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共42.0分) 1.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称量10.05g固体
C. 液体加热
D. 量9.5mL液体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 眼睛里不慎溅进了药液,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不可用手揉眼睛
C. 万一发生着火,要沉着快速处理,首先要切断热源、电源,移走附近的可燃物,再针对燃烧
物的性质选用湿抹布、干沙土、水、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等来进行灭火
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2/3
3. 下列物质分离或提纯的方法,属于化学方法的是( )
A. 蒸馏使沸点低液体蒸出 B.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C. 加热使杂质分解成气体
D. 萃取分液使溶质转移到另一溶剂中
4. 在盛有碘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CCl4后振荡,静置片刻后( )
A. 整个溶液变紫色 C. 上层褪色,下层为紫红色 A. 质量为44g/mol
C.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B. 整个溶液变为棕黄色 D. 下层褪色,上层紫红色 B. 摩尔质量为44g D. 分子数为1
5. 关于1molCO2(相对分子质量:44)的叙述正确的是( )
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 B. 碳的摩尔质量为12g
C.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 D. 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48 g O3气体含有6.02×1023个O3分子
B. 常温常压下,4.6g NO2气体含有1.81×1023个NO2分子 C. 0.5mol/LCuCl2溶液中含有3.01×1023个Cu2+ D. 标准状况下,33.6L 水含有9.03×1023个H2O分子
8. 将5 mol/L盐酸10 mL稀释到100 mL,再取出5 mL,这5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0.05 mol/L
B. 0.25 mol/L C. 0.1 mol/L D. 0.5 mol/L
9. 下列关于酸、碱、盐、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10. 下列中和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能以“H++OH−=H2O”表示的是( )
A. H+、C1−、Na+、I−
−
C. Mg2+、Na+、HCO−3、C1
+−
B. Cu2+、NO−3、K、Br +2−D. Ag+、NO−3、Na、SO4
11. 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3+
A. Na+、NO−3、Al、Cl −2+C. K+、SO2−4、Cl、Cu
−+
B. H+、CO2−3、K、NO3
D. Ba2+、Cl−、K+、SO2−4
12.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
B. 硅酸钠溶液与醋酸溶液混合:SiO2−3 + 2H =H2SiO3↓
+
+Al3++C. 0.01mol/L 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 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 NH4
2+
2SO2−+4OH−=2BaSO4↓+Al(OH)3↓+NH3·H2O 4+2Ba
D. 用氯水除去FeCl3溶液中的Fe2+: Cl2 + Fe2+ =2Cl− + Fe3+
13. 研究表明+5价的砷对人体是无毒的,专家提出一个公式:海鲜+维生素C=砒霜(主要成分为
As2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绿色蔬菜中不含维生素C C. 生成砒霜时砷元素发生还原反应 A. I−→I2 C. SO2→S
B. 维生素C不具有还原性 D. 海鲜中含+3价的砷 B. Na2SO3→SO2
2−
D. HCO−3→CO3
14. 从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不考虑分解反应)( )
15. 下列根据实验现象所作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某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Mg2+ B. 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2−C. 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3和HCO−3中的一种
D. 某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则原溶液中
+
一定含有NH4
16.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和N2具有相同的 ( )
①分子数 ②质量 ③原子数 ④物质的量 ⑤密度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17. 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提纯和性质的实验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制备
B. 滲析
C. 丁达尔效应
D. 电泳
18. 150℃、1.01×105 Pa时,aL乙炔和aL丙烯的混合气体与过量的bLO2混合、点燃,使这两种烃
充分燃烧后,再恢复到原状况,此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
A. 10aL A. ×
A. 体积比为1:1
B. (2a+b)L C. (b−a)L B. √
B. 密度比为11:7
D. 无法计算
19. 常温常压下,22.4 LCl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20. 同温同压时,有关等质量的CO和CO2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电子数比为1:1
的氨水,则需水的体积为( )
D. 碳原子数比为1:1
21. 将100g浓度为8mol⋅L−1、密度为ρ g⋅cm−3的氨水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使之稀释成4mol⋅L−1
A. 小于100mL C. 大于100mL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B. 等于100mL D. 等于100/ρ mL
22. ①干冰 ②Ba(OH)2③CCl4④NH4Cl固体 ⑤硫酸溶液 ⑥水 ⑦NH3⑧氯气 ⑨液态氯化氢⑩铝
片
(1)上述为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__(填序号),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填序号) (2)写出②与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写出①与过量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4)在标准状况下,含0.3molH的NH3的质量为______g,体积为______L,与______molH2O所含电子数相同.
23. (1)将5.6g铁粉放入100 mL 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又产生
1.12L气体(标准状况下)。试计算最后所得溶液中FeSO4的物质的量________;原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
(2)用沉淀法测定Na2CO3和NaCl混合物的组成。实验过程是每次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相同浓度的CaCl2溶液250mL,每次实验均充分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样品质量/g 2.23 4.46 6.69 8.92 沉淀质量/g 1.0 2.5 2.5 请回答下列问题:第2次实验中产生沉淀质量是_________g。CaCl2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mol/L。计算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4. 按要求写出下列方程式:
①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 . ②稀硫酸除去铁锈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25. 实验室用密度为1.25 g·mL−1,质量分数为36.5 %的浓盐酸配制240mL0.1mol ·L−1的盐酸,请
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2)配制240 mL 0.1mol·L−1的盐酸应量取浓盐酸体积____________mL,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是____________mL.
(3)所需的实验仪器除量筒和容量瓶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浓盐酸稀释溶解时有溶液溅出 ②容量瓶洗净后没有干燥
③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④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2−
、Fe2+、Al3+、Cl−、SO2−26. 某试液中只可能含有下列K+、NH44、CO3、AlO2 中的若干种离子,
离子浓度均为0.1mol⋅L−1.某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滤液X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有 ______ ; (2)沉淀A的化学式 ______ ;沉淀B的化学式 ______ ;
(3)沉淀C的成分 ______ (填“能”或“不能”)确定.若能确定,写出化学式 ______ ;若不能,说明理由 ______ .
(4)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______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______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7. 实验室里迅速制备少量氯气可利用以下反应: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
+8H2O
此反应不需要加热,常温下就可以迅速进行,而且对盐酸的浓度要求不高. (1)用单线桥法或双线桥法表示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2)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______ ,还原剂是 ______ ,氧化产物是 ______ .(均填化学式) (3)当电子转移的数目为6.02×1023时,生成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______ ,被氧化的Cl−的个数为 ______ .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C
解析:解: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引起酒精灯着火爆炸,故A错误;
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故不能称量10.05g,故B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且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故C正确;
D、根据大而近的原则来选择量筒,故量取9.5mL液体应选用15mL的量筒,而不能选用100mL的,故D错误. 故选C.
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 D、根据大而近的原则来选择量筒.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的常见的实验操作的正误判断,难度不大,应注意根据“大而近”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量筒.
2.答案:D
解析:解:A.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既隔绝了空气,又降低了温度,是一种很好的灭火方法,故A正确;
B.用手揉眼睛,会影响药液被流水带走,故B正确;
C.根据可燃物性质选择适当的灭火方式(灭火器)来灭火,故C正确;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3,故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1
3.答案:C
解析:解:A.蒸馏:利用的是互溶液体的沸点不同,低沸点的先蒸馏出来,属于物理方法,故A错误;
B.过滤:利用的是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液体可通过滤纸,固体不能,属于物理方法,故B错误; C.加热使杂质分解成气体,发生了分解反应,属于化学方法,故C正确;
D.萃取:利用的是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属于物理方法,故D错误, 故选C.
A.蒸馏:利用的是互溶液体的沸点不同; B.过滤:利用的是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 C.加热使杂质分解成气体,发生了分解反应; D.萃取:利用的是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本题考查分离或提纯所使用的方法,难度不大.要注意区别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的核心是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4.答案:C
解析:解: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则在盛有碘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CCl4后振荡,静置片刻后,现象为上层褪色,下层为紫红色, 故选C.
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溶解性、萃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萃取现象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C
解析:解:A.质量的单位为g,故A错误; B.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故B错误;
C.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22.4L/mol,所以V=n×Vm=1mol×22.4L/mol=22.4l,故C正确; D.N=nNA=NA=6.02×1023个,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质量的单位分析; B.根据摩尔质量单位分析;
C.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22.4L/mol,根据V=n×Vm来计算; D.根据N=nNA计算.
本题考查了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及物质的量和体积、粒子数的换算,理解概念、熟记基本公式并灵活运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质量和摩尔质量单位的不同,为易错点.
6.答案:C
解析:解: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有:吨、千克、克,故A错误; B.克为质量的单位,碳的摩尔质量为12g/mol,故B错误;
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0.012千克碳12中包含的碳12的原子的数量,6.02×1023这个数值是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近似值,阿伏加德罗常数单位为mol−1,故C正确;
D.气体摩尔体积只与气体的存在条件有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即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适用于标况下的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A.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有:吨、千克、克; B.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
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0.012千克碳12中含的碳12的原子的数目; D.气体摩尔体积就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本题考查了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应用,注意它们的单位和使用条件,题目较简单.
7.答案:A
解析:解:A.48 gO3气体物质的量n=M=48g/mol=1mol,所以含有6.02×1023个O3分子,故A正确;
B.常温常压下,4.6gNO2气体n=M=46g/mol=0.1mol,则含有6.02×1023个NO2分子,故B错误; C.根据n=cV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但是溶液体积不知道,所以不能计算,故C错误; D.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根据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所以不能计算33.6L水含有的分子数; 故选A.
A.根据n=M、N=nNA; B.根据n=M、N=nNA;
C.根据n=cV计算,但是体积不知道; D.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方法,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
mm
m
4.6gm
48g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有关计算及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难度较小,关键清楚稀释定律,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令稀释后盐酸物质量浓度为c,则: 10mL×5mol/L=100mL×c 解得c=0.5mol/L,
由于溶液是均匀的,所以取出的5ml盐酸的浓度等于稀释后盐酸的浓度为0.5mol/L,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解析:解:A、纯碱是碳酸钠,是盐不是碱,铜是单质,不是电解质,故A错误; B、硫酸是酸,氢氧化钠是碱,碳酸氢钠是盐,水是电解质,乙醇是非电解质,故B正确; C、盐酸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碳酸钡是电解质,故C错误;
D、氯化铜溶液时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氧气是单质,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解:A.氢氧根离子与C1−、Na+、I−都不反应,能共存,所以中和反应可以H++OH−=H2O表示,故A正确;
B.溶液中有氢氧根离子,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铜,不共存,故B错误; C.溶液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都反应,所以不能用H++OH−=H2O表示,故C错误;
D.溶液中含有银离子,银离子能够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银沉淀,所以不能用H++OH−=H2O表示,故D错误; 故选:A。
H++OH−=H2O表示强酸活在可溶性强酸的酸式盐和强碱反应只生成可溶性的盐和水的一类反应,据此来回答。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离子反应的实质是能代表一类反应,注意离子反应条件,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A
解析:解:A.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且离子均为无色,故A正确; B.H+、CO2−3结合生成水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但Cu2+为蓝色,与无色不符,故C错误; D.Ba2+、SO2−4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等,则离子大量共存,并结合离子的颜色来解答.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及离子颜色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和书写方法,主要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弱电解质的判断,量不同产物不同,关键是离子反应顺序的理解和判断。
A.电荷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A错误;
−B.醋酸是弱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为:SiO2−3+2CH3COOH=H2SiO3↓+2CH3COO,故B错误;
C.0.01mol/L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离子反应顺序是先沉淀在和铵
+2+根离子反应,再沉淀溶解,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Al3++2SO2−+4OH−=4+2Ba
2BaSO4↓+Al(OH)3↓+NH3⋅H2O,故C正确;
D.电荷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为:Cl2 + 2Fe2+ =2Cl− + 2Fe3+,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人体中的As元素为+5价,As2O3中As元素为+3价,吃饭时同时大量食用海鲜和青菜,容易中毒的原因是生成+3价As,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与+5价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3价As,据此解答即可。
A.绿色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故A错误;
B.食用海鲜和青菜后生成+3价As,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海鲜中+5价砷生成砒霜中+3价As,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为还原反应,故C正确; D.海鲜与维生素C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砒霜中 +3价As,说明海鲜中含+5价的砷,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A
解析:解:A、I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应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A正确; B、S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S元素化合价降低,应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C错误; D、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说明加入氧化剂后该物质被氧化,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应升高.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以及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15.答案:C
解析:解:A.白色沉淀不一定为氢氧化镁,可能为氢氧化银等,不一定含有Mg2+,故A错误; B.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可能生成碳酸银、硫酸银等,因先加入硝酸酸化,故B错误; C.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应为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为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故C正确;
D.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呈酸性,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氨气,相矛盾,故D错误. 故选C.
A.白色沉淀不一定为氢氧化镁; B.可能生成碳酸银、硫酸银等;
C.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为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D.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呈酸性.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可行性的评价,难度不大.
1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注意T、P、V、N、n之间的关系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和N2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结合物质的摩尔质量及物质的构成来解答。 ①物质的量相同,则分子数相同,故正确;
②物质的量相同,且摩尔质量均为28g/mol,则质量相同,故正确; ③均为双原子构成的分子,物质的量相同,则原子数相同,故正确; ④同温同压同体积,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故正确; ⑤摩尔质量与体积均相同,则密度相同,故正确; 故选C。
17.答案:B
解析:解:A、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碱液中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得不到胶体,若想得到胶体,需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故A错误;
B、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胶体透不过,故可以用渗析的方法来分离胶体和溶液,故B正确; C、光束通过胶体时出现光亮的通路,而不是黑的,故C错误;
D、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故电泳时氢氧化铁胶粒向负极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A、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碱液中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 B、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胶体透不过; C、光束通过胶体时出现光亮的通路; D、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
本题考查了胶体的性质以及制备方法,难度不大,应注意是胶粒带电,而不是胶体带电。
18.答案:B
解析:解:氧气过量时,燃烧发生反应:
、
,恢复150℃、1.01×105Pa时,生成的水为气态,由方程式可知,
2体积乙炔燃烧后气体体积减少1体积,而2体积丙烯燃烧后气体体积增大1体积,故燃烧后混合物气体的体积不变,即燃烧后混合气体的体积为(aL+aL+bL)=(2a+b)L,故选B.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注意根据差量法进行分析解答,避免计算的繁琐,较好的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难度不大.
19.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常温常压,不是标准状况,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故22.4L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则含有的分子个数小于NA,故判断错误。 故选A。
20.答案:C
解析:解:等质量的CO和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则等质量的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4g/mol:28g/mol=11:7,
A.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则二者体积之比=11:7,故A错误;
B.同温同压时,气体的密度与摩尔质量成正比,则二者密度之比=28g/mol:44g/mol=7:11,故B错误;
C.电子数之比等于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之比=(11×14):(7×22)=1:1,故C正确; D.碳原子数之比=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11:7,故D错误; 故选C.
同温同压时,气体的密度与摩尔质量成正比;等质量的CO和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据此结合二者化学式组成计算.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即可解答,试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21.答案:C
解析:解:100g浓度为8mol⋅L−1、密度为ρ g⋅cm−3的氨水的体积为ρg/mL=
100g
100ρ
mL.
100
令稀释后氨水的体积为VmL,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ρmL×8mol/L=VmL×4mol/L,解得V=
200ρ
,
令稀释后的密度为xg/ml,氨水浓度越小,密度越大,则x>ρ, 稀释后氨水的质量为
200ρ
mL×xg/ml=
ρ
200xρρ
g, −100)g,
所以加入的水的质量为所以加入的水的体积为由于x>ρ,所以(故选:C.
200xρ
200x
g−100g=(
=(
200x
(
200x
−100)gρ
200xρ
1g/mL
−100)mL,
−100)mL>100mL.
计算出100g浓度为8mol⋅L−1、密度为ρ g⋅cm−3的氨水的体积,令稀释后氨水的体积为Vml,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列式计算V的值.令稀释后的密度为xg/ml,氨水浓度越小,密度越大,则x>ρ,计算稀释后氨水的质量,稀释后氨水的质量减去100g即为需加水的质量,根据v=ρ计算水的体积,根据稀释前后氨水密度判断水的体积.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计算,难度中等,表示出所加水的体积是解题关键,清楚氨水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类似还有酒精等.
−2+
=22.答案:⑤⑩;②④;Ba2++2H++2OH−+SO2−4=BaSO4↓+2H2O;CO2+2OH+Ba
m
BaCO3↓+H2O;1.7;2.24;0.1
解析:解:(1)①干冰只存在分子,不能导电,在水中电离的不是其本身,则干冰属于非电解质; ②Ba(OH)2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③CCl4只存在分子,不能导电,在水中电离的不是其本身,则属于非电解质; ④NH4Cl固体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⑤硫酸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 ⑥水,几乎不导电,能自身微弱电离,该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⑦NH3只存在分子,不能导电,在水中电离的不是其本身,则属于非电解质; ⑧氯气只存在分子,不能导电,在水中电离的不是其本身,为单质,则不属于电解质; ⑨液态氯化氢只存在分子,不能导电,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⑩铝片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导电,为单质,则不属于电解质; 故答案为:⑤⑩;②④;
(2)②与⑤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硫酸钡和水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离子反应为Ba2++2H++2OH−+SO2−4=BaSO4↓+2H2O,
故答案为:Ba2++2H++2OH−+SO2−4=BaSO4↓+2H2O;
(3)用过量Ba(OH)2溶液吸收CO2生成的是正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离子反应为:CO2+2OH−+Ba2+=BaCO3↓+H2O,
故答案为:CO2+2OH−+Ba2+=BaCO3↓+H2O;
(4)n(H)=3n(NH3)=0.3mol,n(NH3)=0.1mol,m(NH3)=nM=0.1mol×17g/mol=1.7g,在标准状况下,V=nVm=0.1mol×22.4L/mol=2.24L,1mol水分子、NH3中都含有10mol电子,n(NH3)=0.1mol,与0.1molH2O所含电子数相同. 故答案为:1.7; 2.24; 0.1.
(1)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或自由移动的离子时能够导电;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2)②与⑤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
(3)氢氧化钡过量,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
(4)根据公式m=nM、V=nVm结合物质的微粒构成来计算,水分子和NH3含有的电子数相同,都含有10个电子.
本题考查电解质及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常用化学计量的有关计算,明确基本概念及发生的离子反应、在离子反应中单质、气体、氧化物、水、沉淀、弱电解质等保留化学式即可解答,注意对公式的理解与灵活运用,题目难度不大.
23.答案:(1)0.1mol;0.5mol/L
(2)2.0;0.1;47.5 %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以及混合物的计算、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判断实验中过量问题,对学生的理解思维有一定的要求,难度中等。 (1)根据公式:n=V,生成氢气的量:n=22.4L/mol=0.05mol,
m
V1.12L
Fe+H2SO4=FeSO4+H2↑
1 1 1 1 x y 0.05mol 故x=0.05,y=0.05mol,
n=56g/mol=0.1mol,CuSO4溶液消耗的量:n=0.1mol−根据公式n=M,总的铁粉的物质的量为:0.05mol=0.05mol,
Fe+CuSO4=FeSO4+Cu
1 1 1 1
m
5.6g
0.05mol a b
故a=0.05mol,b=0.05mol
最后所得溶液中FeSO4的物质的量:n=0.05mol+0.05mol=0.1mol; 根据公式c=V,原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故答案为:0.1mol;0.5mol/L;
(2)发生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第3次、第4次生成沉淀碳酸钡质量都为2.5g,说明样品质量为6.69g时,氯化钙已经完全反应,生成2.5g碳酸钙沉淀需要样品的质量=2.23g×1.0g=5.575g>4.46g,则第2次实验中样品不足,
第2次实验中产生沉淀质量=1.0g×2.23g=2.0g;第3次氯化钙完全反应,生成2.5g碳酸钙,由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可知,n(CaCl2)=n(CaCO3)=100g/mol=0.025mol,故c(CaCl2)=
0.025mol0.25L
2.5g
4.46g
2.5g
n
0.05mol100×10−3L
=0.5mol/L;
=0.1mol/L;按第1次数据进行计算可得
Na2CO3+CaCl2=CaCO3↓+2NaCl 1mol 1mol n=0.01mol 100g/mol
m(Na2CO3)=n×M=0.01mol×106g/mol=1.06 g,碳酸钠的质量分数:2.23g×100%≈47.5%, 故答案为:2.0;0.1;47.5%。
1.06g
1g
24.答案:①Ba(OH)2=Ba2++2OH−;
②Fe2O3+6H+=2Fe3++3H2O
解析: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不大,熟悉电解质强弱是书写电离方程式的关键,注意化学式的拆分。
①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Ba(OH)2=Ba2++2OH−; 故答案为:Ba(OH)2=Ba2++2OH−;
②稀硫酸除去铁锈的离子方程式:Fe2O3+6H+=2Fe3++3H2O; 故答案为:Fe2O3+6H+=2Fe3++3H2O。
25.答案:(1)12.5mol/L;
(2)2.0;250;
(3)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4)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掌握配制的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为解题关键,难度一般。 (1)密度为1.25g⋅mL−1,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物质的量浓度c=故答案为:12.5mol/L;
(2)配制240mL 0.1mol⋅L−1的盐酸,应选择250mL容量瓶,设需要浓盐酸体积为VmL,则依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12.5mol/L×V×10−3L=0.25L×0.1mol⋅L−1,解得V=2.0mL; 故答案为:2.0;250;
(3)所需的实验仪器除量筒和容量瓶外还有: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故答案为: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4)①浓盐酸稀释溶解时有溶液溅出,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正确;
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产生影响,溶液浓度无影响,故错误; ②容量瓶洗净后没有干燥,
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③定容后摇匀,故正确;
④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低,溶液浓度偏高,故错误。 故答案为:①③。
++3+
、Fe3+和Ba2+;BaSO4;Fe(OH)3;能;BaCO3;−;NH4、Fe2+、Cl−、SO2−26.答案:NH44;Al、2−K+、AlO−2、CO3
1000×1.25×36.5%
36.5
=12.5mol/L;
解析:解:加入过量稀硫酸无明显变化,说明无碳酸根离子,无Ba2+,无AlO−2;
加入硝酸钡有气体,因为前面已经加入了硫酸,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说明有亚铁离子存在且被氧化,沉淀为硫酸钡;
加入NaOH有气体,说明存在铵根离子,气体氨气,沉淀B为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 通入少量CO2产生沉淀,先与OH−、Ba2+反应,沉淀C为碳酸钡,不能说明存在Al3+.
+
因为存在的离子浓度均为0.1mol⋅L−1,从电荷的角度出发,只能含有NH4、Fe2+、Cl−、SO2−4才能保
证电荷守恒,则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K+,
+(1)依据分析可知:滤液X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有NH4、Fe3+和Ba2+, +故答案为:NH4、Fe3+和Ba2+;
(2)根据分析可知,沉淀A为BaSO4,沉淀B为Fe(OH)3, 故答案为:BaSO4;Fe(OH)3;
(3)沉淀C为二氧化碳与钡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化学式为BaCO3, 故答案为:能;BaCO3;
+(4)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为:NH4Cl−、K+、AlO−、Fe2+、一定不存在的离子为:Al3+、SO2−CO2−2、4,3, +−+3+2−故答案为:NH4、Fe2+、Cl−、SO2−4;Al、K、AlO2、CO3. −加入过量稀硫酸无明显变化,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CO2−3、AlO2;
加入硝酸钡有气体,说明有亚铁离子存在且被氧化,沉淀为硫酸钡;
加入NaOH有气体,说明存在铵根离子,气体氨气,沉淀B为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 通入少量CO2产生沉淀,先与OH−、Ba2+反应,沉淀C为碳酸钡,不能说明存在Al3+;
+
因为存在的离子浓度均为0.1mol⋅L−1,从电荷的角度出发,只能含有NH4、Fe2+、Cl−、SO2−4才能保
证电荷守恒,K+必然不能存在,据此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性质检验,注意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另外本题需要根据电荷守恒判断氯离子是否存在,难度较大.
27.答案:KMnO4;HCl;Cl2;11.2L;6.02×1023
解析:解:(1)反应中KMnO4中Mn元素获得10电子生成MnCl2,HCl中Cl元素失去10个电子生成Cl2.用双线桥表示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为:
,故答案为:
;
2+(2)反应中Mn的化合价由MnO−4中+7价降低为Mn中+2价,化合价降低,故KMnO4是氧化剂;氯
KMnO4;元素的化合价由HCl中−1价升高为Cl2中0价,故HCl是还原剂,氯气是氧化产物,故答案为:HCl;Cl2;
(3)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令生成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xmol,根据电子转移,则:xmol×2×1×6.02×1023mol−1=6.02×1023,解得x=0.5,所以生成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nVm=0.5mol×22.4L/mol=11.2L,当生成氯气0.5mol时,转移电子是1mol,即6.02×1023个,故答案为:11.2L;6.02×1023.
HCl中Cl元素失去10个电子生成Cl2.双线桥表(1)反应中KMnO4中Mn元素获得10电子生成MnCl2,
示方法为化合价变化的同一元素用直线加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并在上方注明“得”或“失”及转移电子数目;
(2)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所含元素氧化剂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对应产物是氧化产物;
(3)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令生成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xmol,根据电子转移列放出计算x的值,并根据方程式分析电子转移的数目.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中根据化合价进行的有关计算,掌握
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