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来源:乌哈旅游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傅清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6)

【摘 要】 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与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另外,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无论是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参与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获得。 【关键词】 兴趣;生活;教学活动 【正 文】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了模式化的泥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与严谨,从而使语文教学陷入知识分析的泥潭,而逐渐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经验世界。它忽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无视学习者的人生经验,终于使这门最富于情感、最有益于人生的学科,最终无法摆脱被学生厌弃的命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情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满怀激情主动学习。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的空间。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呢?在此,我将结合一些教学实际来谈谈心得体会。

一、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训练与日常生活巧妙结合。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运用课堂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联系实际,从生活中选取情景,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思考、辨析、提升、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感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树立起“大语文”的学习观念。

1.将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与生活结合。

面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常觉得在引导方面无从下手,面对自己的无计可施和学生搜肠刮肚的痛苦,最后总是不小心或不忍心就把教参上的答案直接告知给了学生。这种强行的灌输无益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如《沁园春·雪》中,要求品位“惜秦皇汉武”中“惜”字的情感,教参中有三重意义的解读:一是有肯定之意,二是有遗憾之叹,三是有后来者居上的意气。学生能够很快读出前两种意味,但对第三种一直说不上来。于是,我带着学生暂时跳出文本,分别请了一位品学兼优和一位经常违反常规的同学到台上来,让后者试着对前者讲了这样一段话:“你看,你平日样样都好,成绩好,能力强,也很有人缘,但可惜啊,今天却迟到了。”其余学生一下子就听出了别扭,自己经常迟到的人怎么能对偶尔一次迟到的同学说“可惜”呢?此时,再回到文本,毛泽东这里用“惜”,说明什么?学生自然就说出了“因为作者觉得自己比他们强。”虽然答案没有那么客观化的标准,但至少证明他们已经真正体会到了语气中的内蕴了。

2.将学生难解的写作手法与生活结合。

一般人认为,写作手法是文学作品中才经常用到的,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所以,教学

1

中,常把这类知识点归纳为过于理论化的知识框架,讲解起来索然无味,即使能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作为引证,也不能完全保证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全部都被吸引到课堂中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为什么对生活中可以加以利用的材料视而不见呢?此时,便可通过还原生活语言来寻求学习的阵地。

比如,在讲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这四种易混淆的写作手法时,我就借助了我的奶奶买回青菜后说的极具原生态的语言,试着让学生辨析四种手法。“你瞧我今儿买的青菜,碧绿碧绿的,水泠泠的(正面描写),真不容易啊,为了买它们,我排了老半天队才轮到,后面有些人估计就买不到了(侧面描写),今天的确实比昨天的还要好,昨天的青菜虽然也比较新鲜,但根上还带了点泥巴,有点打秤(正衬),旁边那家的青菜简直不能看,黄不拉机的,还有虫眼儿,价格再低都没人买(反衬)。”

这样的实例和语言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在使他们学懂了手法的同时,也使他们感觉到:连80多岁且没什么文化的老奶奶都能将这几种手法运用得很娴熟,为何我们就不可以呢? 此外,武侠小说和电脑游戏是当今学生课余娱乐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如《射雕英雄传》中一开始出现的江南七怪和全真七子已让读者称奇,但随之出现的梅超风可谓让人闻风丧胆,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竟然还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这样一些的世外高人,金庸先生正是运用了“人外有人”的正衬手法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同样,电玩的诱惑力在于妖魔的道行随着游戏级别的递增而不断加深,这种不断加剧的级别难度挑战了玩家的征服欲,这儿的正面衬托最终使玩家欲罢不能。

3.将学生畏难的文体与生活结合。

相较于记叙文,学生对说明文和议论文更为陌生,正由于它们异于学生惯常的阅读思维,因此,学生较难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距离”导致的后果就是畏难,甚至是拒绝。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我们更应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使这两种原本“面目可憎”的文体变为和善亲切的面孔?比如,在讲解说明文的定义之前,我让学生看了他们最爱喝的可乐的配料表以及一些药品的说明书,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了什么叫说明。既然明白了说明文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那为什么要怕它呢?

议论文由于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所以也不被大多数善于感性思维的初中生所待见。既然议论文是围绕某一现象或话题发表的看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评明星八卦、校园和家庭热点开始呢?

记得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的精神偶像有点异于同龄人,竟然是我们那个时代所爱听的香港Beyond乐队,正是由于同样的兴趣点激发了我和他之间的一次对话:

师:你觉得Beyond乐队怎么样? 生:超棒,狂喜欢

师:老师也是,不过像你这样的年龄喜欢听他们的歌可不多见呀,所以想听听你的观点。你为什么喜欢他们呢?

生:他们有着追求纯粹音乐的梦想„„不同于一般情歌,很励志而且更多关注社会人生„„舞台上的摇滚范儿极具个人魅力

„„

师:你看,你竟然口述出了一篇议论文,有中心论点(喜欢Beyond)、分论点(喜欢的具体理由)、事实论证(在音乐道路上的漫漫追求)、引用论证(《光辉岁月》中对曼德拉和反种族歧视称颂的歌词)、对比论证(周围商业化的运作更凸显了他们追求纯粹音乐的可贵)和比喻论证(极具狂傲个性的台风让人感觉像一只为自由而抗争的雄狮在怒吼)

那位学生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也让我更加坚定的相信:应该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将学生厌倦的写作与生活结合

2

古人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米”从哪里来?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就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出来。”这句精辟的名言,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曾经听闻过一些名师大胆而独特的经验,在此和大家共享:

每节课前花5分钟开展“最想告诉大家的一个瞬间”的系列活动,每天按学号进行,要求学生就生活中触动自己的某个瞬间在课前形成百字的片段,课上交流,师生共评。甚至还可引导孩子以自然、社会为课堂,比如带领学生坐在校园里或进入公园,让他们自由选取一处景致进行描摹,在与自然进行真实的对话时,学生的灵性得以发挥。再如,有位老师课前分别给了每位学生2元钱,让他们去门口的小商贩面前买点东西,当然,主要是为了能趁此机会采访他们,关注凡人小事,了解平凡人的喜怒哀乐。

二、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训练与教学活动的巧妙开展相结合。

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学生或埋头品读、或奋笔疾书、或掩卷沉思;而教师或循循善诱、或春风化雨、或激扬文字。学生求知的眼睛,盯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这似乎成了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然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

1.阅读课中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设计。

早在上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们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他们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我在教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一改传统的老师串讲、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而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本是枯燥的文言文与生动的游戏结合起来,即抓住了学生心理,有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学生自然而然“乐学”起来,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又如,在教授《散步》时,通过让学生写剧本片段并阐述理由,从而令其读懂人物形象及主题。 2.阅读课中能巧妙启发学生的设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教育者在长期的实践中达成的共识。怎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灵活生动,怎样使凝滞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怎样把松散学生的注意力凝结在一起,使课堂变得动而不乱,是我们教师一直追寻的教育目标。我最常用的一招就是通过帮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间,设身处地去理解里面蕴含的内容和丰富意味。因为,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得更为自然,而思想也会更为活跃,也更能激发灵感。

如《老王》一课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为什么用“镶嵌在门框里”而不用“站在门框里”?这就可以让学生设想情境(也可以找胖瘦悬殊的学生演示),像照片、纸张等比较薄的东西,才能“镶嵌”在镜框、门框里,在这里用这个词语突出说明老王瘦的已不成样子了,如同纸一样薄了,而用“站”就没有这种效果。形如枯搞的老王在杨绛的眼中是恐怖的,此时又可让学生进行假设情景的想象:如果是一位病入膏肓的亲人站在你面前,你会如此害怕吗?当然不会。而且,面对让自己感到害怕的老王,杨绛竟然还莫名其妙的问出了一句:“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根据具体情境,这分明就是应付、敷衍的一句话。于是,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到当时“我”并没有把老王当成亲人,觉得老王只是一个被“我”关注的普通劳动者,虽然,在生活中时时给与他关照,但在精神层面上总觉得高他一等。所以,几年后杨绛感到的愧怍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

很明显,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没能结合具体的对象、身份、情境,学生可能就不会明白杨绛对老王的关心已经够多了,为何还感到愧怍。

3

3.写作课中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设计。

教师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不能将写作局限于一种文体或特定的要求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多形式品评赏析,多渠道展示成绩,给学生搭建展示写作水平的平台。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开展的由造句训练让学生会写经典语言的教学系列活动就很有特色:

如:要求用教材人物造句 :

学生作品展示

北方一奇人,叫泥人张,手艺精湛,把式真。 天津一地主,称张五爷,飞扬跋扈,架势牛。 (点评:语言精致)

良田,美池,桑竹,先生之地也; 种豆,荷锄,晚归,先生之愿也; 归隐,嗜酒,读诗,先生之志也。 先生谓谁?乃东晋陶渊明也。 (点评:有故事、有画面。)

灯亮了一晚,书补好了; 屋修了一生,台阶高了; 花落了一地,爸爸走了。

父亲爱了一辈子,最后,我们懂了。

(点评:巧妙运用了书本中各个父亲的形象) 这样的活动需要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审视教材,并选用恰当的方式概括人物。由于活动设计精巧、新颖,使得学生能在享受造句快乐、体验创作成功中培养语言的敏感和思想的敏感,从而让语言更精致、思想更深刻。

以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这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和指导思想。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人格的教学,语文课堂才有生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建伟.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余应源.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基本平台与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6,(7).

傅清个人简历

出生年月:1982年4月 籍贯:江苏省 职称:中学一级 工作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