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焦、筋、疲”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字。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谁能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会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寓言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揠苗助长。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揠”这个字笔画多,不好写,也不常见,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的?可以通过偏旁以及后面的“助长”来猜一猜,还可以根据生活中讲到的拔苗助长来理解,也可以看图来理解。在理解重点字的基础上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读通课文,讲清故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不过要求有些特别。 ⑴我说一个词语的意思,你猜猜是哪个词语?
第一个:自己跟自己说话。(自言自语)
第二个: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筋疲力尽) 学生认读两个成语,教师书写“筋疲力尽”。
⑵接下来我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谁能根据老师说的一个关键词,读出相关的段落?
教师依次说:揠苗助长的原因、这个种田人是怎么做的、他怎么跟家人说的、揠苗助长的结果
3.在学生读完一段后,引导学生写出本段的一个关键词。 长得快些 往高里拔 一大截 枯死了 4.根据关键词来讲故事。
三、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过渡:最终,禾苗都枯死了。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源于这个人的一种心态,读一读第一段,你能不能找出写他心情的词语来?(焦急) 1.紧扣“焦急”,明白急于求成心太急。
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⑴认读词语:焦急。说到急,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着急、急忙、急切)这个“焦急”可就不一样了,大家知道“灬”表示什么意思吗?火在下面烤着,该有多着急呢!谁理解了? ⑵真正理解的同学应该能够读出“焦急”。
⑶真正理解的同学应该能够演出焦急:表演中体会心情。对比表演“转来转去”和“焦急地转来转去”的不同。
⑷这个人如此着急地想要禾苗长高,用一个成语来说,那就是——急于求成。
2.联系生活,明白植物生长有规律。
出示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⑴这个人想帮禾苗长,因为呀,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他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懂得很多科学知识的,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禾苗到底长高了还是没有?不过每天都长得——(不多),慢慢生长,这是它的生长规律。(板书:规律) ⑵这个人之所以感觉禾苗没有长高,是因为他太——(焦急)。 ⑶这个人太急,于是就做了严重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事,读一读二三段,你会划出哪两个词语?(词语:往高里拔 一大截,板书:违反规律)
⑷这个人不仅把禾苗往高里拔,还拔了一大截。其实不用看课文,用你掌握地科学知识来推测一下,他这样做,结果会怎样?我们的推测正确吗?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 3.适度拓展,在语境中落实语用。
出示句子: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⑴他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告诉他的父亲,也就是这样种田人,大家猜猜看,他会相信吗?他会怎么做?
⑵我们试着用一句话写一写你所想到的当时的情景。
他___地跑到田边,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寓意。
⑴这个人想要禾苗长高,结果禾苗却全都死了,这个人恰恰得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来说,那就是——适得其反。 ⑵寓言故事总是要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故事大家已经会讲了,现在寓意谁能来总结总结。 (急于求成,违反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⑶小结:这个道理课文有没有直接写出来?对了,需要我们进行总结。有道理,但不直接写出来,这就是寓言的特点。 三、出示古文,拓展阅读。
1.同学们,看看课文注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想不想看看《孟子·公孙丑上》是怎样写的吗?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大家看这篇现代文的《揠苗助长》就比前面《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要短得多,这则寓言故事的小古文版你估计会有几段话,有多长? 2.出示这一课的小古文版,读,感受短小,明白是小故事。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wèi)其人曰:“今日病矣(yǐ),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2.我国古代还有很多很多的寓言故事呢,我们看几幅图,看看你知不
知道这是那则寓言故事? 四、作业布置
1.生活中有类似于《揠苗助长》的事儿吗?交流交流。 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筋 疲
长得快些 往高里拔 一大截 枯死了 故事
急于求成 违反规律 适得其反 道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案第2篇】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标题:
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2课《寓言两则之二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认识“焦、筋、疲、喘、截”5个生字,会写“筋、疲”两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花说出“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能说出寓言的意思。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用词生动准确的写作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这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用词生动准确也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如“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把种田人焦急的心情形象地展现出来。又如“转来转去”“巴望”“天天”则表现了种田人急切的心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仍然是形象思维为主体,因此,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设计的问题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理解的难度,同时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理念
《揠苗助长》是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透过这个短小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深刻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形象思维仍占主体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提问入手,通过阅读讨论情境,感悟到寓意。这不仅仅关注到学生个体,也关注了全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阅读思维活动,都得到学习需求的满足,都获得阅读的收获,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方法设计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是《揠苗助长》。
2.请大家拿出手和老师一起写“揠”是提手旁。意思是“拔”,“助”是帮助的意思,说能把这四个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你们看,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这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哦。)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么?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句子要多读几遍,边读书边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一) 这篇课文共分为几个自然段?找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一会儿要给朗读的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价。
1.指名读第一个自然段,然后纠正字音。
(1)出示“巴望”,指名读词语。谁能给巴望换个词语?根据换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巴望”的意思是“渴望、特别的希望”。(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种田人希望什么呢?谁能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出示“焦急、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言自语”说一句话?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焦”这个字呢?(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焦急”的意思是什么?
出示句子:他在田里转来转去。 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
对比读一读,你比较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朗读思考、讨论回答,师总结:作者用这样准确生动的词语,让我们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农夫着急的心情。)那你能把农夫着急的心情读出来吗?(生练习读、展示读,互评)
(3)谁能说一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他想啊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是什么呢?找同学接着来读。(生读2.3自然段,生评)。教师重点讲解“得”这个多音字。 (1)他的办法是?(往高里拔)他累得?(筋疲力尽)出示词语“筋疲力尽”,问:什么是筋疲力尽?什么样的劳动会使人筋疲力尽?他心情怎么样?
(2)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要读出农夫的高兴。谁来试一试,可
以加上动作来读。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3.农夫这么辛苦,终于帮助禾苗长高了。结果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结果禾苗都? (2)为什么禾苗会枯死呢?
4.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现在生字宝宝已经准备好考考同学们了,你们准备好了么?
出示词语:巴望 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 枯死
(指名读、分排读、领读)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喘、截”两个字?
5.恭喜同学们通过考验。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宝宝们送回课文中,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再读要求:
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出自己的感情,并练习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生练习朗读。
(2) 生练习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出示练习,学生练习说一说。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 ),所以( ),虽然他( ),可是( )。 方法总结: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说一说,就可以组成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拓展延伸、理解寓意
1.课件出示: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飞跑回去告诉父亲。农夫根本不信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他连忙跑到田里。到了田里,农夫看到枯死的禾苗,农夫( )地说:“ ”儿子( )地说:“ ”。最后,寓言老人出现在田边,他( )地对农夫说:“ ”。 2.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3.师总结寓言的道理。(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坏事。)板书:急于求成 反而坏事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事就想“揠苗助长”一样急性子却办坏了事呢?(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四、指导书写 出示“筋、疲”
1. 现在是小书法家时间,今天第一个写的是“筋”,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组个词?说一句话? 2. 说一说书写“筋”,要注意什么?
3. 师范写,说口诀(竹头上半格中间,横折钩在横中线,月力靠拢向中间。)学生书空,认真观察,在书中书写。 4. 观察“疲”,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
5. 师范写,说口诀(半包结构皮里面,撇长竖短捺顿抬)学生书空,认真观察,在书中书写。
6. 生练习规范书写,展示台展示学生书法作品,全班点评。 师总结:我们写字也一样,要扎实苦练,循序渐进,千万别像课文里
的农夫那样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五、作业布置
1.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课后同学们来读一读《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示。 2.课后,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把寓言讲给爸爸妈妈听。
2.搜集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它通过一个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感悟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一起写课题,并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课题的意思后,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呢?怎么样帮助的?”等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为全篇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边
读文边学习生字新词边理解课文,做到字不离文,文不离字。抓住关键词“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理解农夫希望禾苗快快长大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加上动作、表情,抓住“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体会拔苗的辛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样的劳动会让他筋疲力尽?读这一段的时候,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指导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最后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拓展部分安排推荐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案第3篇】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揠苗助长》是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又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通过这个短小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深刻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形象思维仍占主体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寓言情景的体验,并通过朗读,讨论进入情境,悟到寓意。这不仅关注了学生的个体,也关注了全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阅读思维活动,都得到学习需求的满足,都获得阅读活动的收获,都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学习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难点:能通过学习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想看吗?(课件出示《对牛弹琴》、《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等几则寓言的,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寓言故事?)
2、学习生字“揠”,猜“揠”的意思,理解课题。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来猜一猜,“揠”的意思呢?(板书:拔)理解课题的意思。 3.读文。明确读书要求。(设计意图:对概括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识字
自由读文,借助生字表或者字典读准字音 学习词语:焦急、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 学习生字:焦、筋、疲、喘、截
出示会写的字:筋、疲(1)指名读,齐读 全班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教师范写疲,生仿写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这个种田人到底有多着急呢?就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1.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 2.交流句子。出示句子
(一):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1)巴望:十分的渴望
(2)天天:每天情景创设:太阳晒得火辣辣的时候,他去看了吗?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去看了吗?天天去看,他是多么着急啊,谁能把他着急的样子读出来,自己先试试。感情朗读指导。出示句子 (二):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小朋友,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长高了) (2)种田人为什么觉得禾苗好像没有长高?(太着急)
从“好像”理解,禾苗其实长高了,只是种田人每天去看,心里太急了以至于没有感受到。感情朗读指导。出示句子
(三):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体会焦急,并学习生字“焦”。(设计意图:从焦的四点底入手——代表火,感受农夫火急火燎的急切心情。) 三、感受“劳累”
1.于是他想到了,拔苗助长。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他又是怎样拔苗助长的呢?交流: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从三个方面理解: (1)急忙跑到田里
(2)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4)理解“筋疲力尽”通过创设情境理解“筋疲力尽”:(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种田人“累”的基础上,体会农夫的“急”)四、体验“快乐”,显“无知”
1.用朗读的方式,读出农夫此时虽然累,但是心情却是高兴的。(设计意图:让孩子体会农夫虽然累,但是心里是快了的,从而感受农夫的无知。)
五、感悟道理,揭寓意1.理解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2.写话训练: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对他说什么?(设计意图:让孩子对语言由形象到抽象的理解) 六、作业练习
1、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你身边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例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