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的“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这句话中的“你”是指谁?
生:句中的“你”是指“聋哑青年”。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鱼真的游到纸上来了呢?
生1:不是的。“鱼游到了纸上”是指聋哑青年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好象在纸上游动。
生2:这句话是讲聋哑青年鱼画得惟妙惟肖。
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两个成语用得真好恰如其分,作者说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实际上是称赞聋哑青年的什么?
生:称赞他画的金鱼非常形象逼真。
师:“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中的“我”指谁?
生:指聋哑青年。
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真的游到了心里呢?
生:不是的。这句话是说聋哑青年由于认真观察金鱼,所以对金鱼非常熟悉。在画金鱼之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金鱼的准确、生动的形象。
师: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生:“胸有成竹”我们学过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画竹子,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画成了的竹子的模样。同样,这位青年画金鱼前,心里已经有了金鱼的形象,可以说胸有成“鱼”,所以他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鱼在纸上游动似的。
师:你说的真是太好了!
师:对!聋哑青年在画鱼之前早已“胸有成竹”。所以,他能把金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师:“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中的“先”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生:这个“先”字强调了画鱼先要在心里把握好金鱼的形象,做到心中有数。
师:对!就像古时郑板桥画竹一样,胸中有成竹,画竹时就挥笔自如了。那么,在课文中,就是说这个青年在画金鱼之前,首先在心里对金鱼的各种形态已经了如指掌了,所以画起来时就得心应手了,也就是说,画鱼要“先游到心里”,然后才能“游到纸上”。
师:因此,这个“先”字在这里点明了“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两者之间的什么关系?
生:这个“先”字点明了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师: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
生:鱼“游到了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原因;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
师:那金鱼为什么会先游到他心里呢?
生:是因为他平时认真细致地观察,对金鱼的各种形态了如指掌并且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师:同学们,这个青年虽然是聋哑人,但他画的鱼形神兼备,这是多么不容易啊!你们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聋哑青年是个善于观察的人。
生:他是一个做事有恒心的人。
生:他是一个勤奋、专注的人。
师:对。他的确的是一个做事勤奋、专注的人。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习这个青年的什么品质呢?
生:学习这个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师:这个青年真是让人佩服。让我不由得想到《触摸春天》中热爱生活的盲姑娘安静和作者所说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聋哑青年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课文时,如果抓住了这些重点词句,就能了解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画鱼如神的故事。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如何把握这一中心呢?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从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鱼游到纸上”和“先游到心里”这些重点词句,理解这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要把金鱼画活,就要先仔细观察金鱼,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这也就是“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让学生在感悟重点语句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结合“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所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从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着手,引导他们反复咀嚼,层层深入,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