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
摘要:风水自古就是相地之术,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风水理念的产生,可以说是人们追逐理想环境的一种表现。风水理念对中国园林的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体现出园林艺术理念的精华。风水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非凡。本文便将浅议风水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风水学,传统园林,园林要素
一、 风水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1]风水是我国古代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的学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晋人郭璞在《葬经》中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明代乔项《风水辩》解释风水中云:“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昌四面之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选择风水的标准是:“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其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风水”这一观念,经历时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规划设计理论,关注人-建筑-自然的关系,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从而其本质上兼容了合符现代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心理学、景观学与建筑学等方面的合理内涵。我国的古典园林则是通过对山、水、树木、石和建筑等素材的处理、结构组织和主题表达等手段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优美生活环境。由于风水和园林讲的都是与人有关的生活环境,风水理论对园林创作理论的渗透和影
响,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返璞归真”的我国传统园林造园理论和意境。
二、风水理论与园林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追求“意境”,追求闲情雅致,其造园思想就是宛若天成,天人合一,强调和谐共存,其中包括水景的方位、大小、流势走向,山景的植物培植,园区的道路分布走向等,无一不影响着园林设计。
1.相地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南宋张{吴《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P57)八卦中东北方为“良”,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由低变高,唯一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茴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风水思想影响最深,最能体现风水理论的环境景观要求。如山林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槛逗几番花信,门弯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干峦环翠,万壑流青。……”村庄地:“古之乐田园者,居于田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
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芸。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2]可见园林地的选址都讲究利用天然环境,山环水绕,幽曲有情,能体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园林景观的特点,这正同中国风水思想所极力追求的理想环境相一致。
由上所见,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2.风水与园林植物配置
风水术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主风”,“益木盛则风主也”。清《宅谱尔言,向阳宅树木》云:“乡居宅基以树木为衣毛;盖广陌局散,非有树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有树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发旺;树木败,则宅必衰落。草木繁茂则生气旺盛,护荫地脉,斯为富贵坦局。”“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槐榆,北栽杏李,大吉大利”这些都说明了树木景观对形成“吉地“”龙穴”具有如此的重要性。在风水理论中,植树是改变一方风水的有效办法之一,也体现了风水与环境之间的认识,成为风水倡导植树和护林的认识基础。通过多植树木,多种果木,保护山水及平地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造成良好的小气候,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风水对植物的种植方位,树木品种也有诸多要求,主要基于如下几点来考虑:一是考虑空间的合理布局,空间舒阔者可多植树,空间狭窄者可以不种或少种;其二,考虑树种的位置;其三,考虑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气候条件。在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中既要考虑树木植物的方位、植物的象征意义、植物的形态、色彩之间的搭配与和谐,还要考虑植物的变化和季节的对应,同时也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些原则与风水对植物的要求是一致的,
到了现在风水对园林植物的配置也还有着重要影响。
3.风水对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这与风水学中的负阴抱阳,坐北朝南的观念是一致的。《园冶》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长物志》说:“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杯,斋阁有幽人之致。”这些都与风水说中的“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为皮肉,以草木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的基本追求是一致的。
4.园林水体与风水
我国古代园林也极为重视修造水景即理水,正如(《园冶》)所云“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长物志》则说“: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水为活物,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迥环……”。我国古代园林理水总的艺术风格是摹拟自然水景,它受风水关于水的吉凶观念影响最深。在《阳宅撮要》所言:“河水之弯曲乃龙气聚会也。”认为吉祥水道都是流速平缓,蜿蜒屈曲,若水流湍急或水路转弯徒急则为大凶。同时还认为吉利的水流向是不能与山脉平行的。笔者认为,我国古代园林理水“绕”“、掩”、“静”等诸手法即曾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所谓绕,就是水顺随着山、石、树、建筑等直立而体量较大的园林景观而环绕。风水把这种水称作“湾抱水”或“腰带水”,若“腰带水绕抱
如束带,即金城也”。由此可见,风水对水系的选择与古典园林对水体的设计原则是相一致的。窗体底端
5.风水与园路
园路指园林中各种道路、广场等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是整个园林气的流动路径,是园林的气脉,具有其完整性和连续性,所以,要有曲折和起伏,正如《论阳宅》所说“:路要环,水要缠”,这样,才能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这与我国的古典园林在进行园路设计时要求园路要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路因景曲,境因曲深”,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园林中的风向与园路、地势等相关,不符合季节时令的虚风,对人体是有伤害的,为了避免这种虚气对人体伤害,要用风水中气脉的曲折和起伏原则来指导园路设计,因为风水对曲折和起伏有特别的保护偏好,认为只有曲屈回环起伏才能生气止蓄来阻止这种虚风产生。
三.结语
风水文化建造中国特色景观,古人们根据风水理论来建造各种中国传统景观,反过来说,中国传统特色景观反映了风水文化。中国的风水文化不仅对传统的古典园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因此,虽然风水学不乏迷信的成分,但也有科学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我国的传统文化风水学说而不必对其苛求,在发掘和应用风水理论时应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为我们现在现代园林环境设计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关传友主编.中国传统园林与风水理论[J].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17卷第1期.
[2] 关传友主编.中国传统园林与风水理论[J].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17卷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