利,盖富国强兵之类,朱子注)的“好战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壮年男子。
(二)孟子之民(偷换概念)
1、全体之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中的“民”,孟子顺着上文梁惠王所说的“民”的含义,讲成全体老百姓。
2、“生与死”之民即青少年与老年百姓
在‘王道之始”中讲民的“养生丧死”,从“生与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民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生”,即青少年,一类是“死”,即老年人。
3、五十、七十之民黎民
在“王道之成”中,孟子多次强调“五十者”、“七十者”,意在指民中的老者,也就是“王道”的关键是“老者之养”;黎即黑,黎民,是秦时的黔首,统治者对老百姓的蔑称。在这里,孟子特意提出民指普通百姓。
4、全体百姓
最后,在谈“王道之阻”时,“斯天下之民至焉”的民,孟子又回到了“全体老百姓”之义上了。
从“民”的意义不断转换上,我们看到了孟子的“民”更多地倾向于民之老者和全体百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所在。一个“民”字,既可看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又可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王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