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四单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四单元

来源:乌哈旅游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变化的量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 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常用的方 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 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并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难点:了解并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 两个量?它们是固定不变的量还是变化着的量? (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

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互有着关系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 律而确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由此我们知 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5.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 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 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 (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5.小结: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5.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有着关系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 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五、全课总结,谈谈收获。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两个变量: (1)年龄、体重 (2)时间、骆驼的体温 (3)蟋蟀每分叫的次数和气温 其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2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正比例(一)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 境,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 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意义,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意义,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 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 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

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 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 ……)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程同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交流) (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 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 三、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路程与时间表格: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

3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 (4)教师引导学生从比值不变的角度认识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路程÷时间 =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揭示正比例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 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 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 关键是什么?(商是不是一定?)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 四、巩固练习

1.书P42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随着年龄增长,小丁的身高也在增长。 (2)打字的总数一定,已打的字和剩下的字。 (3)苹果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购买苹果的数量。 五、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正比例

4÷1=4 8÷2=4 12÷3=4 4:1=8:2=12:3=4 周长÷边长=4

90÷1=90 180÷2=90 270÷3=90 90:1=180:2=270:3=90 路程÷时间=90

4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正比例(二)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 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 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

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

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正比例的知识,你能来说说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总价和数量表格: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3)观察总价与数量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 (4)教师引导学生从比值不变的角度认识总价与数量的变化关系。总价÷数量 =5(一定),即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5)结论: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2.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 (1)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全班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列出几组相对应的数值思考发现。

(4)结论:尽管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但圆的面积与半径的比值在 发生变化,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 3.乐乐和爸爸年龄变化情况表格:

5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3)观察乐乐的年龄和爸爸的年龄这两种量,思考他们的年龄成正比例吗?(小 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5)结论:虽然乐乐的年龄增加,爸爸的年龄也增加,但是乐乐的年龄与爸爸 的年龄的比值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两者的比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 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举例,关注实例 的合理性,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学 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书P43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想法。全班交流。 2.书P43第3题。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3.书P43第4题。独立填表,然后判断。

4.书P43你知道吗?引导学生体会“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的道理。 四、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6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画一画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体会“正比例 图象是一条直线”的特点,深化对正比例的认识。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理解正比例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 意义。

教学重点:

1.认识正比例图象,体会“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的特点,深化对正比例的 认识。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理解正比例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 意义。

教学难点:

1.认识正比例图象,体会“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的特点,深化对正比例的 认识。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理解正比例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 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圆的半径与周长。 二、探索新知。

1.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表格。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

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

7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探索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的关系。 (1)填写表格。

(2)判断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是否成正比例。说说理由。

(3)出示标有纵横轴的方格纸,引导学生联系上面表中的数据,了解横轴和纵 轴表示的意义。讨论怎样根据表中的数据来描点。 (4)说说各点的含义。

(5)连接图上各点,说说自己的发现。

(6)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图象,引导学生讨论点的意义。判断点(100,200)是否 在这条线上。 三、巩固练习。

1.书P45第1题。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2.书P45第2题。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

3.书P45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画一画

正比例的图象成一条直线。

8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反比例(一)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境,经历反比例意义 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反比例。

2.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 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意义,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反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意义,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反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2.请说一说下面各题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

(2)征订同一种刊物,征订数量和总价。 (3)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引入新课。

如果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反比例) 二、探究新知

1.长方形“面积一定”“周长一定”是相邻两边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 (2)根据表格,说说你的发现。

(3)思考:表1与表2有哪些相同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一条边 长随着邻边长的增加而减少。

(4)组织学生讨论: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 吗?

2.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1)观察表中的数据,说说有什么发现。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口答。 (2)引导学生从积不变的角度认识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交通工具的速度和

9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 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 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板书 速度 × 时间 = 路程(一定)

3.揭示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 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 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 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判断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的长是否成反比例。引导学生体会“积一定” 时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和一定”时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1.书P47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说说理由。 2.判断下面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1)乐乐拿一些钱买笔记本,单价和购买的本数。

(2)生产摩托车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3)出勤率一定,应出勤的人数和实际出勤的人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 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反比例

1×24=2×12=3×8=4×6 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积相等,也就是面积一定 10×12=60×2=80×1.5 速度和时间的积相等,也就是路程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 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 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10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反比例(二)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经历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 反比例的实例,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 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能举

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能举

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反比例的知识,你能来说说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

1.总价一定,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全班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列出几组相对应的数值思考发现。

(4)结论:苹果的数量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变化,但单价与数量的积是一定的, 所以,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变化情况表格: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3)观察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这两种量,思考成反比例吗?(小 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5)结论:虽然剩下的页数随着已读的页数的增加而加上,但是剩下的页数与 已读的页数的积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只是和是一定的。所以,剩下

11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的页数与已读的页数不成反比例。

3.分别举一个成反比例和不成反比例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举例,关注实例 的合理性,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4.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反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学 生讨论、交流)

5.说说反比例和正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书P48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想法。全班交流。 2.书P48第3题。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3.书P48第4题。独立完成,然后判断。

4.书P48第5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齿轮”转动中的数学问题。 四、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12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练习四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 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 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 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 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 例。

3.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 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 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 例。

3.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 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对正反比例的知识掌握了不少,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总结、练习。 二、梳理知识结构

1.同桌合作,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点。 2.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三、基本练习

13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1.书P49第1题。学生填表,判断应付金额和彩带长度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再描点连线,解决实际问题。

2.书P49第2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帮助思考。 3.书P49第3题。学生判断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地砖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数 据解决实际问题。

4.书P50第4题。学生根据正比例图象的信息解决问题。 5.书P50第5题。学生填表,然后分析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谈谈收获与困惑。

14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绘制校园平面图(一)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数学好玩 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实际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并 综合运用图形位置、测量、比例、数据收集等知识,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 题的经验。

2.经历设计方案、动手实践、交流反思的活动过程,发展统筹规划和按方案实践 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3.在设计、测量、整理等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学 习兴趣,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位置、测量、比例、数据收集等知识,积累“从头到

尾”思考问题的经验。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图形位置、测量、比例、数据收集等知识,积累“从头到

尾”思考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可爱的学校里已经生活六年了,请大家说说对学校的印象。在毕业前夕,给母校留一张大家亲手绘制的校园平面图吧。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平面图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平面图。 二、设计方案

1.学生分组围绕教材提示的问题进行讨论,每组形成一个活动方案。 2.全班进行方案的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方案。 三、动手实验

组织学生按方案实际开展测量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场所,提示学生先把 建筑物或活动场地的形状草图画下来,再记上相关数据。)

15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绘制校园平面图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实际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并 综合运用图形位置、测量、比例、数据收集等知识,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 题的经验。

2.经历设计方案、动手实践、交流反思的活动过程,发展统筹规划和按方案实践 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3.在设计、测量、整理等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学 习兴趣,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位置、测量、比例、数据收集等知识,积累“从头到

尾”思考问题的经验。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图形位置、测量、比例、数据收集等知识,积累“从头到

尾”思考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绘制校园平面图。 二、动手实验

1.组织学生整理讨论。 (1)交换有关数据。 (2)讨论确定比例尺。

(3)分工计算相关场所的图上距离。

2.小组内完成“草图”,并把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标在“草图”上。 3.绘制校园平面图。 三、交流反思

1.小组内互相交流,评价。组内评选出一幅好作品进行全班展示。 2.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评价校园平面图。 (1)画得是否齐全、准确、合理。 (2)是否美观、有自己的特色。 3.再次画一画平面图。

4.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的问题,回顾、反思和总结。

16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四、自我评价 1.学生独立评价。

2.小组内交流,同伴互评。

五、全课总结:说说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

17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验证交流,经历探索和认识莫比乌斯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动手操作、对比探索中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作成莫比乌斯 带,初步体会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3.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猜想与探索的过程,感受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神奇变化,感 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作成莫比乌斯带,初步体会

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作成莫比乌斯带,初步体会

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条,剪刀,双面胶、水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刚才一进教室,同学们都对桌上花花绿绿的纸条感到好奇,它们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对象。你可别看它简单,其中藏着不少数学奥秘呢!课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够大胆地猜想,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上来,做一个学习上的有心人,同学们,今天老师刚学会不久的魔术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开心吗? 二、认识莫比乌斯带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取出1号纸条,认真观察这张普通的长方形纸条,它有几条边几个 面?(引导学生观察) 板书:四条边两个面 2.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板书:两条边两个面

学生动手操作:围成一个圈数学上把这种有里外之分的纸圈称为双侧面纸圈 3.想办法将长方形纸条变成一个面一条边吗?生动手试做。当生遇到困难时老师 拿出事先做好的纸圈,让学生用手感觉它是一条边一个面。 板书:一条边一个面

4.让我们一起来动动手研究一下吧!(如果学生不能做出,教师可以适当提醒。) 由做出来的同学介绍“莫比乌斯带”的做法:将其中的一边转180度并粘贴起 来。(学生动手操作,可小组合作完成)

是不是只有一条边呢?(用手沿着其中的一条边走,能回到原点) 如何验证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用一笔能将整个纸条画完,回到起点)

18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为什么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呢?(生小组讨论,回答)

当多数学生想要亲自感受的时候,师趁机指导学生做一个单侧面的纸圈。 强调:一头不变,另一头拧180度,两头粘贴。

5.现在我们做成了一个圈,它只有一条边一个面,非常地奇怪。(课件出示:神 奇的怪圈)

6.简单介绍怪圈的来历。(课件出示: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三、变化莫比乌斯带 11. 剪莫比乌斯带 2(1)现在,老师拿出莫比乌斯带,我们用剪刀沿中线剪开这个莫比乌斯纸圈, 同学们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启发学生想象力) (2)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3)验证结果: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圈。(验证它是否是莫比乌斯带)

12. 剪莫比乌斯带

3(1)请同学们拿出3号纸条,再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带。

(2)如果我们要沿着三等分线剪,剪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3)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帮助。 (4)验证结果: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5)问题:这个小圈和大圈是莫比乌斯带吗?请用刚才的方法证明一下。 3.其它剪法

从中间或是从三等分线剪莫比乌斯带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那你们还想怎样 剪?结果会怎样呢?在小组内说说看。 四、生活中应用

1.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纸圈竟如此神奇,它可不光好玩有趣,还被应用到生活的方 方面面,让我们跟随莫比乌斯带一起走进生活中去吧。 欣赏图片(课件出示)

(1) 莫比乌斯茶具 (2) 莫比乌斯爬梯 (3) 工厂传送带 (4)莫比乌斯跑道 (5) 2007特奥会会标“眼神” (6) 克莱因杯 (7) 三叶扭结 2.莫比乌斯带还会救人呢,大家相信吗?

从前,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的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捕获,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

19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执事官不想误判此案,但是又不敢得罪县官,你们猜他怎么做?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个弯,用手指将两端捏在一起,做成莫比乌斯带。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从“应当”二字读起,确实没错。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小结:最后,让我们今天的课结束在这首有趣的童谣中吧。 一个长条扭一扭, 两条短边手牵手, 变出莫比乌斯带, 单侧曲面把路开。 来呀,我的好朋友, 科学探索一起走!

希望同学们象童谣中说的那样,在数学王国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教学反思:

20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可爱的小猫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小猫乐乐”在方格纸上利用“数对”放大的探索过程,通过“填一填” “画一画”等活动,体会用“数对”的变化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积 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活动中体验图形的多种变化,感受在方格纸上利用“数对”进行图形放大与 缩小的趣味性,激发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用“数对”的变化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数对”的变化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小猫图)

我来试试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谁能看清上面画着什么?(展示课件出现放大镜,边操作边说:“看清了吗?”最后再调整至合适的大小。)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是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学习活动就从一只神奇的小猫开始。 二、神奇的小猫

1.根据小猫乐乐图,学生用数对表示各点位置。独立填一填。全班交流,说说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什么,第二个数表示什么。 2.认真观察,寻找规律。

(1)学生将小猫乐乐的轮廓的点的数对填写在表格中。

(2)讨论“天天”的点的数对与对应的“乐乐”的点的数对相比,发生了什么 变化。

(3)全班交流。找到规律,填写表格。

(4)学生独立寻找表示“晶晶”“欢欢”的点的数对的变化规律,填写后交流。 3.画三只小猫的轮廓。

(1)猜猜根据三只小猫的数对,画出三只小猫,哪只最像“乐乐” (2)学生描点,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测。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有什么发现?

21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4)结论:表示轮廓的点的“数对”的两个数都乘相同的数,变化后的图形与 原图才像。如果乘的数不同,就会“变形” 三、巩固练习

书P57画一画。学生思考交流,准备怎样设计让图案“变形”,互相启发,再实际画一画,展示作品,同学交流。 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2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第 周 星期 整理与复习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及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尝试结合所学内容从日 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2.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数 学思想。

教学重点: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我学到了什么

1.学生翻阅教材,回顾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2.将罗列的知识进行归类,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3.梳理出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并记录下整理内容。 全班交流。展示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介绍整理的方法 二、圆柱和圆锥练习

1.书P60第1题。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和想象的。 2.书P60第2题。独立完成,代表板演。集体订正。

3.书P60第3题。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再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 必要指导。

4.书P60第4题。学生独立审题,反馈时关注学生审题的方法。 5.书P60第5题。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6.书P61第6题。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三、比例练习

1.书P61第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自己的方法。 2.书P61第8题。独立完成,代表板演。集体订正。

3书P61第9题。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有关信息,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4.书P61第10题。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和判断的方法。 5.书P61第11题。学生独立填表,判断,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3

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六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殷佩梓

6.书P62第12题。学生计算后填表。再画图说说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正比 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引导学生写出关系式,判断现价与原价是否成正比例。 三、图形运动练习

1.书P62第13题。独立画图,再组织交流。

2.书P62第14题。独立观察,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