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如果选取了一个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可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 )。 A.位置 B.颜色 C.形状 2.小芳坐在小船上看到两岸的高山向后移动,她的参照物是( )。
A.小船 A.方向变了 A.汽车雨刮器
B.水面
B.距离不变 B.弹簧玩偶
C.山上的树木 D.小芳
3.当我们在等公交车时,公交站台相对于我的位置( )。
C.距离变了 C.车轮
4.下列物体运动时,和秋千运动形式最接近的是( )。 5.你乘坐的汽车经过环岛时,汽车运行的线路是( )。
A.曲线运动 B.上下运动 C.直线运动
6.小球分别从两个长度相同的斜面最上端向下滚动,以下两种情况的小球到达底端时速度不同,速度不同的原因是( )。
A.斜面的宽度
B.斜面的坡度大小
C.小球的放置方式
7.小花走得比小红慢。小红从自己家里出发去小花家需要15分钟,小花从自己家里出发去小红家可能需要的时间是( )。 A.少于15分钟 ( )。
B.等于15分钟
C.超过15分钟
8.下图中的实验小组正在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在实际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小组分工合作,确定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记录员 B.需测量一次数据 C.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
9.小科和小明进行400米跑步比赛,想知道谁的速度更快,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眼睛观察,比较谁先到达终点 B.用秒表测量时间并比较 C.用皮尺测量运动距离并比较
10.运动会上,乐小新和古小勇参加百米赛跑,乐小新用了16秒,古小勇比乐小新快,古小勇可能用了( )。 A.14秒 A.干燥、温暖 12.蚕属于( )。 A.昆虫
13.蚕的新生命是从( )开始的。 A.蚕卵
A.切成碎片或条状 B.新鲜刚洗干净的桑叶 C.湿的,以保证蚕宝宝喝到水
15.蚕卵将要孵化时,它的特点是( )。 A.白色,半透明的,5毫米大小的圆球形 B.黄绿如玉的1毫米大小的鸡蛋形 C.紫黑色,1毫米大小,顶部有下陷的饼形 16.鸡蛋中发育成小鸡的是( )。 A.胚盘 A.青蛙卵
B.卵白 B.乌龟卵
C.卵黄 C.鸡卵
17.下列动物中,没有卵壳的是( )。 18.蚂蚁卵的形状( )。
B.蚕宝宝(幼虫)
C.蚕蛾
14.蚁蚕比较小吃的桑叶要( )。
B.爬行类
B.16秒 B.湿润、温暖
C.18秒 C.干燥、寒冷
11.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蚕卵的孵化( )。
A.球形 A.气室
B.月饼形 B.水
C.长条形 C.卵壳
19.下列不属于熟鸡蛋的内部结构的是( )。
20.小朋友,你知道吗?别看蚕卵那么小,它还挺奇妙的呢!刚产下的蚕卵,颜色一般是淡黄色的。一两天后,它会变成浅褐色,后面颜色还会继续变深,最终呈紫黑色。当春天来临,天气渐渐变暖,桑树开始发芽,蚕卵就逐漸孵化,变成一条条又黑又小的蚕宝宝,人们叫它们蚁蚕。能孵化的蚕卵的颜色( )。 A.不会变化
A.头大身小,身上有毛 A.脚 A.4次 A.使身体前行
C.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不会掉下来 25.喂蚕的桑叶很讲究,一定要( )。 A.新鲜干燥 A.茧 A.蚕蛾 A.大声呼叫它 A.标志 A.三角形 A.月球 A.指南针
B.新鲜带水珠 B.蛹 B.蚕卵 B.唱歌给它听 B.口器 B.椭圆形 B.太阳 B.时钟
C.新鲜 C.蚕 C.蚕丝 C.轻轻触碰它 C.气门 C.纺锤形 C.一样近 C.日晷
26.蚕宝宝吐丝结成了( )。 27.人们抽取( )织成丝绸。
28.当蚕宝宝变成蛹之后,蛹不吃也不动,只有( )才会动。 29.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 )。 30.蚕蛹的身体外形是( )。
31.太阳和月球中,离地球更近的是( )。
32.古代人们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规律制作的计时工具是( )。 33.如图,用手电筒照射小球,投射到屏幕上的影子形状是( )。
B.16次 B.由浅变深 B.身体呈白色
B.气门
C.12次
B.把持食物帮助进食 D.保持身体平衡
C.由深变浅 C.有三对足
2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蚁蚕时,可以观察到( )。
22.蚕的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这是( )。
23.蚕的一生,经历许多变化,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这个过程中需几次蜕皮( )。 24.幼虫时期的蚕,胸足的主要作用是( )。
A.方形
B.圆形
C.三角形
34.如图所示,照射同一块木块,只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在( ),木块的影子最长。
A.1号位置
A.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 A.缺—圆
B.2号位置 B.改变物体的摆放 B.圆—缺
C.3号位置
C.打开或关闭手电筒的光源 C.缺—圆—缺
35.下列做法中不能使手电筒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的是( )。 36.农历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 )。 37.农历正月十五的月相是( )。
A. B. C.
38.下列哪个现象属于月球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 A.火山喷发 A.月球上没有空气 A.各种大小不同的陨石
B.地震
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 B.各种环形山
C.潮汐
C.在月球上人无法说话 C.太阳 C.干旱 C.冰川
C.猜一猜
D.目测 C.蓝色 C.不能确定
39.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
40.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我们通常用各种小球来模拟( )。 41.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下列哪一项属于液态水带来的好处( )。 A.淡水资源让生命繁衍生息 B.风小 42.地球仪上蓝色表示( )。 A.大陆 A.数格子比较 A.红色 A.自东向西
A.轨道坡度再大一点 B.终点设计得再高一点 C.轨道设计得再宽一点
47.对本学期的比赛,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的?( ) A.运动相同时间,比距离长短 C.以上两种方法都用
48.民航飞机、“复兴号”动车和自行车三种交通工具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800千
B.运动相同距离,比时间多少
B.海洋
B.用尺子量
B.灰色 B.自西向东
43.观察地图,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简易的方法是( )。
44.从外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个( )的星球,地球拥有丰富的液态水。 45.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也在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46.下面方法可以让“过山车”上的小球运动得更快的是( )。
米350千米、15千米。其中运动得最快的交通工具是( )。 A.民航飞机
B.自行车
C.“复兴号”动车
49.有甲、乙两辆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行进了10千米,乙车行进了15千米,则它们运动的快慢情况是( )。 A.甲车更快 A.运动距离
C.以上两个条件都要测量
B.乙车更快
B.运动时间
C.一样快
50.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轨道上运动的快慢时,我们需要测量( )。
二、实验探究题
51.下面是蚕的生命周期图,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序号的后面分别写出蚕的四种形态。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2)蚕由②→③的变化过程中,会表现出:渐渐停止吃桑叶,身体发黄发亮,这表明蚕要开始__________,蚕一生要蜕__________次皮。
(3)小军用文字记录了蚕的一生,其中一段记录为“身体呈圆筒形,有体节,从黑褐色逐渐变成白色,身体两侧有小黑点”。请判断小军记录的生长阶段是( )。 A.卵 B.成虫 A.30天 A.婴儿期
C.幼虫
D.蛹
D.75天 C.青春期
D.中年期
(4)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 )。
B.35天
C.56天
(5)人也有生命周期,那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是( )。
B.儿童期
52.回忆自己养蚕的过程,完成下列题目。
(1)当蚕不吃叶子、身体发黄、透明的时候,这是蚕( )。 A.生病了
B.蜕皮了
C.要吐丝结茧
(2)像蚕蛾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身体结构特征的动物我们称为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类动物的有_____________。 A.蚂蚁
B.青蛙
C.蜈蚣
(4)在蚕蛹和蚕蛾阶段时,它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对应连线,正确的是( )。
A. B. C.
(5)养蚕过程中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请写出养蚕的注意事项(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婷婷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下面是她每隔0.5小时测量的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数据统计表。
(1)从上表中发现在观察的这段时间里,经过(______)小时的时候影子最短,它大概是一天中的(______)。我认为,同一物体,决定影子长短的是(______),决定影子方向的是(______)。
(2)婷婷在观察记录的同时,也给旁边一棵树拍下了五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给这五张照片排序是( )。
A.acdeb B.bdace C.bdaec
54.小红为了研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木棒。阳光下,木棒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她及时记下了影 子 的 长 度(15 厘 米),并 每 隔 30 分 钟 测 量 一 次 影 子 的 长度。测量时,她发现影子在中午12 时最短。下面是小红在 4小时内测量的木棒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表。请仔细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测量次数 影长(厘米) 1 15 2 12 3 10 4 8 5 6 6 4 7 6 8 8 9 10 (1)从上面的数据表中,我们能推测出该小组是在_______(填“上午“”中午”或“下午”)结束测量的。
(2)从上面的数据表中可以推测,如果进行第10 次测量,此时木棒影子的长度大约__厘米。
(3)从上面的数据表中可以知道,从第 1 次测量到第 6 次测量这段时间里,影子的长度
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 影子越来越______填“短”或“长”)。 (4)画出一天中木棒影长变化的柱状图。
55.搭建“过山车”
1.(1)小明搭建自制“过山车”的过程,请你给搭建工作排序。
(③)对自制的“过山车”进行测试。 (______)寻找材料进行搭建。 (④)改进完善后进行评价。
(______)画图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2.小明自制搭建的“过山车”轨道由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组成。
测试“过山车”时,小球应该从图中__________位置开始运动(填A或B),如果要准确测量小球的运动距离我们可以借助软尺进行测量。
3.“过山车”设计合理,小球滚完全部轨道不脱轨的是( )。 A.“过山车”的坡度要多且越大越好 B.曲线轨道坡度要小些,直线轨道可以大些 C.轨道起点一定要放在低处
4.下列“过山车”设计要求合理的一组是( )。 ①“过山车”轨道总长应该在2米以上; ②轨道设计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搭配 ③设计简单些可以全部采用直线轨道 ④轨道坡度曲线的要越大越好,直线的要小些 ⑤轨道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可以更好的运动 ⑥“过山车”制作好后结构一定要稳定 ⑦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且不能脱轨
⑧轨道的长度没有具体的要求,要以控制在1米以内 A.①②④⑤⑦
B.①③⑤⑥⑧
C.①②⑤⑥⑦
56.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路线。
(1)实验材料:桌子、(______)、小桶。
(2)我的猜测:乒乓球在桌面上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______)发生改变。 (3)实验现象:①用手将小球沿桌面推出,我观察到小球在桌面上做(______)运动,我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______)。当小球冲出桌面后,我观察到小球冲出桌面后做(______)运动,我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______);
(4)实验结论:根据物体(______)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______)运动和(______)运动。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选取了一个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可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2.A
解析:A 【详解】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小芳以小船为参照物,看到两岸的高山向后移动。
3.B
解析:B 【详解】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当我们在等公交车时,公交站台相对于我的位置是静止的,所以距离也
是不变的。
4.A
解析:A 【详解】
物体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平动、振动、转动、滚动和摆动等。摆动: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汽车雨刮器和秋千的运动方式是摆动,所以A符合题意。
5.A
解析:A 【详解】
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是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是曲线运动。汽车经过环岛时,汽车运行的线路是曲线运动。
6.B
解析:B 【详解】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滚动,由于斜面的坡度大小不同,所以小球到达底端时速度不同。
7.C
解析:C 【详解】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速度=距离÷时间。小红从自己家里出发去小花家需要15分钟,由于小花走得比小红慢,那么相同距离的话,小花从自己家里出发去小红家可能需要的时间会超过15分钟。
8.B
解析:B 【详解】
运动的快慢就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在实际操作中,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小组分工合作,确定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记录员。需测量三次数据,进行求平均值,所以B符合题意。
9.C
解析:C 【详解】
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在相同距离下,所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根据对判断运动快慢的认识,小明和小勇进行400米赛跑比赛,距离相等,则用时越少的速度越快,所以可以用眼睛观察,比较谁先到达终点或者用秒表测量时间并比较。
10.A
解析:A 【详解】
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时是在相同距离的情况下比较时间的多少,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较距离的长短。运动会上100米赛跑,在相同距离的情况下比较时间的多少,时间越少运动越快。古小勇比乐小新快,可能用了14秒。
11.B
解析:B 【详解】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空气。湿润、温暖的环境最适合蚕卵的孵化,所以B符合题意。
12.A
解析:A 【详解】
蚕幼虫期分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很小,有口器,有两片“牙齿”的大颚,适于咀嚼桑叶;胸有三对足帮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有五对足,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所以蚕属于昆虫。
13.A
解析:A 【详解】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蚕,要求学生掌握蚕的新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
14.A
解析:A 【详解】
蚕吃的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状,并且喂食要定时定量,蚕生长所需水分可以从新鲜桑叶中获取,而不是直接吸取水。所以A说法对的,BC说法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蚁蚕的喂养方法。
15.C
解析:C 【详解】
蚕卵是生命的开始,刚出生的蚕卵是淡黄色,形状是略扁的圆形,蚕卵很细小,直径约1毫米,蚕卵快孵化时颜色逐渐变成紫黑色,顶部有下陷的饼形。
16.A
解析:A 【详解】
鸡蛋的内部有卵壳、卵白、卵黄、卵壳膜、胚胎和气室。鸡蛋的最外面是卵壳,里面有一层薄薄的卵壳膜,相当于穿了保护外套。卵壳坚硬有小孔,对胚胎有保护作用,保证胚胎发育时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卵白是补充胚胎发育所需水分;卵黄是提供营养;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小白点,称为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胚胎能发育成小鸡;卵壳膜保护蛋白,防止营养流失;气室提供氧气。
17.A
解析:A 【详解】
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得方式叫卵生。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鹅卵、鸭卵、乌龟等是有硬壳的 ,青蛙卵、鱼卵、蚂蚁等就是没有硬壳的,所以A符合题意。
18.C
解析:C 【详解】
蚂蚁是一种昆虫,靠产卵繁殖后代,观察发现,蚂蚁卵的形状是长条形。
19.B
解析:B 【详解】 略
20.B
解析:B 【详解】
蚕卵是生命的开始,蚕卵呈扁平的椭圆形,一端稍尖,一端略钝,像芝麻。蚕卵的颜色有淡黄色的,还有赤色、紫灰色的。卵壳一般无色透明,表面布满通气道。适合蚕卵孵化的湿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适合蚕卵孵化的湿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所以能孵化的蚕卵的颜色由浅变深 。
21.A
解析:A 【详解】
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身体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长约2—3毫米,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蚁蚕时,可以观察到头大身小,身上有毛,所以A符合题意。
22.B
解析:B
【详解】
蚕的一生经历了卵、蚕、蛹、蚕蛾四种形态。蚕的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这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的开口。
23.A
解析:A 【详解】
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幼虫需二天二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做茧的丝竟然可以抽到长达1.5km长。蚕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蚕的一生要蜕5次皮,有4次是在幼虫期完成的。
24.B
解析:B 【详解】
蚕、卵、蚕蛹、蚕蛾是蚕的一生要经历的四个形态;蚕的生命周期中,蚕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幼虫时期的蚕,胸部有三对足,能把持桑叶帮助进食。
25.A
解析:A 【详解】
养蚕的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吸干水分晾干。不用的桑叶要放冷藏室保存,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蚕,要求学生掌握喂蚕的桑叶很讲究,一定要新鲜干燥。
26.A
解析:A 【详解】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宝宝化蛹前幼虫吐丝结茧。
27.C
解析:C 【详解】
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人们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蚕,要求学生掌握人们抽取蚕丝织成丝绸。
28.C
解析:C 【详解】
蚕宝宝吐丝结茧后会变成蛹,蛹是有生命的,一般情况下,蛹不吃也不动,只有轻轻触碰它,蛹才会动。 故选:C
29.C
解析:C 【详解】
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做气门,是昆虫呼吸的器官,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比蚕蛾身体两侧的黑点多。
30.C
解析:C 【详解】
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
31.A
解析:A 【详解】
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都是太复阳系的星体,同属于太阳系。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二者组成制地月系统,二者同时一起绕着太阳转。太阳和月球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是球体,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月球距离地球较近。
32.C
解析:C 【详解】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机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古代人们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规律制作的计时工具是日晷,所以C符合题意。
33.B
解析:B 【详解】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用手电筒照射小球,投射到屏幕上的影子形状是圆形。
34.C
解析:C 【详解】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影子的形状与所照射物体的摆放位置有
关。根据题干可知,在3号位置,木块的影子最长。
35.C
解析:C 【详解】
A.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斜射的角度越小,影子就越长。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会改变影子的长短,正确;B.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改变物体的摆放能使手电筒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正确;C.打开或关闭手电筒的光源不能使手电筒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错误;所以C符合题意。
36.C
解析:C 【详解】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所以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缺—圆—缺。
37.A
解析:A 【详解】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农历正月十五的月相是满月,即A。
38.C
解析:C 【详解】
地球和月球已经共存了大约45亿年了,虽然月球比地球小很多,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地球月球环绕地球一圈耗时273天,自转一圈也需要273天,所以月球正对着地球的一面是不变的。由于月球的引力作用,地球上产生了涨潮和退潮的潮汐现象。
39.C
解析:C 【详解】
月球上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这是由于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人类到达月球后,要自带氧气装置,月球绕地球转动,月球上没有生命,ABC观点正确;C观点错误,在月球上,人可以说话,月球上空气非常稀薄,接近真空状态,所以声音无法传播,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听见对方的话。
40.A
解析:A 【详解】
月球表面看上颜色较浅的地方,多是环形山。环形山又称为“月坑”,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环形山有单个的,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分布上没有规律。环形山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深浅不一。环形山是月球上面最显著的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月球上的环形山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我们通常用各种小球来模拟各种大小不同的陨石,所以A符合题意。
41.A
解析:A 【详解】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有丰富的液态水对地球意义非常重大,它使地球这个星球拥有生命、拥有精彩的生物圈的非常重要的基础,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丰富的淡水资源让生命繁衍生息,河流的流动造就了辽阔的平原,辽阔的海洋给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海水的蒸发也给陆地带来了降水等等。风小和干旱不属于液态水的好处。
42.B
解析:B 【详解】
地球仪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地球的地貌特征,特征 如海洋、陆地、山峰、江河、湖泊等。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海洋。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所以B符合题意。
43.A
解析:A 【详解】
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上看,地球像一个蓝色的水球。根据对地球水陆分布的认识,通过数格子比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大小,可以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44.C
解析:C 【详解】
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蓝色表示海洋;用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白色表示冰川;用黄色表示山地、沙漠。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从外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地球拥有丰富的液态水,所以C符合题意。
45.B
解析:B 【详解】
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的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是一天。
46.A
解析:A
【详解】
根据“过山车”设计要求,坡度要有变化。想要让“过山车”上的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让轨道坡度再大一点。A符合题意。
47.C
解析:C 【详解】
人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除了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还可以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所以C符合题意。
48.A
解析:A 【详解】
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时是在相同距离的情况下比较时间的多少,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较距离的长短。民航飞机、“复兴号”动车、自行车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800千米、350千米、15千米。 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较距离的长短,距离越长,速度越快,所以运动得最快的交通工具是民航飞机。
49.B
解析:B 【详解】 略
50.C
解析:C 【详解】
我们可以用小球测试“过山车”,在测试过程中,我 们要描述小球的位置和运动形式,还需要比较不同“过山车”小球的运动快慢,我们需要测量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C符合题意。
二、实验探究题 51.C
解析:(1) 蚕卵 幼虫 蛹 成虫 (2) 吐丝结茧 6 (3)C (4)C (5)B
52.C
解析:(1)C (2)昆虫 (3)A (4)A
(5) 养蚕的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 每日消毒清洁养蚕的纸盒
53.B
解析:(1) 2.5 正午 太阳高度 太阳位置 (2)B 【分析】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从上表中发现在观察的这段时间里,经过2.5小时的时候影子最短,它大概是一天中的正午。我认为,同一物体,决定影子长短的是太阳高度,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决定影子方向的是太阳位置,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婷婷在观察记录的同时,也给旁边一棵树拍下了五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的特点,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影子最长,影子在西边,正午影子最短,下午影子变长,在东边,按时间顺序给这五张照片排序是bdace。 54.(1)下午 (2)12 (3)短
(4)
【分析】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从上面的数据表中,一点半结束。我们能推测出该小组是在下午结束测量的。
一天中,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从上面的数据表中可以推测,如果进行第10 次测量,此时木棒影子的长度大约12厘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上面的数据表中可以知道,从第 1 次测量到第 6 次测量这段时间里,影子的长度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 影子越来越短。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短、长。
一天中,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短、长。 【点睛】
本题考查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
55.A
解析:1 ② ① 2A 3B 4C
56.乒乓球 会 直线 曲线 运动路线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详解】
实验材料:桌子、乒乓球、小桶。我的猜测:乒乓球在桌面上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会发生改变。实验现象:①用手将小球沿桌面推出,我观察到小球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我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当小球冲出桌面后,我观察到小球冲出桌面后做曲线运动,我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实验结论:物体的运动也叫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不同可以分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做物体的运动路线。物体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路线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